有人說共產主義是游蕩在歐洲的幽靈,但就是這個“幽靈”成了無數俄國人、中國人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堅定信仰和奮斗目標;有人說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但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范圍組織的網上評選結果表明,馬克思在“千年思想家”中高居首位。
馬克思及其學說究竟如何?我們不妨潛下心來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列寧的專論——《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其人
卡爾·馬克思 1818年新歷5月5日生于特利爾城(萊茵普魯士)。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猶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這個家庭是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馬克思在特利爾中學畢業后,先入波恩大學,后來入柏林大學,研究法學,但研究得最多的是歷史和哲學。
與20世紀中國許多進步青年一樣,馬克思也是從“不革命”的家庭走向革命道路的,思想觀點也一步步成熟、豐富。大學時還基本屬于“黑格爾唯心主義”,學位論文寫的是《論伊壁鳩魯哲學》,自己甚至加入了“黑格爾左派”小組。
1844年9月,弗里德里?!ざ鞲袼沟桨屠枳×藥滋?,從此便成為馬克思最親密的朋友。他們兩人極其熱情地投入當時巴黎各革命團體的沸騰生活(蒲魯東的學說當時特別有影響,馬克思于1847年在《哲學的貧困》中對它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并同各種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學說進行了劇烈的斗爭,創立了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策略。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無疑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次相遇,不僅讓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最親密的朋友,更讓他們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共同創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并引領人們奔向共產主義。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他的安樂椅上靜靜地長眠了。他安葬于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在一起。
偉人長逝,倫敦海格特公墓因此成了無數馬克思主義者瞻仰、緬懷的圣地。25歲時,馬克思和他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因為家境十分貧困,馬克思有幾個孩子在童年時就夭折了,三個女兒愛琳娜、勞拉、燕妮,分別嫁給了英國和法國的社會主義者艾威林、拉法格、龍格。
馬克思的哲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尤其是畢希納、福格特、摩萊肖特的“庸俗”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1)這種唯物主義“主要是機械的”唯物主義,它沒有考慮到化學和生物學(現時還應加上物質電理論)的最新發展;(2)舊唯物主義是非歷史的、非辯證的(是反辯證法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它沒有徹底而全面地遵循發展觀;(3)舊唯物主義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質”,而不是把它了解為(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他們只是“解釋”世界,但是問題卻在于“改變”世界,也就是說,他們不了解“革命實踐活動”的意義。
1844-1845年,馬克思的思想觀點逐步形成,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基于此,他堅決擁護費爾巴哈。雖然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并不徹底、并不全面,但馬克思強調,費爾巴哈的“劃時代”作用在于堅決同黑格爾唯心主義決裂,宣揚唯物主義。
現時,發展觀念,進化觀念,幾乎完全深入社會的意識,但不是通過黑格爾哲學,而是通過另外的道路。可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黑格爾哲學所表述的這個觀念,要比流行的進化觀念全面得多,豐富得多。發展似乎是在重復以往的階段,但那是另一種重復,是在更高基礎上的重復(“否定的否定”),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發展是飛躍式的、劇變的、革命的;“漸進過程的中斷”;量到質的轉化;對某一物體、或在某一現象范圍內或在某個社會內部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和趨勢的矛盾或沖突造成發展的內因;每種現象的一切方面(而歷史不斷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極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聯系,形成統一的、有規律的世界運動過程,——這就是辯證法這一內容更豐富的(比通常的)發展學說的幾個特點。
如果只有唯物主義思想,那絕不可能成就馬克思。他的高明之處在于,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進行了有機結合,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由此,馬克思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可貴的發展觀。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
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
馬克思不僅把辯證唯物主義用于發展觀念,更把它運用于分析人類社會生活,用社會存在來解釋社會意識,從而形成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克服了過去歷史觀的兩大缺點:一是在考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時,深入地研究了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和客觀規律,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看作是其中根源。二是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活動,第一次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及其變化。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
商品是這樣一種物,一方面,它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另一方面,它能用來交換別種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或簡稱價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種使用價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關系或比例。
每個單個商品只表現某一部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或者說,由生產某種商品,即某種使用價值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列寧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馬克思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從商品入手,分析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剩余價值,進而分析價值的形式和貨幣,抓住了問題的要害。
商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就變為資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T(商品)——д(貨幣)——T(商品),這就是說,賣出一種商品是為了買進另一種商品。相反,資本的一般公式是д——T——д,這就是說,為了賣(加上利潤)而買。馬克思把投入周轉的貨幣的原有價值的這種增殖額叫做剩余價值。
在經濟學領域,馬克思的重大發現是“剩余價值”。此前,很多學者都研究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只有當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剩余價值學說之后,關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學研究才真正找到了升堂入室的鑰匙。
剩余價值不能從商品流通中產生,因為商品流通只不過是等價物的交換;也不能從加價中產生,因為買主和賣主間的盈虧必會抵消,并且這里所談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會的現象,而不是個別的現象。為要獲得剩余價值,“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在市場上找到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泉源的特殊屬性”,它的使用過程同時也是價值的創造過程。這種商品確是有的。這就是人的勞動力。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而勞動則創造價值。貨幣所有者按勞動力的價值購買勞動力,而勞動力的價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由工人及其家屬的生活費用的價值)決定的。
增加剩余價值可以有兩種基本方法:延長工作日(“絕對剩余價值”)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從哪里來?這是絕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是因為商品漲價而出現,還是由于商品流通而產生?馬克思回答:都不對。他舉例說,貨幣所有者購買勞動力后,就有權使用勞動力,迫使他整天勞動。比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12個小時,但6小時就創造了補償其生活費用的產品,其余6小時創造出的則是“剩余”產品或者說剩余價值。這個“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是資本家沒有付酬的。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
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結論,馬克思是完全而且僅僅根據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得出的。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作出的重要判斷。這個被稱為“兩個必然”的判斷,不是馬克思的主觀臆想,而是基于堅實的客觀規律,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運行規律深刻而精確的把握。
民族是社會發展的資產階級時代的必然產物和必然形式。工人階級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圍內構成起來”,如果不是“民族的”(“雖然這和資產階級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鞏固、成長和形成。但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日益打破民族壁壘,消除民族隔絕,用階級對抗代替民族對抗。因此,在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這完全是一個真理:“工人沒有祖國”,至少各文明國家工人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國家這個有組織的暴力,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產生的,這時社會已分裂成各個不可調和的階級,如果沒有一種似乎駕于社會之上并一定程度脫離社會的“權力”,它便無法存在。國家從階級矛盾中產生后,便成為“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控制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
社會主義將導致階級消滅,從而也導致國家消滅。
馬克思把民族、國家問題放在歷史的基礎上加以闡釋。這里有一個提法值得注意,即社會主義將導致國家消滅。怎么理解這句話?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或許給出了最好的解釋。他說,國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獨立行動,是剝奪生產資料以利于整個社會。那時,對人的管理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調節所代替。由此,國家“自行消亡”。
在智慧上和精神上推動這個轉變、在體力上完成這個轉變的力量,是資本主義自己培養的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表現于多種多樣和內容日益豐富的形式,它必然要成為以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無產階級專政”)為目標的政治斗爭。
在每個發展階段,在每個時機,無產階級的策略都應估計到人類歷史的這個客觀必然的辯證法,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時代或所謂“和平的”龜行的發展時代來加強先進階級的意識、力量和戰斗力,另一方面要把這種利用工作完全引向達到這個階級運動的“最終目的”,并使這個階級有能力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偉大時期實際解決偉大的任務。
關于政治斗爭策略,《共產黨宣言》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還堅持著運動的未來?!?/p>
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從空想變為科學并成功付諸實踐,理論的先導固然必不可少。但從操作層面看,馬克思對于推動歷史轉變之主體力量的發現、對于無產階級斗爭策略的敏銳洞察,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