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科技部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2015》。報告顯示,全國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比上一年提高了2.94個百分點,達到了66.49%。“但通過監測評價,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報告編委會副主任武夷山表示。
創新格局形成
《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2015》顯示,我國區域科技進步水平普遍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科技進步與創新格局”。其中,上海超越北京位居綜合科技進步水平第一位,中部地區提升較快。
武夷山指出,北京和上海在人力資本和研發機構的集聚水平、創新投入的強度、技術成果擴散的溢出效應、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上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與上一年相比,上海在環境改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占新增固定資產比重等方面進步明顯,取代北京位居第一。
在京滬爭雄的同時,江蘇和廣東在科技活動投入和產出等方面明顯優于其他地區,正成為一北一南兩個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浙江和福建在體制創新和營銷創新方面正成為國內不可或缺的創新力量,遼寧、山東等地區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創新力量越來越強大。
中部地區也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報告顯示,提升較快并超過全國平均提升幅度的地區有湖南、河南、重慶、湖北、山東、安徽和江蘇,其中4個為中部地區。“這得力于中部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進步環境指數等方面的優異表現。”武夷山說。
武夷山進一步指出,中部的湖北、西南的重慶和四川、西北的陜西已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研發中心,并構成彼此相連的地帶。它們對于中西部地區的輻射能力,以及技術成果和高技術產品輸出能力不容忽視。
(下轉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