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互聯網時代,大學、產業與科技創新的關系變得十分微妙,比爾蓋茨和微軟、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大學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和功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毫無疑問的,輸出極具創新性的知識和人才應該成為大學的主要目標。
創新范式轉型和知識生產方式變革提升了大學在產業創新中的積極影響。大學正從創新的“次要”機構轉變成“主要”機構,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取代政府和產業部門,成為創新組織的領導核心。大學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人才資源和創新思想,隨著創業型大學的發展,高校學科與地方產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個體間的隨機互動向合作雙方的制度互動轉變,通過促進互動雙方的知識共享和創造進而提升協同創新績效;從實踐層面看,硅谷產學研聯合創新網絡,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科技園,歐盟推動組建的由創新實驗室、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共同參與的創新集群,上海國際汽車城同濟科技園等都是“學科-專業-產業鏈”有效聯系的代表。
知識生產方式變革和創新范式轉型不僅重塑了大學與產業之間的關系,也深刻影響了大學與產業各自發展形態。在區域產業發展的要求下,大學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師角色應發生相應轉變。大學教師應重視與產業人員的非正式聯系,加強雙方人員互動的頻率和深度,豐富大學與產業間互動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方面與產業界建立廣泛聯結,加速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的生產、轉移和應用。以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主導的產學互動是造就硅谷傳奇的重要因素;印度大學和產業的良性互動大大提高了印度班加羅爾工業區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同濟大學周圍逐漸聚集了諸多規劃、設計公司和相關企業,形成了獨特的“同濟現象”。但也有許多較為知名的中國大學在區域創新和城市發展中并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不僅能夠輸出知識與人才,其品牌輻射和文化精神輸出對于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樣至關重要,這也是大學自身發展和社會責任擔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