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體感技術,你可能腦海中充滿了問號,什么是體感技術?體感技術又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帶著同樣的疑問,2月19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位于太原市小店區清控創新基地的山西體感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見到了公司的兩位合伙人張劍和姚剛。
奠定基礎
1999年,張劍中專畢業后,自考了山西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并取得了本科學歷。他先后開過網吧、辦過軟件培訓學校、在IT公司打過工。2013年,張劍開始拉著原來的同事兼領導姚剛開始了創業之路。“姚剛比我大3歲,從太原理工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IT公司就職。2006年我和他成為同事,那時候他是總經理,我是程序員。”張劍說。期間,張劍去深圳打工約一年,回到太原之后,憑借自己卓越的技術,當上了技術總監,2010年成為國內少有的“微軟最有價值專家”。但即使這樣的成就,張劍仍覺得不滿足。
“我從小就對科幻小說十分感興趣,平時也很喜歡玩科幻類游戲。”張劍說,“在一次計算機程序設計大會上,我接觸到了體感技術,起初只是覺得新鮮、好玩,后來就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我開始琢磨,如何將這一技術變成項目落地,如何將興趣變為事業來做。”2013年他找到了姚剛,將這一想法展示給他。
“計算機發明以來,大家都在使用鍵盤、鼠標操作。體感技術就是要給計算機安裝一雙‘眼睛’,通過計算機自身的感應系統,實現人與計算機的直接互動。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但仍屬于高端產品。”姚剛說,他們的項目將是計算機未來發展的主潮流,體感技術的低成本化是他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就長遠來看,體感技術可應用的領域十分廣泛,除目前市場上較多的體感游戲外,還可運用于商場中,可以主動吸引、感知行人,進行數據分析,促進品牌營銷;還可運用于舞臺,以增強舞臺效果,實現虛擬人物與現實人物的互動交流。”
同樣的興趣愛好、同樣的創業夢想,讓姚剛和張劍一拍即合,兩人共同走上了創業之路,并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公司——山西體感科技有限公司。
堅持不懈
有了目標的張劍和姚剛立刻行動起來,創業的初期是艱苦的。“剛開始的時候,由于資金問題,我們只能租住在居民樓里,吃、住、辦公都在一起。累了就躺在沙發上睡一會,醒了就忙著編程,餓了就是方便面。”回憶起創業初期,姚剛感慨萬分,“現在想想,也正是由于當時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張劍和姚剛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15年,隨著軟件研發成功,他們有了智能體感數字標牌成品,在體感科技國內應用領域上闖出了名堂。目前,他們正在積極申請專利。“簡單來說,這款設備中隱藏了一個攝像頭,這個攝像頭其實就是一個‘定位坐標’,在熒幕上有個類似鼠標箭頭的標識物,當人體在熒幕前揮動時,它會輕松捕捉到,跟著變換位置或進行具體操作。”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商品和服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商品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種O2O項目不斷出現,線下實體店也將不再受空間、距離、品種等限制,體驗替代陳列將成為店面首要功能。通過我們設備的體感互動特效、體感游戲等,可有效激發到實體店人群的掃碼沖動,借此可推廣商家的網上商城、手機APP等線上工具,而且也可通過客戶的自媒體分享進一步擴大影響。”張劍說。目前,公共場所是他們推廣的第一步,其通用成品價格在2萬元左右,要是客戶需要定制服務,價格則會有適度波動。
2015年3月,公司迎來了第一單生意。在北京舉辦的某品牌推介會上,由他們制作的靈動體感數字標牌作為唯一指定標配設備在展會上展示、推薦。新穎的產品引起了一位商人的關注,最終成功簽約。“要想成功就得忍受艱辛和孤獨。現在也許有人會不認可、不接受,但我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我們現在還處于‘匍匐期’,相信總有一天會‘站起來’。”姚剛說,經過兩年發展,公司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穩定,已由初創時的6人發展到現在的18人。產品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15年9月,山西舉辦的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公司產品也被多家參展商租用、展示……此外,在山西陽泉、北京、廣州等地也有了多個合作客戶。
展望未來
為計算機安上了“眼睛”之后,他們又有了其他想法,何不為計算機也安上“嘴巴”?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通過動作和語音來指揮計算機了。“如今,我們公司還處于成長期,還得繼續堅持、努力。我們的創業目標是讓計算機既能讀肢體動作,又能讀語音,真正成為物聯網商業智能終端,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為大家帶來更多的便捷和實惠。”張劍說,尤其是走進尋常家庭,一旦取得此項技術,相信體感體驗費用也會隨之降低,估計會在數千元左右。
當然,體感技術一旦走進家庭,體積會相對縮小。“可以設計一個很小的兼備智能機頂盒和體感攝像頭的設備連接在電視上,可以實現兒童教育、親子活動、社交功能、老年健身等多種互動功能。比如,老年人可以與智能設備面對面打太極拳,通過智能設備的指導、修正等功能,讓老年人學會標準動作。”
有了新目標后,他們又像創業之初一樣,帶領著一幫程序員日夜兼程地在電腦前編代碼、做測試。“IT行業創業非常枯燥、孤獨,完全是一個人和一臺電腦的世界。起初只有技術突破帶來的喜悅,技術創新未變成產品前只有不停地堅持和投入,完全沒有收入可言。”張劍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已投入上百萬的自籌資金,把前些年工作積攢下的錢都投進去了。
對于未來,這哥倆充滿了信心。張劍說:“商業智能終端潛力無限。下一步,我們的項目還會在超市、KTV、社區、銀行等更多的公共場所落地。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科技進步讓許多天方夜譚般的幻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