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而且也是一位大學問家。他治學嚴謹,很注意對讀書方法的研究。他認為,能讀書是一回事,善于讀書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認得字的人都善于讀書;“能”和“善”一字之差,實際距離卻不可以道里計。這其間,讀書是否得法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次,他在評論古人的讀書方法時說:“一種是尋章摘句式的,讀得很細心,鉆研每段,以至每一句,甚至為了一個字,有的經師寫了多少萬字的研究論文。其缺點是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對所讀書的主要觀點、思想卻忽略了。另一種是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這種人讀書抓住了書里的主要東西,吸收并豐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做尋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經對這兩種方法做了很好的譬喻,說前一種人擁有一屋子散錢,卻缺少一根繩子把錢拴起來;后一種人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繩子,缺少拴的錢。用現代的話說,這根繩子就是一條紅線。”
請看,吳晗對古人的讀書方法分析得多么透徹,單純尋章摘句式的不行,單純不求甚解式的也不行。而要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即用“紅線”將“散錢”拴起來。對個別重要的章節、詞句要深入鉆研,毫不含糊;同時也要高屋建瓴,領會全書的內容大意、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