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取決于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入,還取決于創新環境。創新環境是創新主體所處空間范圍內各種要素結合形成的關系總和,包括有利的政策體系、健全的體制機制、濃厚的文化氛圍等。創新環境如何,對于能否聚集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潛能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科研人員總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為什么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其實,從“李約瑟之謎”到“錢學森之問”都指向一個問題:創新離不開良好環境。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創新的重要保障。實踐表明,運用設置市場壁壘、產業壁壘等行政手段來集聚創新資源會導致缺乏競爭,反而會扼殺創新,而良好的財稅、產業政策設計等則能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和創新者集聚。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營造政策環境,利用市場化手段保護和支持本土企業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率。
完善的市場環境是創新的基礎支撐。市場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下,以滿足市場需求、開拓新市場進而獲取利潤為目的進行創新,這樣的創新活動更為及時有效。哪里有市場需求,哪里就需要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基礎是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讓市場做創新的裁判員。
順暢的合作環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大多數創新不是單個組織自己搞出來的,創新越來越需要人才、研發、資源合作。美國硅谷的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印度和中國。在創新資源全球化、創新人才國際化、創新組織網絡化的新形勢下,支持創新必須營造順暢的合作環境。我國當前尤其應促進產學研合作。我國科研人員大多數集聚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很多研究與市場脫節,有效創新不足,而企業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和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有力推動創新。
有效的投融資環境是創新的“催化劑”。風險投資是解決創業者初創期、高風險創新項目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美國硅谷,大學教授和研究生們的研究成果一做出來,甚至尚未成熟,就會被一大批風險投資者所關注,他們對這些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前景進行分析、判斷,然后包裝上市獲得社會資金支持。有了資金,又可以對創新成果進行完善,加快實現產業化、工程化。長期以來,我國專利實施率較低,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提供資金支持與包裝上市服務。
有利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創新的沃土。創新能力強弱與社會價值理念、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等社會文化環境密不可分。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社會理念有助于打破陳規,將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市場化;鼓勵競爭、崇尚合作的價值理念有助于拓展創新視野、提高創新效率;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有助于營造開放、公平的創新創業環境。教育是社會文化環境的基礎。教育應致力于培養創新者,使其具備創新意識、實干精神,敢于面對失敗、承擔風險,善于洞察未來、把握機會,具有組織協調和成本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