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逐步推進,晉城市農村由傳統的半機械化正在向農業現代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先進機械設備逐步投入到了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這就迫切需要盡快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是當前晉城市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最基本、最直接的重要手段。按照《山西省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要求,為更好助力市政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目標實現,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2015年6~9月,對全市2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63個市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和34家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在調查的2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中,會員總數為10851人,服務周邊農戶44102戶,主要從事種植和養殖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其中,城區6家、澤州縣3家、高平市4家、陽城縣4家、陵川縣8家、沁水縣2家。在這27家協會中,高平市現代農業技術科普協會發展會員數量最多,有2100名,服務和帶動農戶約1萬戶,每年培訓種植技術員200名以上。
在調查的63家市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中,固定職工3194人,服務周邊農戶55934戶,主要從事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和提供優質農資服務。其中城區9家、澤州縣9家、高平市9家、陽城縣18家、陵川縣14家、沁水縣4家。在63家市級科普示范基地中,高平南陽兔業科普示范基地帶動和服務周邊農戶達20個縣、30個鄉鎮、500個自然村,培訓養兔技術骨干人員每年達500人以上。
在調查的34家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中,服務面覆蓋全市33個鄉鎮、831個行政村和83萬農村人口。其中:城區1家、澤州縣5家、高平市7家、陽城縣11家、陵川縣5家、沁水縣5家。這34家服務站主要從事科普宣傳培訓、優質農資推廣服務,直接為3058棟蔬菜菌類大棚、101個干果種植專業戶和963個養殖專業戶提供常年技術咨詢和技術指導服務。
二、當前晉城市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的主要形式和效果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晉城市2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63家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和34家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共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155場次,受訓農民9160人次。其中舉辦百人以上的脫產短期專業技術培訓46場,50人以上的脫產短期技術培訓61場,30人以下的專業技術培訓148場。
采取的主要培訓形式有以下四種:
1.骨干培訓。一是農村各專業技術協會每年定期對會員的培訓;二是部分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對下屬種植專業戶進行的培訓;三是部分科普惠農服務站結合“一村一品”與所在鄉鎮政府聯合舉辦的專業培訓。
2.田間培訓。主要是各科普惠農服務站采取的培訓形式。每年開春,各服務站把優良的種子和復合肥銷售給當地的零散種植戶之后,為確保肥效和產量,各服務站都要組織技術人員到農戶田間地頭進行技術講解和操作指導。
3.流動培訓。通過開展巡回課堂的形式,進村入戶為農民開展科學普及、技術推廣、信息傳播服務。這種形式主要是各科普惠農服務站采用的比較多。
4.網絡培訓。利用山西省科技傳播中心為各科普惠農服務站安裝的“中科云媒”系統服務平臺,讓省級農科專家通過網絡視頻及時答疑解難。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好與差,接受培訓的老百姓最有評判資格。為進一步了解當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的成效,以及農民對科學技術的所想、所盼。調查過程中,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向被調查2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部分會員、63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員工以及34個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周邊的農民發放了1000份調查問卷,現場收回有效問卷762份,并做了詳細的匯總、統計和分析。
從調查顯示的數據分析,晉城市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效果是比較明顯的,農民通過科學種植、養殖取得的經濟效益也是比較顯著的。市、縣兩級科協在助力市、縣兩級政府開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科技素質和技能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創品牌,注重發揮科普惠農品牌效應。近年來,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圍繞“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實施,把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作為考核“先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先進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先進農村科普帶頭人”的主要內容,明確要求協會、基地每年組織會員和周邊農民開辦科技培訓班不得少于兩期,每期參加培訓人員不得少于50人;圍繞“十佳科普惠農服務站”創建工作考核,明確規定服務站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每年不得少于兩期,每期參加人數不得少于30人,開展田間地頭科普宣傳不得少于3次。通過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科普惠農這一“品牌”在社會上越叫越響。二是重服務,注重發揮科普宣傳優勢效應。結合市里每年春季開展的“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連續5年組織農科專家開展“春耕春播專家行”活動,專家采用先在課堂講解然后再帶學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的培訓方式,深受農民歡迎。此外,還結合市里每年冬季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連續3年開展送科普圖書“進千家萬戶”活動。三是抓典型,注重發揮科普基地示范效應。為充分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范基地、農村科普帶頭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的輻射作用,近年來,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每年都要在全市選樹6個協會、6個基地、6名科普帶頭人作為全市科普宣傳的先進集體、個人,向國家、省推薦表彰。3年來,晉城市先后有8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3家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獲中國科協、財政部表彰,各獲獎補金20萬元;有8家協會、5家基地獲省科協、省財政廳表彰,各獲獎補金10萬元,還有4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分別獲得中國科協、省科協表彰,各獲獎補金5萬元和3萬元。
三、當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組織起來難度大。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村里多數人是386199人員(38指婦女,61指兒童,99指老人),各科普惠農服務站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都是采取上門服務、因人施教、現場施教,分散培訓形式相對較多,很難進行系統性培訓,既浪費資源,又消耗人力。
2.提高興趣難度大。多數種植戶、養殖戶都是在生產過程中遇到技術和產品應用方面的問題時才電話咨詢、參加培訓,主動接受新技術、新農資應用的自覺性不高。如:2015年我們開展“互聯網+科普惠農”培訓及設備推廣,即使是科普惠農服務站的站長都很難進入角色。中科云媒電商把設備送貨上門,至今多數不會使用,更談不上開展業務宣傳培訓了。
3.協調履職難度大。多數村民每年平均集中培訓兩次以上,有技術培訓,有營銷培訓,特別是農業系統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已逐步規范。參加培訓的農民朋友有一個共同愿望,如果科協開展的技術培訓能夠與農業局開展的職業農民培育合為一體、互相協調,培訓效果將會更好,也會更受歡迎。
4.宣傳引導力度小。調查中發現,多數村鎮基層干部對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視引導不夠,或受短期利益的影響,對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推動地方經濟作用缺乏正確認識。農民常抱怨沒有機會參加培訓,基層干部則委屈地說,“農民不好組織”,上下信息溝通不暢,培訓宣傳引導機制不太健全。
5.經費投入力度小。近幾年來,晉城市對農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培訓投入逐步增加,但相對九年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以及企業在職培訓的經費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6.師資配備力度小。晉城市科學技術協會在收回的762份問卷調查中發現,有89%的農民喜歡本地養殖、種植能人和市縣專家授課,只有11%的喜歡大中專教授講課。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鄉土人才教師幾乎沒有。即使有,多數也不傳授“真經”,因為這些“師傅”都是靠自己掌握的這門技術養家糊口的。特別是近年來,規模養殖、大棚種植在晉城市推廣十分迅速,多數養殖、種植專業戶都是在外省、外縣高薪聘請的“師傅”。而市縣一級的講課老師實地操作經驗相對不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相對較差,對農民的吸引力較弱。
四、今后晉城市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的對策和建議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農民實用技術是解決當前晉城市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性問題。針對晉城市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本次調查掌握的情況,在廣泛征求晉城市農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按照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求,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是當前晉城市解決“三農”問題最基礎的工作。按照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晉城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要求,各級政府和各級農業部門及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要切實把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計劃。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職責,層層分解任務,完善運行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納入業績考核。
2.加大宣傳力度。《科學素質綱要》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各成員單位,要進一步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手機微信和LED顯示器等傳播平臺,大力宣傳科技興農、科普惠農的經驗和成果;進一步充分利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開展科普宣傳;進一步充分利用鄉鎮“趕集”、科普“趕場”,組織好科技服務。通過廣泛宣傳,營造有利于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的良好氛圍。
3.加強協調配合。科協承擔著《科學素質綱要》實施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搞好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是各級科協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市、縣兩級科協要主動承擔“專業技能型”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育工作。建議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協調領導小組吸納科協為成員單位,分解相應的工作任務,并納入年度業績考核。建議市財政要進一步增加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解決農民參加培訓的務工費用和伙食補貼。
4.創新培訓模式。按照“精細培訓”要求,一是市、縣兩級科協每年至少兩次對下屬各科普惠農服務站、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范基地進行實用技術師資培訓,每次培訓不得少于4個課時;二是各鄉鎮科普惠農服務站每年至少兩次對所在區域農戶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負責對本協會會員的技術培訓,各科普示范基地負責對周邊農戶的技術培訓;三是互聯網上常年開設實用技術課程,農民隨時可以在線聽課。市科協已與中科云媒電商簽訂合作協議,2016年底前為全市50家科普惠農服務站、27個專業技術協會、63個市級科普示范基地安裝電商設備,通過“互聯網+科普惠農”,及時快速提高農民運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的能力。
5.注重培育實效。按照“精準培育”要求,各市級科普惠農服務站每年培育一個合作社、10戶(含兩戶貧困戶)以上科學種植、養殖示范帶頭人,實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跟蹤服務。市、縣兩級科協根據各服務站培育成效,對其扶持的各種植、養殖戶和合作社給予命名、表彰,同時在科普經費中擠出一定的資金對服務站和合作社、種植養殖戶進行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