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農民培訓。然而據2015年華中師大一份報告顯示,48.83%的受訪農戶沒有參加過任何新型農民培訓,23.52%的農民表示對培訓的內容不感興趣。雖然有“免費午餐”之稱,但在不少地方,農民培訓卻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平心而論,農民培訓是件好事。千百年來,農民一直是一份靠口耳相傳的經驗及自我摸索實踐來維系與傳承的職業。農民培訓打破了這一鐵律,將農民納入現代職業體系,將耕作納入現代科學技能研發及應用體系,這對于促進農業的轉型及農業技術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幫助。而現實中,本應惠及千萬農民的培訓如同“雞肋”,使得農民培訓的意義大打折扣,也使得國家的惠民政策不僅無法真正落實,反而異化為勞民傷財之舉。
農民培訓何以會淪為“雞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現階段各地開展的農民培訓缺乏應用性及實踐性,農民培訓并不能帶給農民真正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亦不能帶給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及精神需求的滿足,自然不受農民歡迎。
所以,如果要挽救農民培訓,釋放其應有的價值,著眼點也應在解決上述問題上,應強化農民培訓的實踐性及應用性。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農民培訓失敗的原因在于缺乏實踐性及應用性,但要解決這一問題,卻不能膠柱鼓瑟,拘泥于這一問題本身,而應該從更深層的環節中尋求解決的方案。
原因在于,現階段農民培訓之所以失敗,除了地方政府缺乏辦好農民培訓的能力及動力,將農民培訓辦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一原因之外,農民培訓這一政策在現實中的落地方式,可能就不符合農民這一職業的特性及農村生活環境,不符合農民培訓作為職業教育之一種的規律。
農民培訓現階段的落地方式,就形式而言,乃以照搬城市環境中職業教育及培訓,以傳統的、僵化的知識傳授與技能教育為主要形式;更有甚者,由于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培訓資源匱乏,即便是傳統的形式亦難以保證,在很多地區,所謂農民培訓,只不過是購置幾張光盤,將農民聚集起來聽幾場與自身勞動實踐及生活毫無關系的視頻講座而已。就實踐主體而言,農民培訓依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來操辦。而地方政府,囿于相關資源的匱乏,根本沒有能力操辦起切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培訓課程。在這種情況之下,寄希望于在現有的框架之中挽救農民培訓,不切實際。
讓農民培訓跳出現有的框架,一方面,應拓展農民培訓的實施主體,在政府實施之外,引入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認可、引導社會中各個要素的共同參與,使得農民培訓不再是政府獨家包辦的業務;甚至政府僅充任監管者、招標者角色,退出具體事務,將農民培訓的業務交由社會、企業來完成;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培訓應當逐步褪去行政的色彩,實現市場化與商業化。另一方面,應拓展農民培訓的實踐形式,結合農民勞動實踐及生活的現狀,因地制宜,打破傳統的培訓方法;尤其應該結合農民耕作實際,將培訓內化在農民作業及農村脫貧致富的項目中,以項目帶培訓、以培訓促項目,使得培訓不僅僅是培訓,而是一個農村脫貧與農業轉型的契機。
簡言之,農民培訓不能僅僅是由地方政府獨家操辦的幾場知識講座,而應該是一場由農業項目帶動、農村轉型促進的,由多方主體參與、襄助的市場化、社會化行動。唯有如此,農民培訓的惠民價值方能真正得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