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時代,傳媒機構出現了諸多變革的新動向。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積極在變化中尋找出口,通過完成“自我升級”求得生存和發展。
不久前,在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辦、人民在線承辦的“融媒體發展創新與變革研討會”上,多位業內專家和媒體機構負責人,分別就現階段媒體融合面臨的新態勢和新趨勢進行討論,并指出:在當今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大環境下,媒體融合的發展已然處在一個重要的機遇期,傳媒行業深化改革要進一步釋放媒體的傳播力,深刻把握傳播規律,深度實施媒體融合。
積極探索媒體融合
脫胎于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繼承了“親媽”關注民間、民生和民意的秉性。這是一個“盡可能使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來做新聞”的時政類微信公號,曾創造了3天增加8萬粉絲、閱讀數過百萬的紀錄,目前粉絲量已達到30萬。
“即使是多元化發展,媒體也始終需以內容為重。”在北京青年報常務副主編田科武看來,“媒體是需要有它的影響力的”。在此基礎上,北青報提出了“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口號,線上的“團結湖參考”“政知局”等大號主打內容品質,線下的社區驛站等社區產品進行創收盈利,以做到“掙臉”與“掙錢”兩手抓。“我們用影響力擴張品牌,為其他方式的轉型贏得時間。”田科武說。
對于做好內容生產,工人日報總編室主任張明江表示認同。“工人日報的服務對象是職工,這一點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在發微博、做微信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方向去定位。”張明江表示,目前,工人日報在積極探索媒體融合,其新媒體運用網絡、微博、微信、二維碼等新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漸趨成熟,為進行深度融合、擴充輿論陣地打下了良好基礎。
盡管各家媒體機構都在探索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越戰越勇”,但困難依舊不少,比如技術解決方案,就是大家普遍面臨的困惑之一。廣州日報社信息技術部副主任李曉華表示,希望尋求技術工具解決新媒體運營中的困難:一是內容來源,從社交媒體上獲取稿件的方式,沒有數據平臺資源來支撐編輯熱點及采編素材;二是單篇稿件的新媒體傳播路徑,當下沒有很好的平臺幫助完善;三是目前仍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做傳播效果分析。
厘清媒體融合發展路徑
“新媒體的變革對傳統媒體既是沖擊,也是挑戰。挑戰中有機遇,危機中也有生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主任、人民在線總經理董盟君說。她認為,當前盡管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新媒體各具特色,都擁有各自的受眾群體,但各方都存在著比較大的變數,而大家也都在追問:未來會怎么樣?媒體將向何處去?
“現在大家普遍都有一種互聯網焦慮癥,因為互聯網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變化,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壓力和困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喻國明表示,現在,中國的傳媒業正處在一個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樣的一個時期,我們在一些頂層設計以及基本邏輯方面,厘清發展的路徑特別重要。
他指出,互聯網改變了以機構為單位的傳播,個體成為獨立的傳播單位。“媒體融合的關鍵在于對個體傳播能量的利用。傳統媒介需要改變,將自身權威、資源優勢與個體的內容生產能力相結合,把公眾傳播價值為我所用,成為聯系公眾的窗口。”
中國報協電子技術工作委員會主任辛乘勝也建言,媒體融合需做好三點:一是以用戶為中心,做好內容建設;二是做好內容和技術的融合;三是內容和運營深度融合,通過議程設置創造影響力。
媒體融合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眾多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目前部分媒體陷入融合誤區,同時融合的新媒體渠道也缺乏盈利能力。“總體來說,當前媒體融合仍停留在表面,未來需在發展方向、政府定位、扶持方式等方面努力。”中國記者雜志社執行主編陳國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