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對于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國政府長期致力于建立一個完善的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但是,實踐證明,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還存在著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主體缺乏競爭力、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存在“逆向效應”、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缺陷的問題,導致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十分低,從而阻礙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我們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農村金融發展
一、對農村金融資源的概念理解
學者王云龍對于農村金融資源概念的界定,即:農村金融資源是中國金融資源體系中為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而衍生出來的、具有農業產業經濟屬性的各類貨幣、資本、信貸、制度、政策、組織、人力等金融性資源以及各類服務于中國農村和農業經濟的非銀行性金融資源(如國家財政、農業領域的外資引進等)的總和。我認為,農村金融資源可從兩方面分開理解,金融資源的農村性與農村金融的資源性,就是在一定的機制下對農村金融資源通過開發使用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核心問題就是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配置成果直接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情況。從目前情況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配置問題不容忽視,存在著很多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問題分析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巨大支撐。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問題,才能準確有效的完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
1.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主體缺乏競爭力
(1)農村金融機構數量減少
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其產業基礎的地位毋庸置疑。可就其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利益比較來講,農村金融的高風險性、高成本性、低收益性不言而喻了,而且加之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發展,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的減少也是情理之中了。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少,形式單一,資金實力不足,進一步弱化了金融的支持力度,也就更進一步加劇了農村金融資源的短缺情況。
(2)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差,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有數據顯示,2005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5%,其中農業銀行為7400億元,占26.17%。到2006年底,四大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問題基本解決,但是農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估計僅為4%,遠遠低于國際的最低標準。服務于我國農村的金融機構,其資產質量普遍較差,歷史包袱較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弱。而且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人員專業知識不過硬,服務意識不到位,這些都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差,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主體缺乏競爭力。
2.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存在“逆向效應”
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治政策形成了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即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有著深刻的影響,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逆向效應”。簡單來說,“逆向效應”就是農村金融資源的反方向的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深化的進程嚴重滯后于城市地區,并且發達城市地區對落后農村地區現有金融資源存在明顯的“虹吸效應”。農村金融資源的經營性流失,是近年來隨著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經營理念與信貸政策上的變化而產生的,是農村最為普遍的一種逆向流失現象;二是即便是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由于農村經濟文化水平整體落后,無法吸引和留住優秀金融人才,人才外流也是農村金融資源外流的一種重要組成;三是農村金融機構為追逐利益,主動性的將資金從農業領域中撤出,也是農村金融資源逆流的一種形式等等;金融配置的“逆向效應”有好多表現形式,只有資源配置得到優化才能使金融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缺陷
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配置主體的問題不是導致經濟發展的唯一問題,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缺陷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阻礙,主要包括制度內因和政府外因。
(1)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缺乏風險分散機制
目前,我國農業一直處于“適度保護”的狀態,而我國農業保險體系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則是始終裹足不前。農業保險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農業保險缺乏經營主體,農業保險業務的高風險、低利潤甚至入不敷出的特點導致商業保險公司對其缺乏足夠的熱情;其次是金融機構放款風險分散和專業機制缺乏。
(2)政府過度干預是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原因
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管理尺度很難準確把握,很容易就會管理過度。當政府過度地對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進行干預時,往往會出現不可預料的后果。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歷次變革,事實上都成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強制性行為,實行的是政府主導的強制性變遷方式。這種制度變遷方式與我國農村經濟制度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方式相比,無論是在指導思想上還是在改革的路徑選擇上,其實都是相悖的。
三、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我們要在堅持國家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以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促進經濟的有效率、可持續增長。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重心是如何合理配置農村金融資源。
1.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農村金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農村金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是不要政府干預,是政府適度管理,實現市場主動引導,國家輔助安全。只有保證市場和政府管理相結合,優化政府宏觀調控,才能在放寬金融管制的基礎上完善市場競爭環境。
2.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機構與政府以及農村中小企業應實現三者協調發展,致力于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農村金融機構拓展業務類型,調整現有金融業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從資金,制度,法律法規,人才等方面提供幫助;農村資金需求者要改善信用狀況,提升自身競爭力。
3.加快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改良進程
正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存在的問題,加快制度創新。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我們要認識到農村金融主要面向“三農”,與城市金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比如農村金融需求比較分散??傊?,要密切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情況,改革現有的農村金融體制,鼓勵農村金融創新,完善政策性金融,引導商業性金融,規范民間金融,延續并完善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有關稅收政策,使更多的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不斷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比如我國應當加快促進互聯網金融等新生金融形態在農村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