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原理”是會計學專業乃至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甚至會決定一個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的興趣。本文從建設“會計學原理”精品課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出發,以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靶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建設。
會計是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它不僅為企業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用以決策的重要信息,也為政府部門提供了了解企業運營情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決策依據。“會計學原理”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會計專業入門課程,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到高校對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效果,也關乎會計功能的實現。目前,大部分大學新生在修讀該課程時,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非常有限,對于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實踐活動更是知之甚少。基于這樣的前提,為適應獨立學院“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建設。
一、教學內容建設
教學內容是教學工作的基礎和依托。“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結構完整、信息量大。傳統的“會計學原理”教學內容的基本思路是沿著會計循環的程序,在闡述會計目標、會計核算前提、會計核算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的基礎上,從會計憑證到會計賬簿再到會計報表講述一個完整的會計循環。可是,在“應用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導向下,教學的思路和內容應該由簡單核算轉向財務報告的編制和使用。從這個目的出發,教學內容應首先簡單介紹會計報表,強調會計核算最終形成的會計報表有何重要價值。在學生認識到會計報表和會計信息的重要性之后,循序漸進地地介紹會計報表要素(會計報表的構成)、會計科目與賬戶(會計報表中數字項目的來源)、復式記賬(會計科目的運用和記賬原理)、會計憑證(復式記賬的依據)和會計賬簿(會計憑證所反映交易事項的匯總)。這樣的順序調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之初明確地対會計核算的最終成果即會計報表有一個感性認識。并以此為目標,理解會計信息的形成過程。
其次,“會計學原理”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擴充。一方面是建議在學習之初補充關于企業組織形式、經營管理活動和資金運動過程等內容,讓對企業經營管理和會計實踐一片空白的初學者對經濟活動的發生環境、交易過程等有一個感性認識,在今后會計知識的學習中能和實踐聯系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相關決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建議補充關于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醒和滲透,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潛移默化地將職業道德記在心中,而不是為考資格證或應付工作單位而臨時抱佛腳,流于形式。
二、教學方法建設
由于會計專業是文理兼收的專業,學生們在知識背景、學習習慣、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對待學生不應該一刀切,而應該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通過課間交流互動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將學生劃分成幾大類不同的類型,充分考慮學生多元化的要求進行柔性教學。
對于興趣和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要注意采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老師在課前多設計小故事,循循善誘引出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充滿趣味地聽課。課中注意多發問,讓學生邊思考,邊理解,便掌握,同時盡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對于愛好會計學科,不滿足就教材內容淺嘗輒止的學生,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老師應該結合當前的經濟事件編制一些生動的案例,通過組織案例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相關課程內容的理解,甚至可以用一些小型的個體經營的案例來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地進行會計核算;對于授課過程,要力爭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課件制作力求生動有趣,重點突出,難點明確。對于會計憑證或賬簿的教學環節,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將各類憑證、賬簿等真實再現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多媒體教學的得當使用,可以改善“會計學原理”較為枯燥繁瑣的學習感受,活躍課堂氣氛,改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借鑒以問題為導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將傳統“會計學原理”課程以老師講授為主盡量轉變為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設計真實度高,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學習過程放入其中,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協作來解決問題,靈活地掌握知識。如以一個小型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活動為問題情境,選取其中代表性業務設計案例,讓學生分別擔任會計部門中的出納,會計和會計主管等角色,完成從填制憑證、建
賬、記賬、錯賬更正,直到月末編制報表這樣一個會計循環的全部工作,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互相討論,教師在其中可以設計問題、給予適當的解決疑難的幫助,最終力求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學懂、學好、學活會計知識,增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教材建設
在以往的“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經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多采用國家規范教材,參考“會計學原理”國家精品課程的教材。這些教材知識體系完整,內容充實深厚,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對歷屆財務管理及會計學專業的同學進行調研后發現,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和定位,很多學生更渴望看到一本“重理論,更重實踐”、趣味性與知識性并重,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貼近生活的教材。筆者建議獨立學院可考慮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骨干力量,參考國內優秀教材和國外經典會計學教材,在完善教案講義的基礎上著手編寫一本適合獨立學院特色和定位的《會計學原理》教材。
同時,為了解決長期以來會計學原理紙質教材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偏窄的局面,打造立體化教材建設。在編寫適應獨立學院特點的教材的基礎上,力求在獲得人力物力支持的情況下,豐富教學資源,形成紙質(教材、學習指導書)、電子、網絡出版物(電子教案、電子圖書、CAI課件、試題庫、網絡課程、資料庫)等一體的立體化教材。并期望可以進一步建設課程支撐網站,提供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材料,供學生課外學習和其他教師參考。
四、實踐教學建設
“會計學原理”的教學長久以來以理論教學為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比如一般的會計學原理教材都是用文字來描述經濟業務,學生據此編制會計分錄。但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看到的只是發票、支票、商業匯票等一張張原始憑證,他們要能根據原始憑證判斷出發生了什么經濟業務才能進行會計記錄。這個思維的轉換對于習慣了理論教學的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的,同樣,如何將會計分錄在記賬憑證上清晰地反映出來,也常常讓學生們不知所措。因此,要轉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觀念,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
首先,對于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慮適當延長該課程的學時,進行理論與手工模擬試驗同步教學。在學生對會計憑證、復式記賬等內容學習之后,適時開展課堂上的情境式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從數字的書寫、憑證的登記和裝訂到賬簿登記、報表編制進行一次實踐操作,操作過程中學生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通過小組討論和老師指導的方式加以解決,可以讓學生趁熱打鐵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其次,實踐教學還可以體現在課內課外的諸多方面,如課堂上的模擬實驗,會計實訓環節,課外的會計技能實踐和實習基地的觀摩、實習等,還可以利用會計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學光盤等教學資源,讓實踐教學貫穿整個課程教學的始終。
五、師資隊伍建設
調研發現獨立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絕大部分是直接從高校畢業后走上教學崗位的,從校園到校園的模式使大家專業理論知識豐富,會計實務經驗缺乏,實踐教學能力有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優秀的師資隊伍不僅要有良好的理論素養,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們在學歷、職稱、實踐經驗等方面合理搭配,互相取長補短。
基于此現狀,教師既應該重視教師系列的職稱,也要努力取得會計系列的職稱,努力轉變成一支既能當理論導師,又能當實踐師傅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應該鼓勵甚至創造機會讓會計專業教師去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掛職鍛煉,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豐富其課堂教學的素材,最終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
“會計學原理”課程建設是一項與時俱進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會計實務工作的不斷完善,該課程的建設過程需要不斷在內容上推陳出新、方法上日益精進、師資力量上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