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為了給家庭更好的經濟后盾,供子女上學、蓋房子……農村很多年輕的勞動力不得不外出務工。在城市,孩子教育費用過高,生活消費水平偏高……加上他們本身工作的不穩定性,使得他們不得不將孩子安頓在家,由孩子的祖父、外祖父或是其他親戚代為監護。這樣就衍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群體,大量留守兒童的增加,導致出現“父母在外打工創業揪心,臨時監護人教養鬧心,社會關注教育問題擔心”的社會現象。留守流動兒童因為家庭監護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安全失保、學業失教、親情失缺的“三失”問題,其教育和管理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在生活上細心呵護,學習上耐心輔導,及時溝通。給留守兒童點亮心燈,指引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有益的探索
我是一名農村學校的小學教師,多年來一直擔任寄宿班的班主任。我班的學生大多是離校較遠的學生,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雙親或是單親不在家的留守兒童,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以下問題:
1.學習習慣不好,能力低。很多外出務工的家長以前都是帶著孩子出去打工,但打工的地方不斷更換,孩子就讀的學校也不斷變化,孩子根本就適應不過來。于是只好放在家里讀寄學,但本地的教材與外地的教材又不同,所以基礎差加上教材不同,一般學生的學習成績根本跟不上。再加上留守兒童一般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在家里,他們又不能給予孩子學習上的輔導。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不好,能力低,且難以提高,這成了老師們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一大難題。
2.安全出現真空,隱患多。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至關重要。而留守在家的兒童,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監護人又缺乏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保護能力,安全隱患更大。特別是近年207線的擴修,高速公路的修建,路面坑洼,車流量較大,加之有的回家較遠且山路崎嶇,小孩又喜歡嬉戲玩耍,交通安全令人擔憂。
3.缺乏親情和道德觀念,毛病多。由于外出的父母(以往沿海城市如浙江、廣東居多)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大多為體力活或經營點小生意,回家成本較大,所以回家的頻率極低。留守子女缺乏足夠的交流,關愛和指導,使留守子女長期得不到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親情意識淡化,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而他們正處于情感培養、性格形成的轉型時期,其身邊的環境將直接影響他們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父母的長期分離,缺乏愛的培養,使他們極易形成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的性格。
4.產生心理障礙,問題多。充當監護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受年齡和文化層次的局限,在認知以及心理上和他們監護的孫輩之間都不可避免會產生代溝。本身就年老體邁,加上一些家務活,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這樣,情感長期得不到宣泄,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甚至產生中種種心理疾病如: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等,一旦形成畸形的心理,要想矯正甚是艱難。
如何使留守兒童享受親情、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讓留守兒童的“三失”變成“三有”,結合實際情況,我對一個班主任如何關愛留守兒童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摸清情況 建立成長檔案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接任一個班,首先是摸清留守兒童的的情況,其主要內容為:家長姓名、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其委托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特別是其父母的詳細情況的了解不容忽視。因為雖然父母不在家,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是最親密、最有默契的,能夠及時與其父母取得聯系,更有助于孩子問題的解決。摸清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摸清了各方面的情況,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二、細心呵護 關注生活質量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活動,用誠心打動其心。經常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注他們的生活習慣,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摯的感情。讓孩子們在校也能感覺到家的溫暖,保持愉快的生活信念,是安心搞好學習的前提條件。
初到學校,孩子們的一切都不習慣,首先要帶他們熟悉校園環境,告訴他們在哪里吃飯,哪里睡覺,手把手的教他們洗澡、洗臉,課后帶他們玩游戲,看電視等,既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也加深了師生間的情感,使他們不再因為陌生而害怕。記得一個叫亮亮的學生,第一次來讀寄學。有一天我在教室里總是能聞到一股臭味,有學生說亮亮將大便拉在身上了,看著孩子窘紅的臉,我馬上知道了他們說的肯定是真的。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不使他尷尬,我馬上將亮亮喊到辦公室,細細地問情況。剛開始,那孩子還不承認,我說:“孩子,老師的小寶寶也經常拉大便在身上,都是我給他換的尿片,老師就是你的媽媽,就算拉在了身上,老師可以陪你一起去洗的……”在我的耐心開導下,孩子終于打開了最后的防線,哭著說:“老師,昨天晚上我不敢起床上廁所,就把大便拉在了身上,但又不敢講。”我說:“下次你可以叫同床的同學陪你去來。來,老師帶你去換褲子。”我沒有顯現出一絲嘲笑的表情,拉著他的手去浴室換洗干凈。在他的日記里這樣寫到:老師,我真想叫你一聲媽媽。對老師來說,這是多么高的評價啊!我更高興的是那次以后,這孩子更親近我了,一有什么心事都和我講,學習熱情也越來越高,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三、耐心輔導 提高學習成績
學生因為個體差異,智力水平的高低,家庭的教養等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高低也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學生只要肯努力,有更好的學習輔導,是一定能夠超越自我,取得成功。奇朗以前隨父母在廣東就讀,二年級時,父母發現他的成績不好,決定轉回本地就讀,將其托付給外婆后兩口子又揮師南下了。因為教材版本不同,基礎又不好,他學習起來很吃力。第一次小考,他的語文沒及格,我焦急萬分,決定給他補課。于是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帶他學習,從拼音入手,輔導做好作業,復習好當天所學內容,第二天要上的課預先給他開小灶。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期中考試時他語文考了68分,家長打電話來詢問成績時,激動不已。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肯下功夫,我想從每個學生身上我們都能找到他們的閃光點,耐心輔導,鐵杵定能磨成針。
四、架設橋梁 溝通思想情感
父母外出務工減少了與孩子見面的機會,減少了與孩子思想的溝通,往往因為距離遙遠讓孩子感受不到親情。長期的情感壓抑甚至會讓學生產生一些心理疾病,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作為教師,應該多架設“橋梁”,可以在某些特別的日子開展親情活動,如父親節或母親節開展“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的書信大賽。在校刊《心夢》上就刊登了一個學生的催人淚下的《給遠方父母的一封信》,同時其父母給他的回信也刊登在一起,更是感人肺腑,許多孩子包括老師都感動得流淚了。傾聽了父母的殷切期望,看到了父母打工的艱辛,哪一個孩子不會震撼,不會受到心靈的洗禮,不會痛定思痛改頭換面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呢。“親子面對面”,受益更大的還是孩子本人,與父母的深情溝通,所有的困惑或陰霾全會一掃而光,更加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生活,學習上也會更加努力。父母不在身邊卻依然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關愛,這樣的孩子又這樣的孩子又怎么會有心理障礙,怎么不會健康的生活,快樂的學習呢?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學校的風氣、社會的穩定、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乃至會影響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作為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更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讓我們為孩子點亮那種心燈,讓他們本來陰晦的世界充滿陽光,讓孩子們不再孤單害怕,信心滿懷和其他孩子一樣演繹精彩人生,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