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地下建筑越來越多,對建筑施工過程中基坑支護與加固工程的控制十分必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深基坑支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基坑支護與加固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建筑施工;基坑支護;加固
一、目前我國深基坑支護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今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理論與傳統的理論相比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在我國實際深基坑施工過程中仍然存在了很多問題,其主要表現的方面有:
(一)邊坡修理存在著問題
現在我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深基坑施工中挖多或挖少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們施工管理人員工作不到位或者是機械施工操作人員由于技術水平不達標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深基坑施工挖多或挖少會直接導致邊坡表面的平整度和順直度不規則。而人工修理技術和條件的限制是不可能進行深度挖掘的,所以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擋土支護后出現超挖和欠挖的現象。這種現象是我國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
(二)施工過程與施工設計的出入較大
我們在深基坑支護施工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深層攪拌樁,但是水泥的摻量會不足,這往往會對水泥的強度產生影響,在深基坑進而使水泥土發生裂縫。還有,在我們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的事情也已是常事了。在深基坑挖土設計的過程中,常常會對挖土程序有所要求來減少支護變形,再進行圖紙交底。但是在我們實際的深基坑施工過程中,施工方往往不會按照設計所要求的框框,為了搶施工進度,偷工減料,圖局部效益。深基坑開挖過程是一個空間問題,傳統的深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是按平面應變問題處理的。在未能進行空間問題處理之前而需按平面應變假設設計時,支護結構的構造要適當調整,以適應開挖空間效應的要求。這點在設計與實際施工相差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三)土層開挖和邊坡支護不配套
當進行土層開挖的施工技術含量較低時,那么在組織管理上也相對較容易些。但是擋土支護的技術含量往往是較高的,施工組織和管理上都是比土方開挖復雜的許多。所以我們在進行擋土支護過程中,往往會由專業的施工隊來進行施工。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兩個平行的合同。這樣會使得在施工過程中協調管理的難度很大,在土方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位了搶工程進度,偷工減料,開挖順序混亂,尤其在下雨天施工中,不顧擋土支護施工所需要的施工工作面。使得支護施工的工作面減少,使得施工操作的作面幾乎是無法操作的。在加上時間的限制,所以很難完成擋土支護的工作的。對屬于巖土工程的地下施工項目,資質限制不嚴格,基坑支護工程轉手承包較為普遍,一些施工單位不具備技術條件,為了追求利潤而隨意修改工程設計,降低安全度。現場管理混亂,以致出現險情,未做到信息化施工和動態化管理。這也是深基坑支護施工中常見的問題之一。
二、深基坑支護的措施及加固的方案
(一)轉變傳統設計坑支護工程的設計理念
現在如今我國在深基坑支護技術上已經累計了很多實踐經驗,在巖土變化支護結構實際受力的規律了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探索,很好的為建立健全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構建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我國巖土深基坑支護結構中,在設計上和施工上都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方法和對策上也還處在摸索和探討的階段。尤其是我國現在還缺乏統一的支護結構和設計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土壓力分布還按庫倫或朗肯理論確定,支護樁仍用“等值梁法”進行計算。這些陳舊的計算理論所計算出的結果與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實際受力懸殊較大,既不安全也不經濟。因此,深基坑支護結構的施工工程設計不應該再采用以往傳統的“結構荷載法”,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設計觀點,要逐步建立起以施工監測為主導的信息反饋的動態設計體系。
(二)要加強重視變形的觀測并及時補救并全國程控制基坑支護施工質量
在巖土工程中伸基坑支護結構變形觀測的主要內容包括:基坑邊坡的變形觀測以及周圍建筑物和地下管線變形觀測等等。我們可以通過監測得到的數據及時來分析并了解土方開挖和支護設計它們在實際施工中的運用情況。如若發現設計中存在著偏差,我們在下部進行施工中要對設計中存在的差錯要及時進行校正,并對已經施工了的工程要采取補救和控制措施。所以在現場進行變形觀測的數據必須準確、可靠、及時,從事變形觀測數據的技術人員必須嚴格按照預定的設計方案精心測量、認真負責,保證觀測的質量。如果在實際測量中確實發現異常情況,就需要即時研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惡化。而一旦出現大的變形或滑動,立即分析主要原因,做出可靠的加固設計和施工方案,使加固工作快速而有效,防止變形或滑動繼續發展。研究和應用已有的基坑工程行業的和地區性規范以及當地的工程經驗。對于重大復雜的基坑工程目前國內采用專家論證的形式,對保證工程安全、降低造價是有效和現實的一種方法。巖土深基坑支護的關鍵在于過程控制,一旦施工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想在時候進行糾正和補救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必須嚴格控制施工過程控制的管理。保證施工質量。必須嚴格按照設計方案組織施工。在施工準備時,就要派相關的技術人員去熟悉當地的地質資料,還有施工設計圖紙及施工現場周圍的環境。還有要確保降水系統的施工單位在施工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更改錨桿位置、長度、型號、數量,鋼筋網間距,加強筋范圍,放坡系數等。
在基坑支護加固方案上第一次主要民房密集,后果嚴重,中間部位加設部分分砼內支撐。支撐梁頂面設在-9.5m處,必須采用人工挖孔樁支撐水平砼梁,將南北基坑頂緊,砼梁應錯開工程樁,另在水平砼梁中間加設一牛腿,采用45°斜支撐鋼梁頂住南面基坑頂面冠梁,形成三角形支撐結構。共設四處十三道,間距約9m左右。第二次加固方案,我們主要分為兩部分。由于部分土釘失效,設計不考慮土釘的作用,對沒有支撐的南面、北面及西面的所有預應力錨桿,逐根進行檢測,考慮到將繼續使用一年左右,全部重新評估。最后確定土釘改為預應力錨桿,原來為預應力錨桿,全部重新張拉索定,局部增加預應力錨桿,增加錨桿采用為3×7φ5,1860MPa級高強度鋼絞線,長16m左右,間距2.2~2.4m,水平夾角15度,鎖定荷載450-500KN。
參考文獻:
[1]杜日武,基坑支護技術若干問題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5(01).
[2]張洪、易發成,基坑支護形式及支護技術發展與研究[J],山西建筑,2015(31).
[3]李湛,深基坑支護工程結構設計[J],有色金屬設計,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