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建筑在節約能源,提高建筑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綠色建筑是一種嶄新的設計思維和模式,它提供給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環境、并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減少能耗。本文主要對綠色建筑設計進行了簡單探討,可供大家交流。
關鍵詞:綠色建筑;節能環保;設計
一、綠色建筑的定義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下了清楚的定義。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即節約能源及資源,在滿足功能需求,布局合理的基本要求上盡量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一)節能:減少建筑材料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就地取材,生產節約型材料。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過程中的節能,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蘊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地選用生產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選擇上也應該盡量就地選材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二)以合理的設計達到建筑建造過程中材料的節約。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設計者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在滿足結構要求的基礎上節約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例如可通過建筑體形設計達到節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狀、進深、體形系數、表面面積系數、長寬比和朝向,合理設計建筑的墻體、門窗、屋頂、熱緩沖區及有效遮陽,提高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也對建筑材料的節約有著重大意義。
(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綠色建筑要根據地理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三、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一) 整體環境的設計。所謂整體環境設計,不是針對某一個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從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出發,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進行綜合分析、整體設計。
整體環境設計的方法有:1.引入綠色建筑理論。城市開發建設應與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社會、人文等背景相結合,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創造性地保護和利用已有條件。一方面,改變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區域劃分、空間結構和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讓城市的歷史文脈、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襲。2.加強環境綠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綠化不單是可以創造空間,還可以美化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用綠化覆蓋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發,往往可以造成比較涼爽、舒適的環境;高大的喬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較大樹蔭,減少路面吸熱,同時可以凈化空氣,提高空間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環境住宅區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綠化環境設計,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應該將綠化量化標準引人設計規范。3.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例如: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 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 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二)建筑單體的設計方法。1.建筑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表面積與建筑的體積比,它與建筑的熱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熱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減少體形凹凸變化,盡量采用規則平面形式。2.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1)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2)采用選擇性鍍膜窗戶,其導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3)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4)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3.采用彈性設計方案,提高房屋的適用性、可變性,具體表現在建筑結構、建筑設備等靈活性要求上。(1)樓梯的可生長性,包括基礎的預留量、樓段板承重的預先考慮,周邊環境的生長預留地等。(2)預留管道空間,包括水電、通訊的發展空間。③家具系統的可變化性。4.建筑節能設計。要節約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氣等,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無污染能源。建筑材料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嚴格做到建材無污染、無輻射。5.建筑智能設計。目前,大量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在建筑中得以運用,出現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據溫度、濕度、風力的情況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量,保證了智能化大樓中智能化生產和腦力勞動的高生產率,智能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綠色建筑在“高標準、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狀態下持續發展。
四、綠色建筑的施工圖設計
(一)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中的重點。比較分析傳統施工圖設計中所考慮的施工因素,重點影響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的因素:首先,系統化。施工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準備施工運行、設備維修和竣工后施工場地的生態復原等。綠色施工要求從施工組織設計開始的施工全過程(全系統)都要貫徹綠色施工的原則,要求政府主管部門、施工企業、廣大民眾等達成綠色施工的共識,支持和監督綠色施工的實施;其次,信息化。綠色施工應采取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信息化施工,這是一種依靠作業機械及施工現場等的動態參數進行動態的、實時的施工管理的綠色施工方式。信息化綠色管理是指運用傳感器、電視攝像機、GPS系統等硬件及軟件進行施工運行管理、機械管理、勞務管理,優選最適宜的匹配機種、機臺數量并能實時調配,達到高效、低耗、環保的目標。
(二)施工圖設計中所需關注的綠色建筑管理方式。傳統的建筑設計工作的管理方式缺乏對綠色因子及相應方面的關注及切實的執行,要達到“綠色建筑”狀態就必須將綠色建筑的管理方式貫徹到以下活動中:材料的選擇及其來源、用于運輸及裝修的能源消耗、建造房屋的過程、維持建筑轉變所需要的能耗、建筑的維護過程、建筑對于供給、廢物護理及其通訊方向的新技術的適應性、對建筑進行拆除和重組的可行程度等。要從根本上實現綠色建筑各階段的節能問題,應當積極的做好如下兩個環節的工作:一是引導各方建立有利于建筑節能的工作、合作機制,建立良好的社會節能環境。在實際的建筑施工中是否能夠做到“綠色”建筑,需要業主、物業管理方、用戶三方共同協作,各方的實際利益角度加以引導才能使得節能工作有活力,尤其是業主、物業管理方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二是建立針對實際運行的建筑能耗評估辦法、能耗參照標準。
五、結語
綠色設計在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倡導綠色設計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機制之一,只有把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核心的綠色設計理念變成一種本能,并體現在設計的各個環節中,在以自然為本思想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各種東西,并將其融入到與自然環境的最佳組合中去。我們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努力降低建筑能耗,大力開發綠色建筑,使綠色建筑像普通建筑一樣遍布城鄉,享受綠色建筑帶來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王有為:實施綠色建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J]浙江建筑.2015(9).
[3]黃獻明:綠色建筑的生態經濟優化問題研究[D].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