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公務員回避制度,都將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作為保障公務執行之公正性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納入。但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制度本身的不盡完備、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任職回避在實行過程中還存在回避范圍過窄、缺乏監督體系、程序性規定缺陷等問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這一制度的完善策略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
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的建立,是對我國原有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保持國家公務員隊伍的公正廉潔,有著重要意義。但我國目前在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方面還存在很多缺陷,如何完善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是提高辦公效率,加強廉政建設及預防和減少腐敗發生的重要途徑。
一、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的意義
(一)有利于廉政建設。腐敗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政府和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眾多熱點問題之一。其中,公務員腐敗問題就是我國現階段面臨諸多問題中的最為突出的一個,公務員貪污腐敗的現象在全國各級機關中屢屢發生,從這些案件中可以看出,“關系”是他們貪腐的一個原因之一。一個國家想要長久就必須要大力懲治貪污腐敗問題,建立清廉的社會風氣。我國從古至今便是一個關系社會。封建社會時期,人們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響下,領土甚至爵位都是世襲的,官職有時也是父子相承,這種世卿世祿制度下,血緣宗親變得無須回避,反而成為賜爵授官的主要依據。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如果大量的親屬聚集在一個部門或單位,就會產生各類“抱團”現象,就會復雜單位內部人際關系。因為在親屬派系之間,很容易產生利益交織,導致沖突發生,不能有效合理地相互配合工作,整體工作效益降低。最終,導致國家機關工作部門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同時,大量的親屬關系存在于一個部門或單位,也會影響存在其中的每個公務員公正、合法地行使自己所擁有的行政職權。如果公務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牽扯到自己所熟識的親屬,一般清況下,公務員都會選擇人情程序,繞過法律,視自己手中的職權為私有,忽視或無視法律的存在。當對自己的親屬不利時,合理的決定往往難以做出,因為必然會受到親屬關系的牽制。但是,當處理結果是對自己的親屬有利時,又擔心由于他們之間的這層關系,害怕被別人指責。怕別人說他袒護親屬,對事件處理不公。這樣就會對內部的人事管理產生負面影響,與我國現代科學人事管理目標也是背道而馳的。嚴格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對每個公務員的行為進行規制的有效手段。也能合理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把每個公務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其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工作效果也會是最佳的。
二、我國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回避范圍過窄
我國《公務員法》中所規定的任職回避的親屬范圍是三代以內的近親屬關系及相應的姻親關系,對于最重要、最具有法律意義和實際意義的親屬范圍都進行了涵蓋。但作為利害關系中,“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害”的關系。也就是仇嫌關系或仇敵關系。這類關系對公務員任職回避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影響公務員公平執法和公務員隊伍的穩定和建設,可惜,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所規定的所有需要回避的社會關系中,只包括“利”的關系而沒有“害”的社會關系。
(二)監督制度不健全
《公務員回避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第五章第十四條明確指出,公務員必須服從回避決定,無正當理由拒不服從的應當予以免職;公務員應當主動報告應回避的情形,有需要回避的情形不及時報告或者有意隱瞞的,應當予以批評教育,影響公正執行公務造成不良后果的,應當給予相應處分。這一規定雖然以行政責任的形式明確未履行回避行為的處分規定,但其基本出發點是存在問題的:一是要求公務員對回避申請應當主動提出;二是違背回避規定的人所接受的處分乃是基于行政處分形式的內部行政行為。從實際效果來講,該《規定》可操作性不強,并未能擺脫中國傳統自律的實踐誤區,以此種方式開展的所謂回避最終仍不能符合回避制度的要求與原意,無法滿足群眾對當下中國反腐的渴望。此外,更為重要的是,以此規定所采用的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仍是發達國家所摒棄的模式,從形式上看己經不符合現代監督權力制約這一基本制度要求,從根本說乃是內部機關領導的個人所為。這不符合當下實質意義上的監督、無關第三方監督的基本要求。
(三)責任主體過多且不明確
根據公務員任職回避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務員任職回避的程序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在這三個環節中包括三個責任主體,即任免機關、公務員本人、公務員所在機關。不利于這種制度的執行是主體責任的多元化,從而影響效率的執行。最主要責任主體缺乏,以至于出現程序問題時,有可能造成相互之間推諉責任,造成責任主體不明,最終使任職回避程序不了了之。
三、完善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的建議
(一)擴大任職回避范圍
仇嫌關系。公務員在任職的過程中與其關系友好的人員回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對其不友善的人進行回避。這是因為與有仇嫌關系的人共事時,會時常發生矛盾,很容易產生沖突,對和諧友好的工作環境造成破壞,影響工作效率和公平正義。
(二)建立健全任職回避制度的監督體系
公務員回避制度得以執行的根本在于健全的檢查監督體系。只有充分發揮民主監督、過程監督、群眾監督,形成“主體多元,相互配合”的監督監管體系,才能增強公務員回避工作的透明度,才能對任何違反回避規定的違法行政行為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糾正與懲戒,從而達到嚴格依據回避規定合法行政的最終目標 。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政府部門內部監督、共產黨黨內監督、民主黨派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和法律監督,特別是包括以網絡和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內的新聞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的檢查監督。當然,健全檢查監督體系的重點是推進和完善民主監督機制,通過逐步完善公務員回避制度的投訴機制,聘請社會人士擔任“監督員”,設立投訴熱線和投訴箱,制定公務員投訴處理辦法,對干部調任情況及時進行公示,公開曝光典型等措施,使回避制度變得具體化、可操作化。只有把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過程監督和效果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主體多元,相互補充,民主共治”的檢查監督體系,才能增強公務員回避工作的透明度,形成無所小在的威懾力量,使得任何詢私舞弊、以權謀私的現象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為及時發現、處理、糾正和懲戒違反回避制度的行為真正提供制度保證,達到激勵公務員勤懇履職,鏟除以權謀私和腐敗毒瘤的目的。
(三)完善公務員任職回避的問責機制
全面地構建一個責任清晰、流程明確、運轉流暢、首尾相繼的問責機制。首先,要設計好問責的機制和程序,理順問責的權力關系和構建明確、清晰的問責流程;如針對公務員任職回避程序中多頭責任主體的情況,選出牽頭主體,對整個任職回避程序負全部責任。然后,制定分明的責任問責領域,明確每個任職回避程序環節的責任主體,對本環節負責。其次,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提高問責度,加大懲處力度,對違反公務員任職回避制度的人員,絕不姑息,從嚴處理。(作者單位為陜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