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經歷了從停擺到更名之后的尷尬,卻無疑為ARTO21提供了充分的機會,這個由青年藏家支持的年輕團隊2013年從打造“小而美”的精致博覽會入手,成功填補了當時上海藝術博覽會的真空期。從外灘的一座樓到一個街區,ARTo21在三年之際成功地入主上海展覽中心,完成展示空間成倍的增長,這也徹底消除了外界長久以來對于展出空間不確定性的保留態度。較之首屆的。9家畫廊,2015年參展畫廊數達到75家!盡管,ART021沒有選擇如巴塞爾藝術展公開成交數據,但展商數量的持續增加無疑是眾多參展畫廊安靜的認可方式。
2015年,隨著團隊組建加入新成員,呈現了ARTo21在同城資源整合與國際畫廊引入的規劃與野心。此回共有27家國際畫廊參展,11家為首次參與,其中赫赫有名的高古軒歸回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甚至被稱為一種強有力的信號。UrsFisher的《Big Foot》被上海藏家以45萬美元收入囊中,而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茨與托馬斯豪斯雅戈也受到了諸多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依舊有如白立方這樣的國際畫廊缺席。
通覽ARTO21,不難看出架上繪畫作品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優勢,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不同,國內及國際畫廊在此呈現裝置、新媒體藝術上顯得更為保守。選擇好出手的作品是大多數參展畫廊的默契選擇。ARTo21在上海當地的活動資源與在青年藏家群體中的號召力也在此呈現。盡管有部分畫廊對于國內外畫廊的展覽分區持不同意見,但面對新藏家增長的暫緩,畫廊主們表示在遭遇了股市危機后,展售成績達平穩,已屬不俗表現。
同城競賽,對比本就是無法規避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與ARTO21的對比一直被關注討論。與ARTo21不同,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有著與區域文化政策緊密聯系,同時其所呈現的邀請式方式一方面保證了選擇展商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則形成了機制上的相對封閉,政策上對于國際畫廊的吸引也尚不明確。ART021則是開放機構的參與通道并以評委會的形式篩選展商資格。或許是由于接近年終的原因,ART021期間的上海眾多畫廊新展覽開幕的數量減少,低于西岸同期的上海藝術周系列活動。或許,藏家可以更為集中精力在博覽會之中。ARt021的崛起不單是一個博覽會品牌的生長,同時,半隨著的是上海藝術氛圍的升溫與市場重心地位的上升,在北京老牌藝博會與香港順級藝術博覽會的雙重壓力下,或許坐標上海的ART021也會成為又一個國際藝術博覽會登陸內地的落地方式,是獨立還是強強聯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