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在公民教育實踐中可以創造不同的公共參與形式,諸如社團自治、學生競選、社區服務和志愿者公益服務等,從而促進班級公共生活的構建,讓學生在公共參與中學習做一個有公共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積極公民。
【關鍵詞】公民教育;班級公共生活;公共參與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2-0007-02
【作者簡介】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1100)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
本杰明·巴伯(BenjaminR.Barber)指出,公民“只有‘參與’,他們才能成為公民”。[1]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參與作為公民教育的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主要是由于西方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的下降。西方社會的公民及公民教育以自由主義為主導,自由主義的公民以個人為中心,捍衛公民個人的權利,是一種消極的公民觀。為了扭轉和改變這一狀況,20世紀后期,古典共和主義復興,社群主義出現,開始倡導一種積極公民觀。積極公民是以公共生活為出發點,旨在參與公共政治生活,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我國一直倡導的是“公”的思想教育,但由于這種“公”抹殺了個人利益,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實際上造成的是公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近年來,國內的公民教育又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單方面強調公民個人的權利,忽視了公民的責任和義務。而恰當的公民教育必須要求權利和責任的平衡,因此,中國的公民教育在強調公民權利的同時,也需要強調公民的公共參與、社會責任,培養負責任的積極公民。
班主任在公民教育實踐中,應該多創造公共參與的有效形式,諸如社團自治、學生競選、社區服務和志愿者公益服務等,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下面介紹幾種班集體生活中的公共參與形式。
一、社團自治
學生社團是學生公共生活的重要構成。學生根據自己的愿望或目標,組織或選擇某種社團組織,通過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方式來實現社團的公共目標。社團是由學生自愿組成的,選擇某一社團的學生具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理想,社團活動是以學生為主導所開展的自治活動。陶行知指出,學生自治有三個要點:第一,學生指全校的同學,有團體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執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學生自治與別的自治稍有不同,因為學生還在求學階段,就有一種練習自治的意思。把這三點合起來,我們可以下一個定義:“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從學校這方面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2]社團自治是培養學生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
二、學生競選
競選是公民政治參與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公民只有通過政治參與,才能激起對民主政治的熱情,才能更好地扮演公民的角色。中小學生受年齡限制,還不具備直接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他們在學校里可以模擬或開展屬于他們的特有的政治參與。小到班級里的班干部競選、課代表選舉,大到學校學生會干部選舉等。
三、社區服務
社區是公民最直接的公共生活場所,維護社區的公共利益是每個社區公民的責任。因此,社區服務也成為社區公民直接參與以及實施公民教育重要而可行的實踐場所。巴伯的強勢民主推行一種普遍公共參與,他在拉特格斯大學提出的公民教育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創新計劃設計了“基于教育的社區服務(Education-Based Community Service)”,巴伯也稱之為“服務學習項目(Service Learning)”。社區服務學習通過公民參與社區問題的解決,把公民教育和社區服務結合起來。“社區服務式的公民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界定社區難題及其他迫切的社會問題的平臺,也為學生尋求共同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實踐機會。同時,社區服務式的公民教育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尊重、寬容與移情能力,促進了學習,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3]
四、社會服務
學校的公民教育活動不能只局限于學校之中,因為我們培養的公民最終要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生活,服務于社會。所以,社會服務是“公民教育實踐最終的演練場和試金石”。[4]學校公民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服務于社會,在社會服務中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服務精神,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貢獻。學校公民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一個未來的社會公民做準備,它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公民的成長過程,正如杜威所說,“教育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本身就是生活。”學校公民教育本身必須使學生超越學校的藩籬,融入社會,在社會服務中學習做一個有公共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積極公民。
公民身份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公民教育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權利的主體,也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義務的主體。權利的主體捍衛個人的權利不容侵犯,義務的主體就是要積極自覺地盡一個公民應該有的義務和責任。這種義務不只是納稅、服兵役的消極義務,而是自覺服務于社會,幫助他人的積極義務。社會服務精神是一種志愿精神,一種公益精神,一種為了社會公共的、善的精神。所以,公民的社會服務,就是要使學生多參加一些公益事業,如志愿者活動、慈善募捐活動、公益活動、關心和幫助弱勢群體等等。即便是在學校、在班級,也可以設置一些志愿者崗位和公益崗位,培養學生為學校服務、為同學服務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愛,對同學的關心等,建設互信、互助、充滿友愛的和諧共同體。
西方國家相當重視學生的社會服務,不僅把其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把社會服務作為考查學生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相比來說,我國的教育受應試影響較大,而應試只看成績,不看學生的社會表現,因此,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把社會服務視為影響學習的最大因素加以排斥。當然,學校偶爾也會組織一些諸如“關懷孤寡老人”的活動,但都不多且不持久,難以對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把社會服務制度化、系統化,把社會服務作為青少年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使學生通過自愿的社區服務來感受作為公民的責任。
總之,學校公共參與的形式還有很多,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公共參與,引導學生理性地、有序地參與。所謂理性地、有序地參與,是指公民在認同現有制度的前提下,對公共生活參與的目的是在于表達個人的利益,同時維護公共利益。民主社會必須把公共參與視為公民的一項權利,使其制度化。公民有問題、有意見,可以通過正當的渠道表達和解決。如果公民參與不能制度化,公民的意見無法通過正規渠道得以表達,就會造成群體性事件。“公民不服從(Civildisobedience)”要求公民理性對待某些不合理的法律或命令,而不是訴諸暴力,其前提就在于公民有公共參與的渠道。若沒有公共參與的渠道,公民的利益受到侵犯,而又無法表達,必然會發生群體性事件,影響公共生活和公民共同體的建設。所以,構建班級公共生活必須使公民參與的渠道制度化。
【參考文獻】
[1]本杰明·巴伯.強勢民主[M].彭斌,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jwxd/article_2011101947249.html,2014-04-26.
[3]唐瓊一.強勢民主的公民教育思想簡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9(8).
[4]劉鐵芳.學校公共生活的開啟與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動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