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探究性的教學活動不僅要考慮教學進度,還要考慮學生探究的熱情,將有意義的接受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進行合理整合、有機滲透,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以教學實踐為背景,以公式推導、概念教學、復習課例題的探究性教學為例,讓“微探究”走入數學課堂教學,淺析了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進行“微探究”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 數學教學 課堂 微探究 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與深入,探究性學習已經被普遍運用到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一線教師因教學任務的限制,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活動的方式,勢必影響教學進度;如果采用泛化和淺層的探究性學習,則會影響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因此,將有意義的接受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進行合理整合、有機滲透,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探究要把握好一個“度”,對于“大”的探究,往往需要整堂課的實踐,故一般不適宜日常教學,但是沒有探究的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又極為不利,因此,我們不妨讓“微探究”走入數學課堂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
所謂“微探究”,是指根據教材的特點,圍繞某個小專題或者某個具體的數學問題,從一堂課中拿出5~10分鐘的時間,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讓學生用自我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體驗過程,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以公式推導的微探究、概念形成的微探究和復習課的微探究為例,淺析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地進行微探究。
二、“微探究”的幾種策略與思考
1. 對公式推導的微探究,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
案例1 “圓錐側面積”一課的公式引入
(1)對圓錐側面積公式的簡要說明。
此公式不僅是幾何中的基本公式,在生產生活領域中也有著很廣泛的實用價值。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熟知的圓周長、圓面積及弧長、扇形的面積和圓柱體的側面積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又一個與圓有關的計算公式。如果教師簡單地進行公式推導后讓學生硬性記憶,那么學生對該公式的理解就是淺顯的、不深刻的,所以我設置了一個“微探究”,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2)“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動手操作。
在新課介紹圓錐概念后,師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錐模型,用剪刀沿它的一條母線剪開。讓學生自己體會圓錐各元素與展開后得到的扇形各元素之間的關系,并嘗試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最終得出結論。
待學生得到結論后,教師再用幾何畫板演示圓錐側面積展開的過程(如圖1所示),以加強直觀印象。
第二步,嘗試計算。
教師:根據剛才的發現,你能不能推導出圓錐側面積的計算公式?當然,這里的公式必須與圓錐本身的要素有關,比如高、半徑、母線。(學生嘗試計算,并請學生板演。教師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積極地推導)
第三步,完善公式。
待大部分學生得出S圓錐側=πrR這個公式后,師生展開互動,進一步熟悉圓錐側面積公式的由來。(為了跟前面扇形半徑R相匹配,這里用r表示圓錐的底面半徑,用R表示圓錐的母線長)
(3)“微探究”策略與思考。
本案例對“圓錐側面積”的公式引入設置了一次微探究,側重于公式的形成過程。第一步,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參與和發現的愉悅,有效地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學會將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加以研究,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第二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與推理的能力,同時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自己推出的公式記憶會更深刻。第三步,通過交流反思,補充完善公式,幫助學生把新的問題同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對概念教學的微探究,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案例2 “矩形”一課中矩形定義的探究
(1)對該課簡要說明。
學生在小學學習了長方形,但只是從幾何直觀的角度去認識的,學生掌握的只是長方形的識別特征以及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到了中學階段,則要從定義、性質、判定幾方面去系統學習。而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揭示了矩形定義的內涵。其中,“有一個角是直角”也是有講究的,為什么不說有兩個、三個或四個直角呢?這些,都應讓學生親身經歷定義的形成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
(2)“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動手操作。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四根塑料棒(有點類似于積木的性質,一根可以按在另一根的上面,而且兩兩相等),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問,這個平行四邊形唯一嗎?
第二步,變換探究。
教師:試著拉動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在兩邊夾角變化的過程中,你能找出最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嗎?若能,此時平行四邊形的內角是多少?(如圖2位置即面積最大的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得到,有的學生根據直角三角形斜邊大于直角邊說理得到)
第三步,完善定義。
引導學生得出矩形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贝颂帲瑢τ凇坝幸粋€角是直角”亦進行了微探究。根據數學概念的“簡潔美”這一特征,我們應摒棄多余的要求或條件,只要“必須的”和“必需的”即可。因此,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多加“一個角是直角”就能定義該四邊形是矩形。
(3)“微探究”策略與思考。
本案例對矩形的定義教學設置了一次微探究,側重于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操作中去探究、去發現。學生感受到角度的變化引起平行四邊形形狀的變化,因而就會有目標指向地去下定義。設置這樣的微探究讓學生參與,使學生獲得了初步的定義概念、定義事物的能力,讓學生感悟發現,使其親身經歷定義的形成過程,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3.對復習課例題的微探究,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案例3 中考第一輪復習“分式”一課中例1的探究
(1)對該復習課的簡要說明。
分式是中考的必考內容,在試題中常滲透方程思想或高一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設計本課時,并不僅僅是解決分式相關問題,更重要的是滲透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真正達到中考復習的目的。
(2)“微探究”流程。
第一步,完成例題。
例1 若分式 [x2-4(x+3)(x+2)]的值為0,則x的值為( )。
A.2 B.-2 C.±2 D.4
第二步,誘導遷移。
教師:同學們對分式的值為零所需的條件已經很清楚了,那么,大家能否就這一分式提出一些類似的問題呢?請小組交流。
小組討論后,教師請學生代表說出本小組發出的提問,并請其他組的學生來回答。
問題1:若分式[x2-4(x+3)(x+2)]有意義,則x應滿足什么條件?
問題2:若分式[x2-4(x+3)(x+2)]無意義,則x應滿足什么條件?
問題3:若分式[x2-4(x+3)(x+2)]的值為正數, x應滿足什么條件?若值為負數,x又滿足什么條件?
第三步,意外收獲。
問題4:我們小組經過一系列的計算,發現分式[x2-4(x+3)(x+2)]的值可以取任何值,但是就不能等于1。請問這是為什么?(這一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經過計算論證后,其他小組同學給出不同解答)
教師補充:這個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他們提醒大家在今后考慮問題時要仔細,要注意運用題目中的隱含條件。
(3)“微探究”策略與思考。
該案例從一個普通求分式值為零的選擇題入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教師的“同學們能否就這一分式提出一些類似的問題”這句話一經提出,就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一開放性的問題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激起了學生努力表現自我的欲望,所以他們努力從腦海中去搜尋與例題本身有關的各種信息,這樣便真正達到了初三中考復習的效果,讓每個學生自然地從低級認識走向高級認識,一環緊扣一環地向更高水平的思維層次遞進。
三、對“微探究”操作的思考
“微探究”小巧、靈活,容易操作,可以在課堂上隨時進行,在授課中,通過微探究,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不同的探索方法,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思維能力,滲透轉化、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在復習課中,通過微探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網絡,讓舊知煥發出新活力。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積累,“微探究”會走入我們的課堂教學,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好途徑!
(作者為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