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全國學聯駐會主席的江皇甫至今難以忘記走進哈佛講堂“中國課”時看到的那一幕,180度弧形教室,上下兩排可容納近千人的講堂內座無虛席,沒有一個人打瞌睡或玩手機,只有此起彼伏的敲擊鍵盤聲,所有的人都在認真記錄教授的講解。
“我曾在中國國有金融企業調研,覺得效率問題是國企面臨的最大問題。”
“我去過中國的鄉鎮和農村,中國未來的發展,最大的挑戰來自那里。”
曾任全國學聯駐會主席的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江皇甫至今記得,2013年10月,他作為全國學聯訪美團團長赴美交流時,被幾位來自常青藤盟校的美國大學生拉住,爭先恐后地討論問題的情景。
“超過想象?!苯矢φf,雖然有媒體報道過,時下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發展越來越感興趣,但是當他親眼看到美國大學生竟然對地球另一邊的中國有這么深入的觀察和實踐,還是感到有些意外。
2015年再次率團赴美交流的現任全國學聯駐會主席姜昊旻也深有同感。在哈佛大學交流時,常青藤其它盟校的學生也常常聞訊趕來,活動結束,一位耶魯大學的學生把他拉到宿舍討論環保問題到凌晨。
姜昊旻和江皇甫參與的,是全國學聯與美國常青藤聯盟學生理事會共同舉辦的中美高校學生領袖互訪,該活動自2008年至今,已經舉辦了至少11次互訪活動。
“從短期看,有時不太能看出人文交流對中美關系的直接影響,但是20年后,當今天人文交流的參與者成為兩國各行各業的領袖與精英,年輕時的經歷和結下的友誼就會顯示出更大更深遠的意義,不僅影響著他們在各個領域做出的決策,甚至對中美關系的走向產生影響。”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表示。
美國青年“打開中國”的方式
在哈佛大學,江皇甫和幾位學生代表特意從密集的交流活動間隙抽出時間,聆聽了一堂他們期待已久的公開課。
近年來,美國知名大學公開課經過網絡傳播至大陸,頗受中國知識分子追捧。江皇甫選擇的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三大公開課之一——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任、中國歷史學教授邁克·普鳴的“中國課”。
“這是我上過最震撼的課之一。”江皇甫說,他至今難以忘記走進講堂時看到的那一幕,180度弧形教室,上下兩排可容納近千人的講堂內座無虛席,沒有一個人打瞌睡或玩手機,只有此起彼伏的敲擊鍵盤聲,所有的人都在認真記錄教授的講解。
舞臺中央,普鳴教授正在用他獨特的嗓音介紹2500年前的中國思想先哲。其中,普鳴把“道”翻譯為“the way”,用《道德經》中的思想來闡釋一個會議該如何舉行、領導者該如何建立共識,給江皇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道家思想”也是最受美國學生歡迎的中國古代思想。下課后,學生們把教授團團圍住,繼續為心中疑惑尋找答案。
課程結束,學聯代表團成員們被安排就中國逐漸擴大的影響力及中美交流問題與普鳴教授進行討論。普鳴教授告訴大家:一部分美國學生對中國的崛起是恐懼的,他們擔心中國會威脅到美國的世界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危機與機會并存。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加強人文交流、增進相互了解非常有必要。
“盡管興趣點、出發點各有不同,但是在美國校園,你會發現對中國感興趣的大學生們,早已不滿足于傳統的媒體報道,正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打開中國’?!苯矢φf,他們對中國的認識越來越多樣化。
“我組織和參與過多次國際交流活動,但是像這樣可以與中國優秀同齡人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很難得?!背G嗵俾撁藢W生理事會主席兼哈佛大學學生會主席嚴德亨(Hugo Yen)告訴記者。
通過他們發出的宣傳,來自常青藤八所盟校的逾百位學生經過申請獲得了參與交流的機會。很多人甚至專程請假,從其他城市自費前來,有的想為自己心中一直以來對中國的疑問找到答案,更多的則是希望結識中國朋友。
“要知道,大部分美國大學生還沒有機會到訪中國?!盚ugo說。現在有中國年輕人不遠萬里來到自己國家,這么獨特的機會沒人愿意放過。
讓中美未來領袖提前成為“老朋友”
在美國交流期間,有一個小插曲讓江皇甫印象深刻。
哈佛大學商學院一個男生主動找他切磋政治觀點,交流完畢,這位男生表示,自己的志向是成為美國總統?!敖裉旌湍銓υ挼暮芸赡苁俏磥砟硨妹览麍院媳妵目偨y喲?!彼脑挵阎車娜巳级盒α恕?/p>
在中美大學生眼里,這話看似自大,卻并非不可能實現。眾所周知,以哈佛、耶魯為代表的美國常青藤盟校,一直是美國政商領袖的搖籃,不僅走出過多位美國總統和大法官,國會議員、成功企業家更是數不勝數。而中國也有眾多領導人、企業家畢業于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
“今天,我們只是大學生,但明天,很有可能成為各行業、各領域的決策者和精英。”江皇甫說。中美青年領袖交流項目,就像是為兩國青年精英播下一顆友誼的種子,不論大家將來從事什么工作、身居何位,年輕時結交的朋友會對個人發展和行業決策產生深刻的改變,這種影響和受益是長期的。
姜昊旻透露,2015年訪美代表團中,一位來自外交學院的學生代表,最近剛剛通過外交部的考試,即將成為一名外交官。美國之行除了讓他更直觀地認識了這個國家,還收獲了不少同齡好友,如果將來有一天有機會再見面,基于曾經的友誼,大家可能會一起為中美關系的良好發展做出努力。
類似中美青年領袖交流這樣的項目,在兩國之間還有很多,如中美青年政治家交流項目、中美青年創業創新交流項目等,均已位列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成果名單中,這些交流項目搭建的平臺,讓未來的中美領袖提前結識,成為“老朋友”。
這樣的比喻毫不夸張。以中美青年政治家交流項目為例,據統計,自1979年全國青聯與美國青年政治領袖理事會建立正式交往關系以來,雙方在過去30多年中從未中斷過聯系和交往。截止到2015年底,雙方已完成68批675人次的互訪交流。美方許多參加過這項交流的人士現已成為國會議員、政府高官或商界重要人物,中方近80名成員也已走上省部級以上重要領導崗位。
幾十年來,中美關系雖然經歷了起起落落,但是青年之間的交流從未間斷。在中美關系健康發展時,通過全面、深入的人員交流,培養了一批中美友好的支持者和繼承者。在中美關系經受考驗的時候,雙方堅持開展交流和互訪,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
截至2015年11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度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已經超過30萬,連續六年保持赴美留學最大輸出國地位,而自從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宣布“十萬強”計劃,提出派10萬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后僅五年的時間,美國就宣布這一目標已經實現。
2015年9月,奧巴馬將計劃進一步擴大,宣布準備啟動“百萬強”計劃,目的是爭取到2020年實現100萬名美國學生學習中文。美方希望借此為美國各行各業培養一批“中國通”,“確保我們與中國的貿易關系繼續惠及美國經濟,而且美國未來一代的企業家、記者、工程師、科學家、醫生以及政府官員更了解中國”。
“人文交流其實是最深層次的一種交流,由此產生的聯系是難以隔斷的?!边_巍說,再過20年或30年,也許中國的領導人和美國領導人是校友,各行各業的領袖都在對方國家有老朋友,雖然各自仍然是為自己的祖國工作,但是一旦出現危機,溝通起來會順暢得多。面對矛盾與誤會,大家也許會說,“我認識那個人,他并不是那個樣子的,我們應該溝通一下?!?/p>
摘編自2016年第16期《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