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最喜歡這一首《桃夭》,因為它蘊含了家人們對一個新婚女子所有美麗的期許。很多人在解讀它的時候會說這個女子容貌艷若桃花,很快就會像桃樹結出桃子一樣為這個家族綿延后嗣,使這個家族人丁興旺,因而就會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是一位母親在女兒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養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桃夭》
漢字“安”是一位女子跪坐在屋子里,實在是很妙的表達。當一位成年男子把新娘娶回來,就意味著真正地成家了。而家就意味著能使人心安,心安之處即是家。女性之德具有一種溫潤的美學風格,尤其是女子為人母之后,所有你能想到的溫暖的詞匯都可以用在母親身上,或許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襁褓時對母親懷抱的一種眷戀吧。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了精準的概括:嚴父慈母。父親就要像父親,母親就要像母親。惟其如此,家族子孫方有出息,如果反過來了,子孫多半懦弱。嚴父并不是指棍棒教育,它指的是父親就是家德、家風、家訓、家教最主要的傳承者和維護者。我常常會想到這樣一個場景:你在原野上玩耍,走遠了,走到了懸崖邊,父親嚴厲的一聲呼喚讓你立即返回,避免了危險。所以“嚴”代表的是對道德的堅守。而母親的教育多是春風化雨式的,如一雙溫暖的手始終牽著你,不讓你走向黑暗。《弟子規》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這一呼,呼喚回的是孩子的良知。今天,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我們中華文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母教。
賢母使子賢
中國有著悠久的母教傳統,歷來重視母親對子女的養育作用,《韓詩外傳》卷九說“賢母使子賢也”,說的是賢良的母親重視教育,使孩子長大成為德才兼備的人。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賢母名母,她們深明“婦道”,教子有方,培養出眾多的杰出人才,充分顯示了母親教育的力量。
在遠古的周朝,三太(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的德行照耀古今,母儀天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遷,培養出了儒家的“亞圣”孟子。孔子、岳飛、寇準、柳宗元、歐陽修以及元太祖忽必烈等等著名的英雄大德都是在年少時就主要受到母親的教育和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女性的作用和貢獻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忽視的。近代著名的佛門大德印光法師曰:“蓋以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當致力于此焉。”可見作為一個母親,最重要的天職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兒女。當代的女性既要擔負社會職責,又要承擔家庭事務,還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擔,在家庭中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她們時刻用賢淑端莊的氣質為子女做榜樣,用優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是孩子心目中女子的典范。母親的綜合素質與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發展。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過:“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當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握在母親手中。”
孤獨的母親們
母教實際上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太古之時,母氏當道,嬰兒出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教養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就理所當然地落在母親身上。進入父系社會以后,家庭表面上是父親當家,但男性由于社會分工不同,要么公務纏身,要么游學趕考,要么塞外征戰,要么行走經商,長年在外漂泊已成生活常態。所以唐詩宋詞中有那么多的思鄉詩,家中的母親常常是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或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勞役、徭役在身,經年不顧家。教養子女的重任就不得不壓在女子的肩膀上。諸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兒子啟的教誨賴啟的母親涂山氏得成。文王生十子,然治國理政無暇,十子皆賴妻子大姒得以成教。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游學四方,母親程氏親授蘇軾、蘇轍二子以書。而一旦父親早逝,那些勇敢的母親堅志守節,繼承夫君遺志,撫訓遺胤,修理家業,繼續維持家庭的穩定興旺。歷朝歷代,這樣志堅德高的母親不勝枚舉。當我們去觀賞明清以來以家庭課子、教子為題材創作的繪畫、瓷器、綢緞、玉器、插屏等藝術品時,就會驚訝地發現,主角無一例外都是母親和孩子。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中國古代家庭中,親自承擔教子任務的多為母親,子女一生品性的形成,全賴幼年時母親的言傳身教。
母教的內容
母親的素質決定子女的素質,子女的素質決定家族的興繼。《女范捷錄》有云:“上古賢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儀先于父訓,慈教嚴于義方。”可見,母教始于胎教。子女出生后到十歲之前,教育的責任主要是由母親親自承擔。從吃飯的基本禮儀、男女相處之道、忠孝信義廉勤等品性的養成、詩書經史的基礎等,均由母親親自教誨。當子女為人父母、為官做宦之后依然有母教伴隨,史籍所載,數不勝數。諸如孟子娶妻,母親仍教之何為“禮”;田稷為齊相,孟仁為吳司空,田、孟二母以“廉”教;東漢嚴延年為河南太守,雋不疑為京兆尹,嚴、雋二母以“仁”教;顏之推說南朝梁大司馬王僧辯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母親依然“少不如意,猶捶撻之”。上述這些兒子們之所以能成其功業,全賴他們一都有母教相隨。

世人皆知教子重要,其實,教女遠比教子切要。因為正如《陳宏謀》于《教女遺規序》中所說:“有賢女然后有賢婦,有賢婦然后又賢母,有賢母然后又賢子孫。王化始于閨門,家人利在女貞。女教之所系,蓋綦重矣。”今日之人女,即日后之人母,今日有賢女,日后方有賢母,賢母之兒女,皆能教以為賢子孫。所以對女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齊家、治國、平天下,母教是決定家齊與否的關鍵,母賢而后子孫賢,子孫賢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養而不教等于未養,教養相隨,但教遠比養重要,母德在教,故明代的呂坤在《閨范》“母道”篇中有言:“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為了我們的人生少走彎路,為了我們教育孩子時少犯錯誤,讓我們循著古圣先賢老祖宗的智慧去尋找正確的方法,理智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