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先秦哲學、宋明理學、中國佛教哲學等方面研究。
2010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傳奇王陽明”,同名書稿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初次結識董平教授是2010年央視百家講壇錄制現場。
當時,他正在錄制“傳奇王陽明”,對王陽明的生活事跡及主要思想進行了通俗化、故事化的呈現,頗受觀眾好評。
某種程度上講,王陽明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緣于百家講壇“傳奇王陽明”的熱播。
作為國內研究陽明心學的權威專家,董平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原本是個“雜家”,關注陽明心學比較偶然。
1986年碩士畢業后,他去了浙江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哲學。
工作沒多久,當時的院長沈善洪先生就提出要整理《王陽明全集》,董平參與其中,也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關注王陽明。
近30年來,盡管他研究領域廣涉儒道佛諸家,但陽明心學始終是他重點關注的方向。
記者 :您在百家講壇主講《傳奇王陽明》 備受好評,近十年的陽明心學熱您應該最有感觸。您認為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重視王陽明心學的原因是什么?
董平:從1978年到現在38年了,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社會本身的變化也是前所未有的。而這種變化的本質其實是工商業的發展,我們的物質資料日益豐富,市場不斷融入全球經濟格局。緊密的經濟聯系讓中國成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正在形成。
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即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和精神面貌融入世界,在不同民族之間開展政治、經濟、文化對話,并以一種關切人類共同命運的宏大視野去體現人類生存的公共價值。改革開放38年來,盡管我們從沒放棄“兩個文明一起抓”,但事實上,人們更看重的毫無疑問是經濟的發展,我們向來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就社會的當前狀況而言,的確出現了物質與精神在價值世界的相互割裂。要對治這種割裂之病,物質和精神亟需歸于平衡。習近平主席正是在這樣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視野下才提出“文化自信”的。而所謂“文化自信”,自然需要建立在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上。
中國文化數千年的發展盡管有曲折,但是它支撐了中國社會幾千年,指引著我們創造出了獨特的中華文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文化仍然可以支撐起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想這是陽明心學成為一個突出的時代話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您說的物質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失衡,是否也恰恰是現代社會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根源?
董平:你說的對。人的身心一旦不平衡就要生病,社會、國家也一樣。今天許多社會弊病,比如人們常說的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不講誠信、食品安全等等,根源都在這里。我們太看重物質,太輕視精神,只看重一頭,忽略了另外一頭,喪失了兩者之間的價值平衡。
我們現在重建文化自信,提倡復興傳統文化,就是試圖回歸這種平衡。
我們需要以一種文化自信的態度去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地位。重建文化自信、回歸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已經是一個迫切的時代主題,甚至也應當是一個國家戰略。
記者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為什么王陽明的心學備受關注?
董平: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形態,儒、釋、道、法、墨等都很了不起,但從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社會實踐看,儒家思想最能夠支撐起社會的公共生活。所以,我們仍然主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和核心來重新建構我們今天的文化。王陽明在儒家思想發展過程當中,容納了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完成了心學思想的體系化建構,同時,他也結合他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重新解釋了儒家經典,重新發展了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離我們比較近,有較高的歷史相關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確能對治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基本毛病。不論是一般意義上講的社會誠信欠缺、人情冷漠,還是官員貪腐等問題,如果讓人人曉得心中原有天理,行事時有所忌憚,那么實際情形或許就會好一些。
所以,許嘉璐先生講到陽明心學是“可以治療現代社會癌癥的一劑良藥”,這個提法非常好。在文化主體回歸、精神價值重建的過程中,陽明心學應該起到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王陽明的心學是在孔孟、程朱儒家思想基礎上,融合當時的各種學說而成。能不能簡單地談一下,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思想,分別從道家和儒家思想當中吸收了哪些東西?
董平:從學理上是可以這樣去分析的,但我個人不大主張這樣去分析王陽明的思想,這可能會產生另外一種弊病。王陽明是千辛萬苦,根據自己的廣泛閱讀、深入理解、心領神悟以及廣闊的親身社會生活實踐,百死千難,才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這些思想中當然可以分析出道家、佛教等方面的思想成素,但是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把王陽明的思想體系解構掉了。我認為陽明先生呈現給我們的思想本身就是體系化的,他的思想本身就是我們研究的基礎和切入點,不需要再去進一步解構。
記者:“知良知”、“知行合一”本身就是原點,您剛才提到王陽明的心學是離我們最近的,未來會不會結合我們時代的特點有一些新的生發,或者說我們今天需要給王陽明心學體系補充一些什么東西?
董平:這就是現代解釋的問題了。我們所進行的社會實踐、所處的時代和整個世界格局是王陽明想不到的?!爸铝贾薄ⅰ爸泻弦弧笔峭蹶柮髯约涸谒幍臅r代經過親身實踐,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和成就的思想。但時代不同,我們今天需要對古代文化進行重新理解與詮釋,重新闡發其思想意義,實現其價值的當代轉換,最終還要回歸到當下的日常生活,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下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與作用。
對于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以及“知行合一”思想,也應當這樣。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恰當地、盡可能完整和準確地理解陽明先生的思想,這是基礎。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更需要結合時代語境,重新闡釋其思想所包含著的內在價值,使其落實于人們的當代生活之中。

記者:現在越來越多機構、企業和個人在傳播和實踐陽明心學,許多機構在積極將陽明心學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您怎么看這種現象,對于這些探索您有什么建議?
董平:這種結合和探索我覺得非常好,我們也非常鼓勵企業家、社會機構,包括我們普通人去踐行陽明心學,把“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指導,開創我們自己的生活,實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至于建議,我覺得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盡量實實在在地去解讀王陽明和他的思想。很多人把王陽明玄虛化、神秘化,把王陽明心學看成是無所不能的東西,這同樣也是一種虛夸的傾向。
第二,在了解、理解、領會陽明思想的同時要不斷去實踐,即知即行。學習陽明心學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了解了、理解了、領會了,如果不去做,那也不是真正的了解和理解。
最后,對陽明心學的解讀,我覺得要避免一些原本不具有相關性的理論之間的牽強附會,比如把心學和心理學、心理分析,甚至“讀心術”之類比附到一起,這種牽強附會實際上并不有利于陽明學的真正傳播。
記者:我在您博客上看到您談陽明心學與管理學的關系,現在很多王陽明的“粉絲”都是企業管理者,對于他們而言,王陽明心學價值在哪里?
董平:盡管我是管理學的外行,但每一項管理,最終都應是人的管理。因此管理的概念實際上很寬泛。比如說,自我身心是不是需要管理?如果是需要的,那么王陽明心學就是管理自我身心最好的“管理學”。任何企業和組織都是由人所構成的,如果人人都懂得自我的身心管理,能夠由內而外實現自己的人格完善,知道自己的職責在哪里,并且在現實工作中能夠“致良知”、“知行合一”,把自己的完善人格體現出來,恰當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那么他就完成了自我的身心管理,而就企業而言,同時也就實現了企業的整體管理。
我想這就是陽明心學和現代企業管理之間一個最直接的關系。
記者:從程朱理學的觀點看,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都是天理和人欲的關系,王陽明心學對天理和人欲的理解有何突破?
董平:其實王陽明也曾談“存天理,去人欲”,但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把天理表現和實現出來;所謂人欲,不是不讓你吃飯、穿衣,也不是說你有好衣服不許穿,穿了就是人欲,沒這回事。王陽明所謂的“天理”、“人欲”,就理論上說,這兩者本體是一致的。我們做事失去公正公平之心,有私心夾雜,就是“人欲”;而做事公正,沒有私心雜念,合乎事情本身的真實狀態,就是“存天理”,就是“致良知”。他和朱熹最大的分別在于,朱熹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看,而王陽明則認為“人欲”體現得恰到好處,不失其中正,就是“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