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生于1916年,坎坷一生,已有百歲。他曾榮獲“國醫大師”的稱號,至今仍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與來訪者侃侃而談。“養生重于治病”是他一生倡導的健康理念。從他的生活細節中,不僅可以讀懂其人生的追求,還可以感悟其獨特的養生經。
鄧鐵濤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養心最重要的是養德。“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不會使人發病。但是情志過度,超過了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就會紊亂,此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他說:“尊重自然規律和身體的生理機制,白天上班,適當工作,晚上下班,適當休息,拒絕夜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也是尊重優良文化傳統的表現,更是養生所必須的。”

鄧鐵濤如何養心養德呢?他年輕時除了跟隨父親讀經典著作外,還酷愛看《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等,獲益匪淺。閑暇時,他喜歡練習書法。上小學時,他每天下午放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練習書法。后來,每當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便會習慣用毛筆寫字,令自己安靜下來。而書法的內容,恰恰是表達他當時的思想或者是內心的傾訴。當書寫完畢時,他會感到一身的輕松。他說:“書法能養神,養神能練意,使一切雜念全拋到九霄云外,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有益于健康長壽。”
鄧鐵濤平時還習慣通過靜坐、冥想等方法令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他每天醒來后習慣在床邊的凳子上打坐。打坐的要點是:單腿交換盤坐,上身自然放松,頭位正直,自然閉目,含胸拔背,兩手置于腹前相互輕握,以人體感覺舒適為度,按平常呼吸。據他介紹,此法不但在晨起和入睡前可以幫助靜心,還能在旅途奔波中幫助安定心神。
作為醫生,鄧鐵濤每天要講很多的話,為了彌補由此而造成的缺憾,他習慣用口含西洋參片的方法,薄薄的一片放在口中,慢慢地嚼碎,最后將它咽下去。工作之余,他經常會在午后下樓圍著小區空地散步,走上10來圈至身上微微出汗、渾身溫暖舒坦才回家。如果遇到雨天,他就在樓道里爬樓梯。另外,他還酷愛八段錦,每天必定練習兩次。既運動了身體,也陶冶了情操,增添了人生的樂趣,使心胸更加豁達。
鄧鐵濤的飲食養生秘訣只有兩個字:雜食。顧名思義,就是不忌口,不養成飲食依賴,什么東西都吃,家人煮什么他就吃什么。他出差到外地,也很喜歡品嘗當地的特色小食,在飲食養生方面,他強調飲食雜食不偏,要有節度。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當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氣血精微,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若食無定時,過饑或過飽,都易傷脾胃。脾胃損傷,則諸病叢生。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治病救人,他都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
鄧鐵濤還用冷熱交替的洗浴方法來養生。他說,冷水能促進血管收縮,而熱水能使血管擴張。在洗澡的過程中,冷熱交替,血管一收一張,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彈性,減少血管壁上脂質的沉積,延緩血管硬化的發生。他雖已百歲,可他的四肢皮膚仍然保持較好的彈性,并且很少老人斑,與他長年堅持的這一生活習慣是有密切關系的。他強調,在開始運用這個方法時,要因人因時而異,只是在洗澡過程中保持一定的溫差,并且要自己能接受為宜。
鄧鐵濤常說:“藥物不是萬能,必須注重養生,只有意志堅定,才能持之以恒。作息以時,娛樂適宜,浪費時間需痛改,健康無價,不要對不起自己。”他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養生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只要能遵從良好的生活規律,重視運動健身,再加上平和的心態,人就會活得有精神,更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