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師范專業已經成為地方師范院校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師范院校未來發展新的生長點。目前,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建設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師資力量短缺、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為提高非師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地方師范院校應創新制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探索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1-0061-04
地方師范院校的品牌專業是師范專業,培養基礎教育師資是地方師范院校長期以來的首要任務,也是師范院校的立足之本。但是,隨著基礎教育規模整體萎縮、師資基本飽和、教師資格證政策調整以及高校十多年的持續擴招,地方師范院校的非師范專業(本文所指非師范專業為不以基礎教育教師為培養目標的專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在地方師范院校中,非師范專業的數量已超過師范專業數,非師范專業的學生數也超過了師范專業的學生數。非師范專業已經成為地方師范院校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師范院校未來發展新的生長點。因此,加強和重視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成為新時代地方師范院校不能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的由來和類型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地方師范院校開辦的師范專業基本是對應基礎教育各學科的,包括漢語言文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大多屬于文學(藝術學)、理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學科門類。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的設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在師范院校中也相繼開辦。1995年,原國家教委出臺了 《關于高等師范院校設置非師范本科專業的幾點意見》(教高廳[1995]11號),允許師范院校開辦非師范專業。從此,地方師范院校根據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展了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的一些非師范專業,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允許綜合性大學等其他高校的畢業生參與教師崗位的競爭,基礎教育師資的培養已經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師范院校的政策優勢面臨著巨大挑戰,生存危機逐漸顯現。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會責任,師范院校大力建設和發展非師范應用型專業理所當然、勢在必行、無可厚非。目前,地方師范院校本科專業少則四五十個,多則七八十個,其中,師范專業僅十多個而已。
目前,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大致有三類。一是與師范專業名稱相同,也就是同一個專業兼有師范和非師范性質。這個類型的專業主要有2012年教育部調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地方師范院校先是開辦師范專業,后由于基礎教育對信息技術課的專業教師需求量較少,而社會對此類人才的需求量較大,才陸續開辦非師范專業。二是非師范專業是從原有的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這主要有在原來的理學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工學學科,如生物技術非師范專業是從生物科學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應用化學非師范專業是從化學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工程非師范專業是從物理學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此外,社會體育非師范專業是從體育教育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秘書學非師范專業是從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商務英語非師范專業是從英語師范專業中衍生和發展起來的。上述幾類非師范專業的設置完全符合原國家教委《關于高等師范院校設置非師范本科專業的幾點意見》(教高廳[1995]11號)關于師范院校“增設非師范本科專業須以現有的師范專業為依托(有相同的專業基礎)并能在現有專業的基礎上延伸轉化”的精神。三是根據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師范院校建設和發展了一批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門類的一些非師范專業。
二、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地方師范院校的優勢學科主要為文學、理學、歷史學和教育學等基礎學科。對于師范專業教師教育類人才的培養,師范院校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對于非師范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由于專業建設起步晚、起點低、底子薄、觀念舊,其人才的培養質量還跟不上社會的要求。
(一)非師范專業課程體系存在著明顯的師范痕跡
上述第一種類型的非師范專業,專業名稱雖然與師范專業完全相同,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定位、培養方向卻迥然不同,其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成與師范專業有較大的差異,這是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的本質區別。目前,非師范專業的課程體系與師范專業基本雷同,大多只是簡單地刪掉師范專業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增加部分專業課程以替換。第二種類型的非師范工科專業由于脫胎于師范理科專業,其課程體系構成師范教育痕跡明顯,課程安排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學科理論課程完整而職業訓練課程薄弱,實驗實訓環節等應用性教育不突出。
(二)非師范專業教師隊伍難以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1.富余教師轉型困難重重
由于非師范專業發展迅猛,師資隊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跟不上學生規模的擴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制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地方師范院校在向綜合化、多科性大學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師范專業學生數萎縮造成原有專業教師富余;另一方面,新辦非師范專業學生數的迅速增長使其急需大批專業教師,其缺口在短時間內又難以填補。于是,許多院校將原有師范專業教師轉型,使其從事非師范專業教學成為解決教師短缺的主要途徑。然而,富余教師轉型并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把部分原師范專業的教師劃轉到非師范專業中擔任教學任務這么簡單。富余教師由于受年齡精力、學術研究領域、思維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大多不愿意轉到非師范專業中擔任教學任務。況且,這部分教師尚未做好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所以,這種轉型大多數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轉型,即表面的、非實質的轉型。
2.引進高水平教師任重道遠
引進教師是高校加強新辦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快捷途徑。為了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引進新辦專業的高水平教師,促進新專業的發展,高校在招聘人才時都會開出比較豐厚的條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高校引進了一批學科帶頭人或專業負責人,滿足了新專業開辦之初對專業師資的基本需求,促進了新專業的發展。這對于地處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大多數地處二、三線城市的地方師范院校,由于地緣劣勢、學術環境與資本條件相對困難,很難引進到高水平教師。因此,引進高水平教師之路任重道遠。
3.新進青年教師實踐經驗嚴重缺乏
隨著十多年來高校學生規模的迅速擴大,新進青年教師數量也在快速增長著。青年教師在整個教師隊伍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新進青年教師大多是高水平大學應屆畢業的博士、碩士,學歷高、理論水平高、學科基礎扎實,但專業實踐經驗嚴重缺乏,缺少工程實踐背景、企業生產經歷,可以說是直接從學生身份轉向教師身份,從一個學校走向另一個學校。
(三)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非師范專業來說,相比其他教學環節,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相對比較薄弱。一是 “重理論,輕實踐”、“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傳統教育思想依然存在,加之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工作量計算等有關制度的導向作用,大部分教師都將主要精力放在報項目、寫論文上,而不愿意花時間帶領學生進駐企業見習、實習或到企業生產一線掛職、調研。二是學校自身不太重視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專職實驗教師受制于政策因素,不能申報教師資格,只是作為教輔人員存在,主要負責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和設備維護,這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師的積極性。三是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已是高教界的共識。高校對此很有熱情,但企業反應平淡。校企合作,知易行難。要做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唯有讓企業獲利,體現合作雙贏。這不僅需要高校在經濟利益上讓利于企業,還需政府在稅收、貸款等方面對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優惠。
三、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
(一)科學制訂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
地方師范院校應準確定位非師范專業學生未來的社會角色。人才培養目標應瞄準區域從事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崗位。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從傳統的偏向理論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向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轉變。因此,師范院校應積極邀請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圍繞職業崗位要求和職業發展需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堅持一個核心、三個統籌,即“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統籌通識課與專業課,打通兩類課程的有機聯系;統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統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將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與專業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融合,縮短就業的適應期”。[1]
(二)完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健全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緊緊依托行業企業建立產教密切結合、深度合作的運行機制,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應主動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在課程選擇與教材編寫、教學內容優化、實踐基地建設、師資培訓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爭取企業的支持,使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構建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應聘請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擔任課程主講教師或生產實習實訓的指導教師;模擬企業生產車間,建立和完善課程實驗實訓中心,讓學生提前體驗熟悉企業氛圍。企業對人才培養高度參與,提前介入,實現素質教育與技能培養深度融合;學生接受企業相關課程的培訓、參與企業的生產與管理;校企共建一體化教學平臺,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項目相融合,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最終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2]的一體化融合。以此增強地方師范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升學校的社會地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解決難題,提升地方企業的科技含量和地方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切實破解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的矛盾。
2.貫徹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非師范專業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技術邏輯為根據,而不是以知識邏輯為根據。應按照應用型實用性的理念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將行業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及時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實踐項目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以往偏知識型人才的培養轉向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變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為重能力培養,變重教師講為重學生練,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要以案例教學為突破,全面帶動討論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3.深化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非師范專業應建立健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標準和符合應用型而非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方式。應根據不同課程類型的性質和特點,選擇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評判標準,推進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變末端考核為過程考核,變封閉考核為開放考核,變紙質考試為面試、現場操作,變學校考核為校企共同考核。以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動教師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變,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推動畢業論文(設計)多樣化改革,提倡和鼓勵應用型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如音樂表演專業以個人(小組)演唱會代替;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和產品設計專業以個人(小組)作品展覽代替,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以參加數學建模獲得好成績的作品代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專業以參加電子設計比賽或機器人大賽獲得好成績的作品代替,法學專業以參加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和案例分析代替等。
4.探索貫通高職本科聯合辦學的高等職業教育新機制
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通過“三二分段”和“2+2”形式協同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是近年來廣東高等職業教育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制度創新。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是一種教育類別,而不能只停留在專科層次。校校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集合兩校的優質辦學資源,既能發揮本科院校在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教學方面的優勢,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文化修養與深厚的學科素養;又能發揮高職院校在專業實踐教育方面的優勢,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校校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應樹立“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既具有深厚文化素養和理論修養,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在工作實踐中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
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備教師資格證書和其他職業資格證書,又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能力的教師。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雙師型”教師完成的,因此,“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引進、資格認定與聘任等制度亟待建立。學校應通過內培和外聘,努力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能講會干、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滿足新形勢下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對師資的要求。
1.高層次人才的引進
一是引進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高職稱教師,二是引進高水平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在21世紀之初,東南沿海省市的地方師范院校憑借優勢確實能夠吸引到內陸高校的高職稱教師,但是隨著內陸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之各高校對高職稱教師的重視,引進兄弟院校高職稱教師變得特別困難。因此,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側重點應放在高水平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上,而具有工程實踐能力、企業生產經驗的博士和碩士更應該優先引進。
2.促進富余教師的轉型
加快原有師范專業富余教師轉型是師范院校新辦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普遍做法,也是快速解決師資短缺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人事部門應該制定專門的非師范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鼓勵富余教師走出去,采用委托培養、短期研修、訪學等方式,脫產到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企業進修深造,學習新辦專業知識與技能,攻讀新辦專業學位,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專業教學能力,具備執教新辦專業的知識與能力。
3.加強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
青年教師多是剛從一個學校畢業就到另一個學校工作,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弱。師范院校應采取措施,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一是學校應制訂青年教師實踐計劃,鼓勵青年教師根據自身專業方向自主選擇到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進修。二是安排青年教師帶領學生到大學生實踐基地進行專業實習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三是要求青年教師帶著科研課題到合作企業生產一線開展研究,進行專業實踐,有效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四是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考取相應的職業技術資格或職稱。教師進修或帶隊到實踐基地實習、開展科研合作,能夠獲得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使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時代發展同步,通過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縮小課堂知識與實踐要求的差距,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1.搭建實踐教學育人平臺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完全依靠校內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是很難的。高校必須與企業協同,全方位進行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之路。地方師范院校應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構建實踐教學育人平臺。一是構建基于應用型人才而非學術型人才的實驗實訓課程體系,提高綜合性、設計性、探索性實驗課程的比例,優化課程結構,建設旨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術的實驗實訓教學平臺。二是與企業共建大學生校內外實踐基地。鼓勵和支持企業自帶設備、項目以及經驗豐富的導師入駐校園,形成“學校搭臺、企業入駐、產教融合”的實訓模式。鼓勵和支持院系在企業建設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基地開展操作訓練、頂崗生產、企業管理、市場調研、畢業設計等學習和工作。三是與企業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學校依托優勢學科,積極與企業、行業開展協同創新,共建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構建人才培養、項目研發和社會服務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發展的新機制。
2.建立實踐教學優先的評價機制
建立實踐教學優先的評價機制是激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措施。培養人才是高校四大功能之首,各項管理制度的制訂應優先考慮是否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對于教師的職稱評審制度,應適當減少科研論文、課題項目的要求,增加教師對人才培養質量貢獻度的權重,考察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效果。同時,對于教師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職務晉升以及工作量、薪酬等,學校應向參與實踐教學的教師傾斜,調動廣大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開辦非師范專業培養應用技術人才是地方師范院校轉型發展、增強綜合實力、適應市場需求的必然選擇。地方師范院校應進一步更新辦學理念,堅持師范與非師范并舉,兩條腿走路,確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辦學思路,提高對非師范專業的重視程度,在財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向非師范專業傾斜,促進非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 參 考 文 獻 ]
[1] 介曉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發展難題 探索應用技術大學辦學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4-04-14.
[2]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Z].教職成[2011]9號.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