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教學是高校在新時期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頂層設計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二是教學形式缺乏規范性和多樣性;三是實踐主體缺乏能動性和廣泛性。因此,解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選擇在于:第一,學校領導提高認識,強化頂層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第二,開課單位注重監督,確保教學形式的規范性和多樣性;第三,任課教師提升能力,確保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和廣泛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1-0064-02
實踐教學作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得到了高教主管部門和全國各高校的高度重視。但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如何解決存在問題?筆者認為“學校領導、開課單位和任課教師”的三環聯動是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基本途徑。
一、概念與特征: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理論前提
(一)廣義概念: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內涵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研究者們都是從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角度,來類比界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狹義內涵,從而只把“走出去”的社會實踐當作實踐教學。但是,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大班教學”,不僅教學對象的人數多,動輒150人左右,而且專業背景的差異也很大,由此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走出去”的實踐教學難以廣泛開展。所以,應該擴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解范圍,一切學生可以廣泛參與且能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都應該歸入實踐教學的范疇。簡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廣義概念應該表述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指與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相呼應且與理論講授方式相區別的,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問題、運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的所有教學方式的總和。
(二)四大特征: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特點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廣義概念,可以總結出它的四大新特征:第一,實踐教學具有非理論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具有與課堂理論教學相區別的非理論性,不管是在課堂之上還是在課堂之外都屬于實踐教學活動。第二,實踐教學具有內容相關性。實踐教學必須以理論教學內容為基礎和前提,不能脫離教材的理論內容而獨立進行實踐活動,為了實踐而實踐,沒有明確的實踐目標。第三,實踐教學具有能力提升性。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增加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思考問題、運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第四,實踐教學具有全員參與性。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全體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它不是針對個別優秀學生和部分學生干部的活動,因此必須強調它的全員參與性。如果只是為數較少的學生參與活動,就只能算作個別的興趣小組活動,而不是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
二、問題與原因: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現實障礙
(一)問題描述
第一,頂層設計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任課教師常常各自為政,自己組織自己的實踐教學過程,沒有凝聚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共享實踐教學成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缺乏頂層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無法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統一性、系統性和層次性明顯不夠,在內容與形式上重復現象比較嚴重,既不利于規范實踐教學內容,也不利于提高實踐教學水平。
第二,教學形式缺乏規范性和多樣性。從規范性角度來說,當前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沒有較為統一的教學目標、內容、方式和要求,也沒有統一的實踐教學文件,只能由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責任心來自行決定,停留在自發的、隨意的、即興的層面,這使得實踐教學活動的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性。從多樣性角度來看,實踐教學的一個共性弊端就是形式單調,缺乏多樣性。課堂之上的實踐教學基本上就是課堂討論、主題演講、觀看視頻等幾種方式,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也局限于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少數幾項常規性的活動,且多數實踐活動是走馬觀花式的旅游、觀光和游玩,既沒有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沒有達到實踐學習的目的。
第三,實踐主體缺乏能動性和廣泛性。實踐教學的主體包括任課教師和全體學生。能動性是指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任課教師的心理狀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采取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課的方式,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專題討論、演講辯論等教學活動的難度非常大,更別說有計劃地組織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而且思政課教師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外,每年還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科研任務,根本無暇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廣泛性是指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數量和范圍。實踐教學作為必需的教學環節,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由于學生數量較多,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堂外的實踐活動,都是采取“代表制”的方式來解決,特別是社會調查或參觀考察等活動,只有部分學生能參與到活動中,其他學生只能旁觀。
(二)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主觀因素。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是一項需要學校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綜合性活動,但學校主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任課教師及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認識不足,使實踐教學理念相對滯后,其地位趨于邊緣化,嚴重地制約和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有人認為實踐教學只是“走形式、走過場”,等同于“游山玩水”,由此導致學校領導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教師組織實踐活動熱情不足,受教育者參與實踐積極性不高等。另一方面,客觀因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一個有著內在嚴密邏輯的課程體系,需要統合實踐教學的各方資源,難度較大。
三、三環聯動: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基本途徑
要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上述問題,其基本途徑在于“學校領導、開課單位和任課教師”的三環聯動,因為這三者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必備要素,缺一不可,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結構關系。
(一)學校領導提高認識,強化頂層設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作為一項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綜合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需要校內和校外的多方力量的通力配合。而要達成這種默契配合,學校主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先決條件。具體而言,一是需要主管領導從頂層設計角度為實踐教學進行總體性的謀劃,為實踐教學提供政策支持,制定一個專門針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文件,為順利開展實踐教學提供政策依據;二是需要主管領導協調校內的各個部門,為實踐教學活動提供時間便利和人員支持,特別需要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和輔導員的大力配合;三是需要主管領導幫助協調實踐教學基地的聯系與建設,尤其是加強與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和部隊等單位的聯系。
(二)開課單位注重監督,確保教學形式的規范性和多樣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課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教學部)要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對實踐教學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力度,從而確保教學形式的規范性和多樣性。科學的實踐教學監督考核機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監督和考核的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包括任課教師,以任課教師為主。對任課教師的監督考核以教學形式的規范性和多樣性為主,評價方式主要有學院領導小組隨機抽查、學校教學督導現場觀摩、教研室老師相互學習、學生評教反饋等;對學生的考核以品德修養、團隊精神、綜合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為主,評價方式應避免單一死板,可采用小論文、調查報告、筆試、實際應用和答辯等方式進行,加大對知識運用能力、行為表現及創新能力的考核。
(三)任課教師提升能力,確保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和廣泛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的個人素質和主觀能動性是決定實踐教學效果好壞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提升任課教師的個人素質和主觀能動性?答案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任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美德,應該認識到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手段,還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重要途徑;二是任課教師個人要注意積累實踐經歷和社會閱歷,增加理論結合社會實踐的機會,必要時可以通過學校的掛職鍛煉機會來豐富實踐經驗,避免“校門對校門”的尷尬;三是按師生比合理配備教師,減少任課教師的授課壓力和學生數量,這樣才能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改進教學方法上,從而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四是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崗位培訓,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修學習,目的在于提高任課教師掌握和組織實踐教學過程的能力,實現實踐教學的全員參與,確保學生參與主體的廣泛性。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衛紅.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4(1).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