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羅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晚年花費二十多年心血著成的長詩《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完成了對“白銀時代”和詩人自我的紀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但由于詩歌牽涉歷史時空甚廣且語句晦澀難懂,研究者因此相對較少。筆者在本文中對這首長詩的結構(三聯詩)做了一些嘗試性的分析,以期對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不朽詩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阿赫瑪托娃 《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 結構分析 三聯詩
一、創作過程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瑪托娃(1889—1966)是俄羅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她的一生經歷了數次動蕩不安的社會變革,包括1905年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國內革命戰爭、大清洗等種種社會變動。其次,其個人命運也坎坷曲折:父母離異、妹妹早夭、婚姻不幸、兒子被捕、寫作生涯屢屢受挫。但正如古人所說“禍福相倚”,因為這些遭遇,詩人也擁有了更多能打動人心的創作素材。對阿赫瑪托娃來說,創作詩歌是她的生命,她對待詩歌總是懷著一種崇敬的、圣神的、宗教信徒班的虔誠心態。常常因為某種刺激,詩人就會突然靈光閃現,下筆如神。而有時恰恰相反,阿赫瑪托娃往往在心里反復醞釀、斟酌某個詞,某個句子,最后才會書寫,再反復修改,《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就摻雜了這兩種創作方法。
阿赫瑪托娃一生所經歷的種種經歷在她的詩歌中都有所體現。尤其是她晚年花費二十多年心血所著長詩《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對俄羅斯人民在兩次世界大戰及種種國內變革中的遭遇進行了回顧,并對這種種過往提出了質疑和思考。
長詩于1940年12月27日深夜動筆,之后歷經修改。詩人曾經說:“那一晚,我寫下了《在1913年》中的兩小節和《獻詞》。一月初,出乎我自己的意料,我寫出了《硬幣的背面》,而在塔什干(分兩次)寫出了作為第三部的《尾聲》,還對前兩部進行了重要的增補。”這次完成的版本是長詩的第一個版本,詩人將它贈給了戲劇家什托克夫婦。但實際上,詩人后來又數次進行了改寫,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對里面的人物、事件、用語進行了反復斟酌和修改,最終使整個詩歌的輪廓完全顯現出來,詩人將最終版本贈送給了日爾蒙斯基。
長詩完成后,由于詩歌本身語言的晦澀,再加上讀者對詩人所經歷的年代并不了解。如何理解這首詩就成了擺在許多讀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鑒于這一情況,曾有人建議阿赫瑪托娃將這首詩改寫得更清晰些。但對于詩人來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反復修改,這已經是千錘百煉之作,因此它不包含任何其他含義。詩人認為它沒有任何修改的必要,也不需要做任何解釋。
二、結構分析
對于這首詩的整個結構,著名文藝理論家日爾蒙斯基將這首長詩確定為“三聯詩”,他的根據是全詩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1913年”;第二部分,“硬幣的背面”;第三部分,“尾聲”。在述及這首詩的背景和過程時,我們曾提到,詩人自己也說過,她的這首長詩由三部分構成:《在1913年》《硬幣的背面》和《尾聲》。在這些大的結構里,詩人有機地插入了“代前言”、“獻詞”、“第二獻詞”、“第三——最后的獻詞”、“序曲”,以及類似于戲劇的場景交代、幕間詞等。
詩歌一開始,詩人首先插入了“代前言”。在“代前言”中詩人交代了這首詩歌的靈感來源:“她第一次來噴泉屋拜訪我是在1940年12月27日深夜……我不曾呼喚過她。我甚至不曾等待過她……”在這里,盡管詩人說這首詩走進自己的腦海里是不期然的。可是筆者認為,在這個靈感來找她時,詩人已年過五十,有了足夠多的、別人無法想象的人生經歷。而所有的這些刻骨銘心的經歷,終有一天會形成回憶。接著詩人又說,“我以這首詩來紀念它的第一批聽眾——犧牲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的朋友們和同胞們。”在這里她交代了創作這首長詩的目的。
緊接著,詩人在“代前言”后插入了“獻詞”“第一獻詞”以及“第三——最后的獻詞”。“獻詞”部分一般都是寫給受獻人的,它們可能與詩歌內容有直接聯系,也可能沒有。在這首詩里,由于阿赫瑪托娃多次修改,各個獻詞的受獻人也是不太統一的。對此,阿赫瑪托娃數次強調這些人物的綜合概括性,強調他(或她)們是藝術形象。所以,長詩的女主人公(科洛姆賓娜)絕不是奧·阿·蘇杰伊金娜的肖像。由此可見,阿赫瑪托娃的每一部分獻詞,都不是單單獻給某一人的,而是針對某一時代或某一類人。
“序曲”是詩人在1941年8月25日寫的,置于“第三獻詞”之后,正文之前。當時列寧格勒正遭圍困,詩人無意間躲進了戰前經常前往的酒吧“浪狗”。熟悉的地方,不同的狀況,這讓詩人唏噓不已:對過去的回憶,對現在的擔憂和感嘆奔涌而出。也就是在序曲里,詩人用濃重的黑體明確交待了詩歌將要展現的主要內容:
我來自一九四○年,仿佛從塔樓上俯瞰一切。
仿佛再度告別那些早已告別了的事物,仿佛再度接受了洗禮,走向黑黢黢的穹頂。
從這里,我們可以明確看出,長詩是對過去的回憶、反思,也是對未來的擔憂。至此,詩人將創作目的、過程交代清楚后,詩歌進入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寫的是《彼得堡的故事》,但詩人卻把我們帶到了遙遠的1913年。詩人為什么把“在1913年”作為第一部分的描寫核心呢?辛守魁先生認為,1613年沙皇專制統治開始,到1913年剛好是沙皇王朝三百年大慶,但女詩人卻預感到了沙皇專制統治末日的來臨。
我們只能夢見公雞啼鳴,
窗外的涅瓦河霧靄朦朧,
無底的夜色深而又深——
彼得堡這鬼城……
也有學者認為,從1914年到1940年是26年;而從1940年到1966年又是26年。26等于13加13,所以作者此處以醒目的1913年為第一部分標題。
以上兩種看法都很有見地,但筆者認為,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詩人本身。詩人于1910年高校畢業,之后就與古米廖夫成婚。1911年逐步接觸阿克梅派,并成為核心人物。此后,詩人分別于1912年和1914年發表詩集《黃昏》和《念珠》,這使得詩人一時間聲名鵲起。可以說這是詩人生命中美好的一段時光,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內政治、經濟混亂,使得一切美好都不復存在,可以說1913年是這段快樂時光的分水嶺,故而這也是詩人以此命名的原因之一吧。
在這一核心前提下,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跳躍手法,用“新年化妝舞會”“女主人公臥室的劇照”、“1913年的彼得堡”“列寧格勒的瑪爾索沃空地”四個場景對過去的時光進行了回憶。
過去的人、事、時間一一從腦海中閃現過后,詩人陷入了沉思,對自己、對他人在這些事件中的行為產生了疑問。這樣,第二部分《硬幣的背面》便躍然紙上。這一部分看似內容不多,只有二十二節,每節由六行詩組成。但它描寫的“現在”的圖景:是“偉大的沉默”與“寂靜相對”;是“過節的”和“送殯的”煙塵和花;是安魂曲和幻覺的時代。“今天對我們來說,有什么作用”。與“寂靜”相互文的,是“孤獨”的主題。詩人不為社會所理解“沒有人來叩擊我的門扉/只有鏡子夢見鏡子/只有寂靜守衛著寂靜”。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詩人對過去的回憶,那第二部分就是詩人對過往的思考,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拷問:“難道我比別人犯下更多的過錯?”這表現出了“白銀時代”俄羅斯文化研究的核心問題:“誰之罪?”“俄國到哪兒去?”“生命的意義、道德的價值”。作為那個時代曾經的一員,阿赫瑪托娃的作品中始終以這些問題為核心。顯然,這種思考在整個詩篇中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詩人也道出了創作這首詩歌所選擇的不同于平常的創作手法:
然而,我承認,我灌注了
需要顯影的密寫墨水……
我用反光鏡式的語言寫作,
沒有其他道路可選擇,
……
第三部分《尾聲》則是對當下、對現實的描述。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自此,“衛國戰爭”爆發,由于種種原因,戰爭初期蘇聯屢遭挫敗。在第三部分起始部分,詩人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日白夜。城市在一片廢墟中。……某些地方經久未熄的大火正在燃盡。”詩人把祖國、人民所遭受的苦難都寫進了詩里:“災難一刻不離開我們/在大火燃燒過的森林里/連布谷鳥的聲音也聽不到……”
盡管這一切是如此令人痛苦,但詩人對未來仍然沒有絕望,阿赫瑪托娃式的執拗、倔強在詩歌里流露出來:
俄羅斯縈繞著死亡的恐懼,
也明白復仇的日期,
……
從一切已化作灰燼的地方,
朝著東方走去。
至此,詩人用一首長詩,回顧了俄羅斯國內革命,回顧了兩次世界大戰,并對種種過往進行了反思。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的一首長詩,宛如一部歷史畫卷!
參考文獻:
[1] 汪劍釗.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阿赫瑪托娃詩選[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3.
[2] 辛守魁.阿赫瑪托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 張冰.白銀挽歌——安娜·阿赫瑪托娃《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簡析[J].當代外國文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