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琳·麥卡洛曾被譽為“澳大利亞活著的國寶”,她是澳大利亞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但是,截至目前,有關她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對考琳·麥卡洛及其作品的研究狀況做一綜述,指出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間,為研究考琳·麥卡洛及澳大利亞文學的同仁提供借鑒。
關鍵詞:考琳·麥卡洛 研究狀況 綜述
一、考琳·麥卡洛及其創作
1.考琳·麥卡洛其人
1937年6月1日,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出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惠靈頓的一個普通牧業工人家庭。考琳·麥卡洛在澳大利亞文學史上是一位別具一格、身兼數職、被無數光環籠罩的作家{1};除了在神經病理學和文學創作方面的斐然成就,考琳·麥卡洛還是一位醒目的公共知識分子,她熱情、開朗,關注社會問題,直擊社會弊端,熱心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和娛樂節目。她曾和著名醫學家羅登·卡特勒爵士榮登澳大利亞一百名杰出人物榜;1984年,一幅由維塞利沃爾特斯繪制的考琳·麥卡洛的肖像畫,也榮獲了阿奇博爾德獎,彰顯了考琳·麥卡洛非凡的社會影響力。
2.考琳·麥卡洛的創作之路
雖然考琳·麥卡洛自幼喜愛閱讀、創作,表現出獨特的創作天賦,但是她真正的創作生涯卻開始得比較晚,在美國從事神經病理學研究期間(1963—1976),她利用業余時間創作了《蒂姆》(Tim)和《荊棘鳥》(The Thorn Birds),雖然當時的考琳·麥卡洛沒指望通過寫作成為暢銷書作家,但是,《蒂姆》和《荊棘鳥》卻取得了巨大成功。處女作《蒂姆》于1974年出版發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考琳·麥卡洛贏得了不菲的收入和巨大的影響力。第二部小說《荊棘鳥》則使她享譽全球,當時媒體界對考琳·麥卡洛的走紅現象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報道和炒作。如當時一份報道指出:“截止到1985年,1050萬冊《荊棘鳥》已經銷售一空,其中75萬冊銷售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2}
經濟壓力解除之后,考琳·麥卡洛開始了完全遵從個人意愿的創作,她從充滿浪漫風情的家世小說的創作,轉向心理小說、理念小說、言情小說、歷史小說創作的嘗試。1981年,考琳·麥卡洛出版了第一部擺脫經濟束縛和市場限制的作品:《一個不雅的癡迷》(《An Indecent Obsession》),該作品與前兩部作品的故事性、浪漫性相比,對責任、義務、人際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繼《一個不雅的癡迷》之后,考琳·麥卡洛于1985年出版了理念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盡管該作品通過科學小說的形式映射了當前社會問題,呈現出反烏托邦色彩,但是這部小說并沒有贏得評論界的贊賞。考琳·麥卡洛于1987年創作的言情小說《麥基隆的淑女們》又重新回到讀者熟悉的澳大利亞場景和浪漫風情的描摹上。繼理念小說、科學小說、言情小說的嘗試之后,源于對羅馬歷史的濃厚興趣和詳實的考據,考琳·麥卡洛開始了“羅馬系列小說”的創作,并于1990年出版了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羅馬第一人》。自此,考琳·麥卡洛從一名浪漫小說家轉變成為一位嚴肅的歷史小說家。此后,考琳·麥卡洛還嘗試了移民、拓殖、經典名著改寫、懸疑推理等不同題材的創作。
《重要作家指南:聚焦考琳·麥卡洛,包括她的教育,暢銷書分析,如荊棘鳥,一個不雅的癡迷等》(The Essential Writer’s Guide: Spotlight on Colleen McCullough, Including her Education, an Analysis of her Best Sellers such as The Thorn Birds, An Indecent Obsession, and more)一書將考琳·麥卡洛的作品分成“小說”“傳記”“歷史系列”“胭脂扣系列”四種類型,共計21部作品,其中“小說”11部。{3}本文認為該著作對考琳·麥卡洛小說的分類有失偏頗,目前現有的研究資料顯示,除了該著作列舉的以上11部小說外,考琳·麥卡洛的“歷史系列”“胭脂扣系列”作品都應屬于小說范疇,因此,自1974年出版處女作《蒂姆》至今,考琳·麥卡洛共出版發行了25部小說、1部傳記、多篇散文雜記等。
二、考琳·麥卡洛及其作品研究現狀
與考琳·麥卡洛的知名度、國際影響力、作品的豐富性相比,目前國內外對考琳·麥卡洛作品的研究成果相對缺失。就國內翻譯情況來講,目前國內可見的考琳·麥卡洛的中譯本小說僅有《荊棘鳥》《特洛伊之歌》《摩根的旅程》《愷撒大傳·十月馬》《呼喚》《班納特小姐的自立》《遍地兇案》,因此,相對于考琳·麥卡洛豐富的創作成果來講,翻譯是滯后的。此外,國內外對考琳·麥卡洛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表現為期刊論文、宣傳性資料、采訪記錄、碩士論文等,研究的深度、廣度都有待進一步拓展。如在目前國外可見的研究資料中,僅有一篇學位論文涉及了考琳·麥卡洛的小說創作,無專門論述考琳·麥卡洛及其小說創作情況的學位論文;國外研究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情況的專著也僅有一本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的著作。目前國內可見的與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情況相關的碩士論文共計39篇(知網搜索結果),無一篇專門研究考琳·麥卡洛及其創作情況的博士論文或著作。下面將從國外、國內兩個方面簡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國外研究狀況
發表于2004年11月16號的報道《皮特凱恩人按照風俗:麥卡洛》介紹了考琳·麥卡洛對性別不平等現象的看法、積極改進不平等性別關系所做出的努力及考琳·麥卡洛在當時的主要社會活動等。國際知名的ABC電臺曾于2007年9月24日對考琳·麥卡洛及其丈夫(里克·伊恩-魯濱孫)進行了采訪,在此次采訪中考琳·麥卡洛主要談及了個人家庭問題,包括父母的失職、家庭生活的不幸、童年的痛苦記憶及現在生活的幸福等。
發表于1982年的一篇名為:《美國肥皂劇中的澳洲元素——評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4}的文章就《荊棘鳥》在美國風靡的原因進行了探究,它得出的結論是:考琳·麥卡洛利用自己在美國近十年的生活閱歷,創作出了符合美國人口味的作品;由于考琳·麥卡洛看到了美國人心中揮不去的“原罪”,并用痛苦的荊棘鳥式追尋去化解美國人的種種苦悶(種族、性別、自然、城市等)。現在看來,該文章的觀點也許存在偏頗,但是,它從跨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對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1996年,由瑪麗·瓊(Mary JeanDemarr)創作的《考琳·麥卡洛:一個愛挑剔的伙伴》,由Greenwood Press出版發行,這是第一部研究考琳·麥卡洛創作情況的專著。該著作從考琳·麥卡洛的女性作家身份入手,主要從“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發展”“意象”“故事背景”“主題”“自我解讀”“女性主義”等角度對考琳·麥卡洛1996年以前出版的小說逐個進行了評析。Mary Jean Demarr認為:盡管拒絕流派性創作讓考琳·麥卡洛失去了很多由《荊棘鳥》獲得的讀者市場,但是她依然堅持隨心創作,該書高度評價了考琳·麥卡洛創作的豐富性和她堅守自我的勇氣。
由Sandra R. Joshel Margaret Malamud, Donald T. McGuire等編著,于2001年出版的《帝國的預測:在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古羅馬》介紹了考琳·麥卡洛等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古羅馬在現代文化中的闡釋及其意義。Elizabeth Dummel的著作《重要作家指南:聚焦考琳·麥卡洛,包括她的教育,暢銷書分析,如荊棘鳥,一個不雅的癡迷等》于2012年5月16日由Webster's Digital Services出版發行,該著作簡要介紹了考琳·麥卡洛的教育、生活、學習經歷及與此相關的信息等,并簡要分析了考琳·麥卡洛的暢銷小說《荊棘鳥》,同時提及她的其他幾部小說作品的簡要情況。
《Articles on Australian Biographers, Including: Vance and Nettie Palmer, Colleen McCullough, Peter Fitzsimons, Hugh Lunn, Jack Lindsay, Nancy Cato, Kyl》由赫菲斯托斯出版社(Hephaestus Books)于2011年8月26日出版發行,這是一本透過創作,建構澳大利亞傳記的書籍,發掘了文學創作的社會學、歷史學價值,其中包括對考琳·麥卡洛創作情況的簡要剖析等。
以上可見的研究資料表明,國外對考琳·麥卡洛及其小說創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尤其是自《荊棘鳥》之后的小說創作情況的研究成果,更是缺失,近年來的研究資料主要停留在市場獲益、作品簡介層面,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成果。
2.國內研究現狀
截至目前,國內對考琳·麥卡洛個人情況及其整體創作情況的研究資料比較匱乏,有關考琳·麥卡洛的家庭生活、求學經歷、職業生涯等方面的情況僅有粗略的介紹;對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風格、創作心路歷程的變化、敘事特點等方面的研究資料也比較鮮見。國內對考琳·麥卡洛及其創作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她的家世小說上。就研究成果的形式來講,國內關于考琳·麥卡洛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居多,截至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考琳·麥卡洛及其創作情況研究的博士論文或專著。具體來講,有關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情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在目前國內可見的對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情況的研究成果中,對其作品中女性主義思想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而且大部分都關注了女性成長話題。祝勝利的碩士論文《女性意識的成長——〈荊棘鳥〉中婦女形象的女性主義研究》{5}從女性主義研究的視角,以瑪麗·卡森、菲奧娜、梅吉、朱絲婷四位女性為研究對象,探索了她們受壓迫的原因,探討了她們的女性意識的體現形式,并挖掘了促使她們進行反抗的因素。劉芳婧的碩士論文《考琳·麥卡洛小說〈呼喚〉中的女性成長探析》{6}從家庭及代際倫理的角度,解讀了《呼喚》中的女性們在身體維度、性別維度的成長。崔筱溪的碩士學位論文《女性成長之旅——考琳·麥卡洛〈荊棘鳥〉的女性主義解讀》{7}認為:只有兩性之間實現了真正的和諧,才能使女性更加健康地成長。焦美麗的碩士學位論文《勇于承受的荊棘之痛——成長小說視角下的〈荊棘鳥〉》{8}從成長小說的角度對《荊棘鳥》中的女性成長歷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路人”的概念、作用及其意義。崔秀華的碩士學位論文《〈荊棘鳥〉的女性主義研究》{9}借助西蒙·波伏娃和肖沃特的女性主義思想,對《荊棘鳥》中的女性生存狀態、抗爭、成長原因進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小說中女性反抗的局限性。王玉梅的碩士學位論文《反抗命運的交響曲:論〈〈荊棘鳥〉中的女性形象》{10}闡述了荊棘鳥的象征意義和小說中的女性在痛苦中超越命運的精神美。盧瓊的碩士學位論文《追求荊棘的女人——〈荊棘鳥〉中女性人物分析》{11}認為:女性只有勇于追求愛,挑戰命運,堅持不懈,才能獲得幸福,實現自我價值。以上關于考琳·麥卡洛作品中女性主義思想的相關研究成果啟發本文從愛情、性、性別等不同的母題探討女性由作為“他者”的“非我”狀態到“真我”返歸的抗爭歷程。
目前有關于《荊棘鳥》中人性研究的論文也相對較多。論文《〈荊棘鳥〉中“神職人員”的神性與人性》{12}詮釋了宗教對人們精神和肉體的影響與束縛,展現神職人員“人性”的復蘇與回歸。論文《“人性”與“神性”的抗爭——從〈巴黎圣母院〉〈紅字〉〈荊棘鳥〉看西方宗教下的愛情悲劇》{13}則對“教父們”的愛情追求、人性和神性的沖突進行了思索。論文《解讀〈荊棘鳥〉中的瑪麗·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為視角》{14}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剖析了瑪麗·卡森復雜的人格特點,探求她命運悲劇的根源。王艷飛的碩士學位論文《用榮格理論解讀〈荊棘鳥〉中的人物》{15}從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出發,研究阿尼瑪、阿尼姆斯對小說中人物的影響。關于考琳·麥卡洛作品中人性問題研究的相關成果主要借鑒榮格、弗洛伊德有關人的思想學說展開,闡釋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層社會學原因,利于發掘作品的魅力,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
考琳·麥卡洛的作品擅長以宏偉、真實的歷史故事為背景,因此,當前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考琳·麥卡洛作品中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社會問題,主要涉及文化身份建構、生態等問題。石燕的碩士學位論文《論考琳·麥卡洛作品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構》{16}以《呼喚》為例,從空間、形象、性別三個維度對小說進行了考查,探究了作家在文本中掩藏的文化意識及其對自身主體身份的建構。謝妤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小說〈呼喚〉中的澳大利亞身份建構》{17}則從作者對澳大利亞淘金熱時期歷史的浪漫重述入手,著重探討遷徙、族裔文化在《呼喚》中的表現,考慮作者如何將移民的離散經歷和不利地位的轉換結合起來,表現他們努力獲得新的歷史、民族、文化身份等有利起點的曲折現實。論文《生態批評視角下的〈荊棘鳥〉》{18}分析了考琳·麥卡洛作品中人性與自然之間的糾葛,發掘了其背后的社會、歷史原因,即殖民話語的負面作用。
三、考琳·麥卡洛小說創作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間
綜觀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關于考琳·麥卡洛及其創作的研究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考琳·麥卡洛對“孤獨”而又“自我”的創作之旅堅守的時代意義;二、考琳·麥卡洛堅守自我的創作歷程與讀者市場的反差之間關系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作家創作和讀者、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三、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神經病理學家,考琳·麥卡洛作品中不斷閃現疾病、死亡等話題,因此,對考琳·麥卡洛作品中的疾病、死亡母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將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四、由于童年生活的不幸,考琳·麥卡洛的作品也有著濃重的家庭陰影,因此,可以進一步研究家庭、父母對子女人格養成的影響,此方面的研究也將具有較強的社會學價值;五、考琳·麥卡洛還是進行“禁愛”、“不倫之戀”書寫的開放型作家,因此,對考琳·麥卡洛作品中不同類型愛情的研究,也將具有獨創性和時代意義。六、考琳·麥卡洛的諸多作品都凸顯了倫理這一主題,如《荊棘鳥》中瑪麗·卡森、拉爾夫、梅吉三者之間的“不倫之戀”對當時宗教倫理的拷問,《愷撒大傳·十月馬》中錯綜復雜的情人關系對夫妻倫理的沖擊,《呼喚》中李·康斯特萬與伊麗莎白之間的戀情對當時社會倫理的挑戰等,因此,從倫理學角度對考琳·麥卡洛的作品進行研究也將具有較大的社學會價值。
{1} 她曾是威爾士王子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悉尼皇家北岸醫院神經生理學部名譽顧問、澳大利亞老年醫學基金會資助人、紐約科學院成員、美國科學發展協會董事、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政治科學系國際項目中心監事會成員、麥夸里大學文學博士。
{2}“Colleen McCullough can’t help being a millionaire,” Good Weekend. 1985年。
{3} 包括《蒂姆》(1974)、《荊棘鳥》(1977)、《一個不雅的癡迷》(1981)、《第三個千年的綱領》(1985)、《麥基隆的淑女們》(1987)、《特洛伊之歌》(1998)、《摩根的旅程》(2000)、《呼喚》(2003)、《天使》(2004)、《on,off》(2006)、《班納特小姐的自立》(2008)。
{4} Morris Gwen:An Australian Ingredient In American Soap: The Thorn Birds by Colleen McCullough .Joruanl Popular Culture.1982.
{5} 祝勝利:《女性意識的成長——〈荊棘鳥〉中婦女形象的女性主義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2009年。
{6} 劉芳婧:《考琳·麥卡洛小說〈呼喚〉中的女性成長探析》,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2011年。
{7} 崔筱溪:《女性成長之旅——考琳·麥卡洛〈荊棘鳥〉的女性主義解讀》,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2010年。
{8} 焦美麗:《勇于承受的荊棘之痛——成長小說視角下的〈荊棘鳥〉》,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2012年。
{9} 崔秀華:《〈荊棘鳥〉的女性主義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2005年。
{10} 王玉梅:《反抗命運的交響曲:論〈荊棘鳥〉中的女性形象》,南昌大學圖書館2007年。
{11} 盧瓊:《追求荊棘的女人——〈荊棘鳥〉中女性人物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2006年。
{12} 張丹:《〈〈荊棘鳥〉中“神職人員”的神性與人性》,《山花》2013年第2期。
{13} 陳秀敏:《“人性”與“神性”的抗爭——從〈巴黎圣母院〉、〈紅字〉、〈荊棘鳥〉看西方宗教下的愛情悲劇》,《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14} 汪柳花:《解讀〈荊棘鳥〉中的瑪麗·卡森——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為視角》,《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15} 王艷飛:《用榮格理論解讀〈荊棘鳥〉中的人物》,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2009年。
{16} 石燕:《論考琳·麥卡洛作品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構》,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2010年。
{17} 謝妤:《論小說〈呼喚〉中的澳大利亞身份建構》,南京大學2009年。
{18} 張燕:《生態批評視角下的〈荊棘鳥〉》,《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
作 者:徐 梅,博士,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職業教育。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