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修辭格大辭典》是迄今為止收列漢語修辭格最完備的一部辭典。它匯聚了既有的修辭格研究成果,在傳承學術研究的同時建立起開放性研究的起點。其確立的“定義”“例釋”“辨析”編撰體例極具實用性,對于漢語的研究與學習大有裨益,而例釋文獻也具有提示研究者擴展研究視界的學術附加值。
關鍵詞:《漢語修辭格大辭典》 特色 價值
“修辭格”是在語言實踐中形成的能增強表達效果的可復制性使用模式。就漢語的修辭格(以下稱“辭格”)而言,遠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了,如“賦比興”等。但至今人們仍難以斷言漢語當中究竟有多少種辭格形式。據既往情況來看,但凡關于辭格的辭典,收錄辭格的數量都會超過百種。而本著“求實、求新、求全”原則收錄漢語辭格達287種之多的《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可謂迄今為止收列漢語辭格最全備的辭書。
一、匯聚既有研究成果,在傳承學術研究的同時建立起開放性研究起點
隨著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漢語語言學無論在語法、詞語的歷時、共時研究上還是語音的信息化處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辭格研究似乎還沒有取得相應的進展,“辭格研究學術含量的提高與成果數量的遞增也沒有同步”。這種情形的出現,一是研究者大都處于以個體研究為主的狀態,從而缺少了團隊協同攻堅的客觀條件,自然難以形成集約式研究的陣勢和取得共識性成果,這從目前大量存在的辭格實同而名異上或可看出端倪;二是對辭格的研究成果缺少階段性的集成總結,即使像《中國修辭學史》這樣的洋洋大作,也不能涵蓋辭格生成與理解的全部復雜現象。
漢語的辭格研究歷史源遠流長,為了更好地推進辭格研究繼續朝縱深方向發展,也迫切需要在新研究形勢下對既往的研究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大辭典》適時地擔負起了這一集結號的使命。從《大辭典》附錄的“修辭格論著分類篇目索引(1977—2009)”中可以看出,此間發表和出版的研究著述(包括漢語界、外語界的成果以及博碩學位論文等)數量約達9000篇部,涉及的各種辭格達二百八十多種。這種資料匯編,對于透視辭格研究的歷史時空與總結研究成果具有集成意義,對拓展研究者的研究視界也具有一定啟示意義。而基于既有辭格成果上的新的歸并、總結、分析與闡釋,對于漢語辭格研究者的拓展研究和創新研究均具有巨大的學術推進意義。
縱觀1977年以來的辭格,出現了相同辭格以不同術語稱謂和相同辭格的內涵與外延或多或少地出現差異性闡釋的情況。所以,對實同名異的辭格加以歸并,對近似而不同的辭格予以厘清就顯得非常必要。“比照現有同類工具書,《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從三個方面重新處理漢語辭格:梳理已入典而宜刪除的辭格、梳理已入典而宜歸并的辭格、增加應入典而未入典的辭格。”例如,對在目錄首頁中就列有的“比喻/譬如”“避諱/諱飾”“層遞/層進/遞進/漸層”等主條目和副條目的歸并。這些實同名異的辭格,其內部都存在著使用頻率不一的情況,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分歧。因此,《大辭典》在編輯辭格條目時就兼有了同類歸并、異類切割的作用,將內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辭格集約闡釋,還可以引導學界進行轉移性研究和創新性研究,從而使這部《大辭典》具有開放性研究的起點之意義。
二、注重實用性,分級辭格并確立了“定義”“例釋”“辨析”體例
《大辭典》求實、求新、求全,全息性地收列漢語辭格,注重從公眾語言生活中發掘鮮活的辭格用例,從而反映了語言運用和社會生活的互動。《大辭典》共收錄一級辭格和二級辭格287種,收錄的辭格分為主條、分條和副條。主條為一級辭格,分條為二級辭格(主條的下位層次條目),副條則是一級辭格或二級辭格的同格異名條目。例如:
設彀 shegou /設收/誘問
[定義]為了誘使對方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故意設下一個話題陷阱,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將對方引到這個陷阱中,讓對方在“受騙”的同時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的一種修辭方式。又叫設收、誘問。
例1:黃宏:我是修鞋子的,我不賣鞋釘。
鞏漢林:修鞋子的為什么就不能賣鞋釘呢?
黃宏:你能到澡堂子里買拖鞋嗎?
鞏漢林:不能。
黃宏:你能到飯店里買大勺嗎?
鞏漢林:不能。
黃宏:你能到公安局買手槍嗎?
鞏漢林:不能。(小品《鞋釘》)
例2:甲暗戀乙很久了,他很想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和乙報考同樣的學校,但又不好意思親自去問,只好向乙的好朋友丙打聽。
甲:嗨,你知道乙報考什么學校嗎?
丙:你能保守秘密嗎?
甲:當然能。
丙:那我也能。
例1中鞏漢林飾演的商人要從黃宏飾演的修鞋人手中買幾個釘子,修鞋人不賣,認為這樣有違修鞋之道,但商人認為這沒什么,非要買,于是修鞋人連用幾個問題將商人一步一步引向自己所設置的“陷阱”。既然不能到澡堂子買拖鞋、不能到飯店買大勺、不能到公安局買手槍,那當然也不能到修鞋店買釘子。這一番推理使商人理屈詞窮。
例2中甲想從丙口中探取乙的報考信息,但丙和乙是好朋友,不會輕易地把好友的情況泄露給別人。因此,她先設下一個話語圈套,問甲是否能保守秘密,甲肯定會說“能”,而這正是她想要得到的回答。既然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保守秘密。機智的回答既使丙巧妙地“脫身”,又使甲無話可說。
[辨析]設彀與歧疑。兩者都含有引話語接受者上當的意圖。區別是:
(1)設彀是表達者為了誘使接受者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設置話語陷阱;歧疑是表達者為了造成接受者的誤解或疑問而故意保留關鍵性話語。
(2)設彀不會使接受者產生誤會;而歧疑則恰恰利用了接受者的誤解。
此條目以“設彀”作為主條目,而把“設收/誘問”作為了副條目,這樣一來就有了同類歸并的作用,便于人們把握概念的精神實質,顯得科學而合理,因為“彀”指圈套,“設彀”很容易被理解為“設套”,因而字面意義既便于領會也強化了“設彀”者的動機。《大辭典》將相對常用的辭格稱謂列于首條,體現了學界多數的共識,也便于人們把握詞條的意義。
在對辭格進行闡釋時,《大辭典》的“定義”“例釋”“辨析”三位一體模式為其一大特色:在“定義”方面,《大辭格》先是對每個辭格進行定義,闡釋辭格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同時就將之與相類辭格進行了區別。“例釋”則是對定義后的辭格提供實踐運用上的“語例”,通過文學范例及其他文本范例進行說明。“辨析”是對字面上可能易混的相近辭格的厘清或切割。《大辭典》編排上的“定義”“例釋”“辨析”體例特色和“對能否獨立成格有爭議的條目,在目錄和正文中以*號標記”的規定有助于實現辭典的實用功能,能讓人們了解一個辭格的自身區別性屬性以及與相近辭格的差異,從而提升研究者對微觀問題的關注意識,并幫助學習者避免誤用或混淆。
三、例釋文獻的附加值:提示研究新視界,促進辭格轉移、擴展研究
《大辭典》中援引的辭格例釋,文學作品中的范例占據了絕大多數,也有文論、廣告和曲藝方面的實例,“不影響理解的語例用自造例”。從選例的均衡性與全瞻性角度看,《大辭典》中的辭格例證來源似乎并未能顧及言語修辭的所有文本范疇,如傳媒言述風格的范例,辭典中就頗為罕見。陳望道先生曾提出修辭學要以語言為本體,因而辭格研究也要在語料上下功夫,注意挖掘、發現新的語言事實。
辭格背后的機制及與其他語言現象之間的聯系,應該是辭格研究的應有之義。要深化辭格研究,必得探究各種辭格背后的機制、各種辭格與其他語言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而辭格研究要引向深入,還要將其與其他學科溝通起來,因為修辭學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當某一辭格以表層結構的綜合體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時,其深層結構當中必然會以社會心理、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倫理意識、審美情趣、經驗閱歷、風俗習慣、個體差異等為底蘊,因而也就會與相關學科發生關聯。王力先生曾說過,在語言研究問題上沒有理,只有事實,誰能把一種語言現象闡述得最透徹,最合理,誰就是最高明的語言學家。而對于辭格研究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已有理論方法解決不了的就要尋求新的理論方法。
正如《大辭典》代序中所說:漢語修辭格的系統性梳理和闡釋,可以開發的學術空間很寬廣。這是一個龐大的學術工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作為階段性總結標志的《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在新的研究形勢下高質量地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其自身的編寫特色與內在學術價值必將在未來大力助推漢語語言學修辭格研究,使其經過學人的世代接力不斷向新的遠大目標前行。
參考文獻:
[1] 陸儉明.漢語修辭研究深化的空間[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8(2):28-40.
[2] 譚學純.辭格生成與理解:語義·語篇·結構[J].當代修辭學,2010(2):68-76.
[3] 譚學純,濮侃,沈孟瓔.《漢語修辭格大辭典》:編撰背景\編撰定位和詞典結構[J].辭書研究,2010(5):115-135.
[4] 徐建華,關新.新聞標題修辭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合作項目“音韻學術語規范問題研究”(項目編號:L15EYY001);2015年度鞍山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課題“弘揚國學文化視域下的音韻學術語研究”(項目編號:2015b02)
作 者:李秋霞,博士,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