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有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傳媒,隨著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文學作為大眾傳媒中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青少年網絡消費的重要內容,對于該群體社會化的特殊影響日益凸顯。網絡文學主要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人格塑造和自我認同等方面產生著重要影響。
關鍵詞:網絡文學 青少年 社會化 影響
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而個體的人要在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學習該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規范等,并內化和發展為自身的人格屬性,這就是社會化的過程。青少年社會化一直是社會化研究領域的焦點問題,由于這一時期是個體由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個體完成基本社會化的最后時期,加之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其在該時期受到的影響將會是深遠的。盡管學界之前一直將大眾傳媒對社會化的影響排在家庭、學校和同輩群體之后,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新媒體對于青少年接受社會文化和價值觀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網絡文學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的社會化產生著全方位的潛移默化的滲透。
網絡文學發端于1998年,緣起臺灣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意外爆紅于內地網絡,從彼時至今日,國內的網絡文學已經發展逾十七個年頭,其中的起落沉浮也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仡櫨W絡文學的研究文獻,貶抑者多于褒揚者,但其錦繡繁榮之勢卻是有目共睹,近年來也逐漸被主流文壇所承認和接納。青少年作為網絡文學的主要受眾,其社會化的過程自然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16年1月22日發布的《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我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5.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1.4%、23.8%。其中,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2.97億,2014年底增加了289萬,占網民總體的43.1%,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為2.59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3283 萬,占手機網民的41.8%(見圖1)。{1}
網絡文學的讀者不僅是以青少年為主,其從業者也是如此。根據2012年由中國作協發起的對全國主要文學網站編輯人員現狀的調研數據顯示:網絡文學編輯年齡偏低,76.2%在30歲以下;其中女性占51.7%;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2.6%,本科學歷占48.3%;大專學歷占40.4%;高中及以下學歷占8.7%。{2}
在網絡文學大規模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青少年作為主體受眾,其社會化的過程諸多方面都必然受其深刻影響。
一、網絡文學日益成為青少年獨特語言表達的系統母體
社會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習得目標便是語言文化,青少年時期的語言訴求是簡單直接、隨意宣泄的,他們追求恣意夸張和浪漫新奇。網絡文學的青春化特點,既迎合了這種表達需求,又為他們提供了語言文化的符號來源,而語言也是文學藝術的構成要素之一,網絡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那樣用詞規范精煉,講究引經據典,“網絡寫手們從來就不尊崇傳統語言的經典與永恒, 他們更注重語言的休閑性、娛樂性、流行性和消遣性”{3}。
瀏覽國內幾大網絡文學網站的熱門作品,可以明顯感覺到其語言運用上的天馬行空,無論是作品標題還是內容,作者都大量運用網絡熱詞和熱衷創造“新詞”,單就網絡文學作品的類型,就有諸如“穿越文”“重生文”“小白文”“清水文”“種田文”等等,而其中類型化的人物風格也有了專屬名詞,例如“御姐”指代女強人,“蘿莉”指代小女孩,“霸道總裁”意指有男權傾向、風格冷酷的總經理類男主。此外,網絡文學作品還經常在行文中加入表情、標點、字母和數字等拼貼元素,尤其是人物對話,例如“666”代表很贊很溜,“7456”代表“氣死我了”等。熱愛標新立異的青少年們則能將這些看似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拗口的詞匯馬上運用到日常生活的語言表達中,這些應用范疇既包括虛擬的網絡社區,例如微博、微信等,也包括線下的真實生活,可以是同學朋友間的情景對話,也可以是書面作文甚至學校的作業和考試。近幾年屢屢出現家長和老師對青少年大量使用網絡詞匯而頭疼的新聞,家長表示有如“天書”,老師評價“粗鄙惡俗”,然而網絡文學正日漸成為青少年亞文化群體中語言符號的系統來源,他們從網絡文學中撿拾出搞笑、怪誕、戲謔、縮略等特性的詞匯,在現實里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對話方式,他們在認知和熟用這些語言的同時一方面張揚了自身個性,一方面獲得了同輩群體的認同?!叭缫氤蔀槿后w的一員,你必須進入這個社區,熟悉這個群體的語言,因為這反映了這個群體所共有的感情、態度和文化?!眥4}隨著網絡文學的廣泛傳播,其獨特的敘事語言、區別傳統文學的超文本的表達式樣和自成特色的時髦語境便融入到了青少年自身的社會化過程中,成為他們開啟世界,認識社會的一把鑰匙。
二、網絡文學參與并強化了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的人際交往
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青少年們不斷主動擺脫家庭和學校的束縛,向同伴靠攏,因此青少年的人際交往主要在同輩群體中發生,并且以共同的愛好和興趣為主導。網絡文學在青少年中的風靡流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個體不能熟知時下熱門的網絡文學作品,可能就失去了在同輩群體中的“對話資格”,容易被“孤立”。對于某部或某類網絡文學作品的關注和談論,代表著他們有著相似的感受和傾向,使他們在線下的同輩群體交往中找到“歸屬感”,從而加強了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同時,網絡打破了青少年在家庭和學校中的交往邊界,他們可以超越空間阻隔在網絡文學的站點跟帖并發表意見,可以成立網絡作品專屬的閱讀討論群組,例如百度貼吧和微博話題等。當我們瀏覽這些討論文本時,就能看到那些素未謀面的青少年因為作品里的某個角色甚至某個句子而變得聯系緊密甚至態度親昵、相見恨晚,他們還爭相模仿作品中的經典句式并互相點評,并且將這種由于網絡文學的“共鳴”將話題延伸擴展到各自的生活細節和未來理想上,他們在這些匿名性強的網絡社區里頻繁互動并流露出自然的真情實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網絡文學作品的寫作者也經常和讀者就作品內容進行問答溝通,這些高效的即時反饋往往還影響著作品的創作風格和故事走向,從而更強化了讀者和作者的互動。這種多元化廣泛參與的寫作方式也是網絡文學區別傳統文學的特質之一,更有甚者,許多讀者后來也成了原創網絡文學的作者,這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更深刻的人際互動,更是一種社會角色的轉換與角色扮演的疊加。非常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九州》幻想系列作品,最初是由幾位寫手在網上提出創作構想召集大家共同創作,引起了熱議和響應后,便有許多讀者開始沿用其架構創作出了數十部相關作品,一時風靡,堪稱佳話,整個創作過程是開放性的,這些寫手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他們根據網絡上的議論和評判不斷修改,最后呈現出的作品既有關聯又相互獨立。庫利在其自我發展的“鏡中我”理論中提出:“自我作為一種社會產物,它的出現有三個階段。首先,我們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其次,我們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再次,給予對他人反應的理解,我們評價我們的行為?!眥5}網絡文學互動性強的創作方式,讓青少年們通過閱讀作品、發表意見和參與創作重新認識和發現了“自我”,從而更加認同“自我”所在的群體,并進一步強化了在同輩群體中的人際交往行為。
三、網絡文學的價值觀趨向影響著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自我認同
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中人們公認的如何區分是非、判斷對錯、評價優劣的觀念集合體,社會要得以延續就要培育出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新成員,而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是否能樹立起被主流社會所認可和需要的價值觀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傳承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文學歷來是傳遞價值觀和思想的一柄利器,而網絡文學自然有其別具一格的審美和表達,這也是其廣受詬病的根源之一??v觀時下熱門的網絡文學作品,玄幻仙俠類小說極度宣揚個性和反叛精神,倡導“獨尊”“稱霸”,較多暴力殺掠情節描寫;歷史穿越類小說則喜歡隨意編造史實,條理不清,邏輯不通,一面推崇個人英雄主義,一面顛覆傳統經典;都市言情類小說則“花癡”情節泛濫,內容簡單粗暴,充斥無厘頭的搞笑,表現出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傾向。
在思想還未成熟、人格還未定型的青少年面前,這些充滿幻想而又曲折離奇的故事讓他們著迷甚至沉迷。由于青少年沖動、開放、對抗權威的心理特點,他們更易于接受不被傳統文學所接納的新異觀點。他們將自己代入小說里,一方面對比審視自己的人格,一方面又將角色的情感傾向和價值觀趨向投射于自身。由于青少年社會化主要是以預期社會化的形式出現,他們一直在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他們渴望成人世界,但長大還需要等待。網絡文學中的多重歷險則給了他們“預習”未來成人角色的機會,他們在獲得閱讀體驗的歡愉刺激之后,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甚至構造作品中的“情節”,將虛構的人物個性悄悄內化為自我人格并付諸實踐。在或成功或失敗的預演實踐中不斷練習,如果“預演”成功,那么在塑造理想自我和面對現實自我時青少年易于形成認同感;如果失敗了,則會變得焦慮和敏感,引發認同危機。
四、網絡文學的多媒介改編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跨媒介傳播效應
近年來,諸多網絡文學作品,例如《步步驚心》《瑯琊榜》《鬼吹燈》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還有一些被改編為漫畫、廣播劇、網絡手機游戲,大有商業化運作和產業化發展的趨勢,這些都是網絡文學的另一種變形,也讓文字從扁平化的網絡走進了青少年的現實生活,變得更加立體、豐富和鮮活。盡管媒介改變了,但網絡文學作品的精神內核依然通過電影、電視、漫畫和游戲等不斷傳遞和輻射出去,這些傳播介質幾乎涵蓋了大眾傳媒的半壁江山,更是新媒體技術的主要陣地。青少年們也熱衷追隨著喜愛的作品從網絡文學站點轉移到其它媒介里繼續接受跨媒介傳播和一而再再而三的溫習。他們討論的話題可以從人物角色延伸到演員背后的八卦新聞,可以從對白語言擴展到服飾道具,也可以從故事細節變換到闖關秘技,這大大拉長了一部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壽命和消費周期,使其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力不斷加深和持久,而網絡文學商業化運作模式也日益成形,商業資本作為幕后推手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了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去。
網絡文學作品構筑了一個虛擬世界,但又成就了一片精神土壤,滋養著青少年們在這里種下對未來的迷茫和憧憬,開出異想天開的思維之花。盡管其自由散漫、嘩眾取寵、顛覆典范的特點會對學校和家庭這樣傳統的社會化主體權威產生阻力和挑戰,但網絡文學自由、民主、解構權力的“后現代”特征,也為青少年們形成獨立意識和創新思維提供了動力和助力,其中也不乏賦予人文底蘊和時代精神的佳作精品成為教化青少年的一劑良藥。
青少年在成長,網絡文學同樣也在成長,青少年們有褪去青澀長大成人的一天,網絡文學亦如是。但圍繞著網絡文學而形成的青少年亞文化則會是我們在現代化、信息化以及新媒體背景下了解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重要視角。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
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2} 馬季:《規模持續增長 期待原創發力——2012年網絡文學綜述》,《文藝爭鳴》2013年第2期。
{3} 劉亞平:《網絡文學語言的“狂歡化”特色》,《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4} 蔡朝輝:《網絡文學的青年亞文化意義研究》,《求索》2007年第11期。
{5} [美]戴維·博普諾:《社會學(第11版)》,李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