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璐

摘 要:電子時代,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使民族的、古典的、傳統的設計裝幀形式在現代書籍設計中得到應用?在這樣一個議題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和融合這一研究勢在必行。設計師需要在民間文化藝術與現代書籍設計中尋找完美契合點,不能一味追求現代潮流感而放棄我國傳統書籍特征;同樣,也不能一味秉承傳統設計,而與現代書籍設計脫軌,從而無法立足于世界舞臺。本文以《山海經》書籍裝幀設計為例,結合書籍題材,將民間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書籍設計理念相融合,為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創作形式增添一份民族情懷,讓書籍本身更具閱讀品味及收藏價值。本文分析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和價值,繼而探索兩者融合后產生的更具藝術感染力的書籍裝幀形式,并加以總結。
關鍵詞:書籍裝幀 民間藝術 傳統文化 《山海經》 現代書籍設計
中華民族經歷了上千年歷史的洗禮與沉淀,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反映出我國各區域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傳統審美特性。優秀的現代書籍裝幀設計,能夠依托民間傳統文化,提取藝術元素;結合書籍題材,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設計,從而實現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書籍設計的融合,通過有效的設計手法,從形式和內容上提升書籍的藝術美感,為讀者呈現出可以揣摩和回味的藝術佳作。
本文以集地理、方物(礦產、動植物)、民族、民俗、民間神話藝術于一身的中國上古文化百科全書——《山海經》作為案例,研究其書籍設計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的可能性,繼而探索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在現代書籍設計中的應用及表現方法。
一、熟悉民間傳統文化藝術 我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種類極為豐富,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戲曲、繪畫、工藝美術、歌舞、建筑、繪畫、書法、雕塑等。由于各種藝術門類不同,其造型手法及呈現的藝術特征也不相同,設計師只有全面熟悉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才能精準地提煉出符合書籍內容的設計元素。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既是民族心理、文化認同的寫照,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族精神之所屬。我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包含豐富的工藝技巧和智慧結晶,發展出了各種藝術形式,如:刺繡、漆藝、剪紙、皮影、竹藝、戲曲、年畫等等。經研究發現,我國民間傳統藝術追求平面視覺效果,一些藝術形式注重夸張、熱情的造型和色彩,一些藝術形式傳遞溫婉、含蓄的感情,能令欣賞者產生共鳴。不僅如此,我國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也體現在其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幾千年積淀的民族精神的凝練與升華。對設計師而言,學習民間傳統、熟悉民間藝術、感悟民間文化至關重要。設計師應當熟練掌握并運用民間傳統藝術符號、圖形、技藝技法、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典故,將民間傳統藝術語言與現代書籍設計語言相融合,設計出更具特色的書籍。
二、傳承傳統書籍審美取向 書籍是人類文化的傳播者。而書籍藝術則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時代的面貌。
中國書籍設計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制作工藝:從“簡策”到“卷軸裝”、從“經折裝”到“蝴蝶裝”、從“旋風裝”到“包背裝”再到“線裝”,這些豐富多樣的裝幀形式體現了中國歷史的“文化存在”。中國傳統書籍裝幀方式受民間藝術工藝的影響而發展演進。同時,書籍裝幀藝術審美也受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而發展演進。姚靜萍在《傳統書籍藝術對現代書籍裝幀的啟示》中強調:“我國傳統書籍特色是以實用功能為主,其審美有著統一的標準,以雅為上,富于內涵,精致端正,墨香紙潤,版式疏朗,字大悅目,不刻意追求華麗。”
以《山海經》為例,其作為中國先秦古籍,記載了古代民間神話、遠古地理、物產、民間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是先秦民間百科全書,內容豐富、翔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山海經》書籍裝幀設計,其審美上必將體現先秦時期的中國美學特征。設計師將這一特征從先秦時期的民間藝術工藝,如青銅器祭祀圖案、民間服飾顏色(先秦民間服飾以紅、黑、白對比強烈的顏色為主)、民間廟堂壁畫等歸納得出,并結合《山海經》所需要的書籍裝幀藝術語言,準確地表達出這種審美取向,以書籍設計的形式展現出《山海經》的文化內涵。
三、運用現代書籍裝幀概念 “裝幀”這一說法始源于日本,本意是紙張折疊成一幀,再由多幀裝訂,包上書皮,附書簽,以達到保護和裝飾書籍的作用。然而現代書籍并非簡單的書皮表面化妝裝飾,也并不僅限于書皮文字、圖形、色彩三要素的排版設計,現代書籍裝幀設計被稱之為平面設計領域中的“建筑設計”,是一種四維的(3D+時間)、有條理的藝術設計形式。書籍裝幀設計已經從單純地以封面、封底、書脊為設計重點轉變為包含書籍封面、封底、書脊、環襯、扉頁、目錄、序、結構章節安排、章節首頁、插圖頁、內容圖片與文字排版、版式節奏、版式網格設計、材質及紙的選用、印刷工藝、裝訂形式及后期藝術處理等等一系列因素的視覺藝術。相比之下,傳統書籍設計僅僅起到“裝訂成冊,傳播大眾”的作用,而現代書籍設計則是一門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為一體的體驗式設計。優秀的書籍設計從視覺上給人意境美,聽覺上讓人有一種余音繞梁之感,嗅覺上則給人心曠神怡的愉悅,味覺上更如品嘗美食一般,讓讀者有閱讀的沖動。《山海經》古籍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三萬一千字。按照現代書籍裝幀概念,《山海經》書籍內頁排版分為兩大部分,細分為十八卷進行設計。山經細分為五部分,分別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海經分為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三大部分。內頁設計保持先秦民間傳統藝術風格的整體性,內頁插圖統一采用先秦民間圖騰線稿形式,版式采用古典先秦簡策排版方式從右至左豎向排版,部分白話文注釋采用橫排版。(如圖1)
現代書籍設計要求設計師充分考慮書籍內容與其精神的表現,通過層層疊疊的三維立體設計營造出和書籍內容相吻合的一種藝術氛圍,讓讀者通過這樣的氛圍勾勒出作者想要表現的意境以及文化氛圍,從而幫助讀者獲得更加準確的信息和知識,最終品味出書籍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使閱讀本身變成一種藝術審美體驗。
四、融合民間傳統藝術元素 對于設計師而言,所謂“融合”必是“再生”與“再造”的過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書籍設計的融合并不僅局限于找到民間藝術的外在形式然后直接拷貝在現代設計中。真正的融合,是需要從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中提煉出平面設計語言元素,如紋飾、字體、材質、圖樣、色彩、工藝、技法等等,重新構想,在繼承的同時將古老的文化藝術元素重構升華,與現代書籍設計相融合。
著名書籍設計大師呂敬人先生說:“藝術的表現受民族文化審美的制約,處理好藝術與技術、內涵與形式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對立統一才會有精妙設計。”一套書如果能通過它的設計展現出特有民族風貌與文化內涵,從文字到版式,從色彩到圖形運用,每一個局部、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出書籍內容所要呈現給讀者的民族個性與藝術底蘊,那么這樣的書籍設計就達到了“融合”。正如《山海經》,其紙張材質的選以陜北民間傳統手工藝紙——大地紙為材料,顏色接近米黃色,質樸典雅,表面不均的手作肌理感正好與先秦時期民間手工藝的拙樸相呼應;封面主要插圖以民間版刻拓印方式做出肌理,再運用現代設計軟件處理,端莊大氣,古色古香。內頁字體排版多以先秦“簡策”的格式,從右至左豎向排版,插圖以先秦民間圖騰線描風格繪制,粗獷、遒勁,先秦文化之意蘊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圖2)
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蘊含著華夏五千年文明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一次次的傳承與發展中,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獨特審美取向。從遠古部落圖騰符號,到夏商時期的甲骨與青銅器刻文記事;從先秦時期竹簡木牘,到東漢造紙術的發明,書籍設計在每一次沿革與發展中,都傳承了中國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下數字化圖書飛速發展、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風格逐漸國際化的浪潮中,將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與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相融合,才能夠成為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在國際市場中立足的基石。只有忠于傳統文化、傳承民間技藝、再造民間藝術,才能讓書籍散發出濃厚的文化韻味,才能符合“中國的,即世界的”這一樸素的審美標準,才能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山海經》書籍裝幀設計由本文作者及學生張敏共同承擔。
參考文獻:
[1] 鄧中和.書籍裝幀創意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 呂敬人,趙健,王紅衛.在書籍設計時空中暢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3] 袁珂.山海經校注[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4] 羅夢山.山海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5] [英]弗拉斯卡-斯帕達,賈丁.歷史上的書籍與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6] 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7] 呂敬人.翻開中國當代書籍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