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能夠構建起學生由初中向高中過渡的橋梁,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去分析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
【關鍵詞】高中物理;初高中銜接;策略
不少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后,不能適應高中的物理學習內容,一時難以進入學習狀態,造成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磨滅了向科學進軍的睿智,消退了向科學領域探索發現的熱情。為此,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構建起學生由初中向高中過渡的橋梁,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區別,找到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高中教師需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層次,對初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分析,找到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設置合理的教學梯度和問題層次結構,將初中升高中的難度和能力臺階適度降低,保護他們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和熱情。初中物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簡單物理現象,學習較為容易,過程相對簡單,很多都是靜態物理過程的觀察與分析,而高中物理則要對物理的概念深入理解,對物體運動的規律嚴謹地進行表述;同時,從動態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斷運動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需要較強的邏輯性,顯得較為嚴密。
例如,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只需要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樣的判斷就可以了;而高中則要分析力為什么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要分析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時,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又比如,初中時關于路程和速度以及時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對速度的定義則是簡單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而高中物理不僅表述路程與速度的比值,還要強調物體運動的方向。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學選好切入點,實現由初中知識向高中知識的過渡,讓學生既能夠消除陌生感,又能夠理解和應用。
二、有效填補知識空白,學會應用數學工具
現在高中物理教學與高中數學沒有做到合理的交叉與銜接,不少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問題的處理需要運用高中數學的知識,而不少學生所掌握的高中數學知識相對滯后于物理教學內容要求,造成學生學習和應用方面出現的空白,也就影響了他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升。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師一方面與數學老師做好配合,根據物理教學需要,由數學教師適當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增強應用能力。或者物理教師直接向學生補充相關的數學知識,更有針對性,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優化知識和能力結構,讓學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識,提升學習的學習能力。
例如,學習瞬時速度、瞬時加速度以及曲線運動重力做功等相關的內容,數學教師或者物理教師為學生補充“極限”的相關概念和思想,學習“力的合成與分解”教程內容時,及時向學生補充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以及相似三角形的相關知識。
三、注重階梯式教學有效降低學習難度
初中學生學習的物理知識相對簡單而又容易,他們形成的思維習慣和接受能力沒有太大的跳躍性,不少學生不能適應高中物理知識高難度和快節奏。為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需要,讓學生能夠慢慢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節奏。教師教學內容時實施分階段講解,呈現一定的梯度,確保最低層能夠與初中知識相銜接,逐級提高學習難度,分批次傳授給學生,減少容量,降低難度,分散難點,突出重點。
例如,學習“滑動摩擦力”的教學內容時,學習“摩擦力”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先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熟悉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能夠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就可以了,讓學生能夠根據公式來計算摩擦力的大小。由于學生剛剛接觸,教師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水平方向上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就可以。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時,再讓學生深入理解分析斜面上物體所受的摩擦力。這樣的分化和分層式教學能夠降低學生學習的臺階,讓學生能夠實現階梯式上升,既能夠有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由初中基礎和思維向高中過渡,又能夠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習能力。
四、做好方法指導,縮短適應周期
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在內容難度思維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不同。做好初高中的銜接過渡,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縮短學生的適應周期,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學會主動學習。不能再像初中那樣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一切都等著教師的安排,提前預習及時發現學習中的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和互動,提高聽課效率。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講就會積極主動地去跟上教師的節奏,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掌握真正的解決方法。鼓勵學生課后及時分析和總結,每天都要對自己的學習知識進行回顧,每個章節的學習內容都要進行階段性復習總結。做好內容公式解題方法和思路的歸納,做好常規題型和物理模型的復習整理,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能夠由初中過渡到高中,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步。
總之,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非常重要,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基礎能力和學習方法,建立起高中與初中物理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相連接的橋梁,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不斷增強他們學習和探究的熱情,攀登科技發展的高峰,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正德.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淺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1(29)
[2]張桂華.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考試(教研),2011(04)
(注: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初、高中物理教學過渡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研究(編號2014XB
00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