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上好、上活通用技術課程,使學生在動手又動腦的學習氛圍中形成技術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值得我們每一位通用技術教師去實踐、探索和總結。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積累實踐經驗、創設積極教學情境、組建合理學習小組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以期能以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技術的思維方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學情境;合作;生本課堂
在高中課程中,通用技術課程的起步相較其它課程而言,起步較晚,它重視學習與生活間的聯系,立足于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門在全國推廣的新興的課程。因此,如何上好、上活通用技術課程,使學生在動手又動腦的學習氛圍中形成技術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值得我們每一位通用技術教師去實踐、探索和總結。新課程改革的聚焦于人的發展,要求通用技術課程能夠強調學生的自主設計和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始終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和交流,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下面,筆者就如何構建高中通用技術生本課堂略談幾點自己的淺顯認識,不正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積累實踐經驗,掌握技術的思維方法
通用技術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對技術與設計理念、學習和應用。在通用技術課程中,很多實踐來源于生活,運用體驗教學,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可以讓學生作為主體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通過直接體驗獲得經驗,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的技術問題的興趣,掌握技術的思維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實踐體驗式教學策略,激起學生參與和研究和愿望,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中“人機關系”這章節的內容,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人機關系已經不再是個陌生的名詞,缺乏的只是一定高度的理論指導。本節的知識點對高中學生來說并不難,關鍵是要能夠激發學生對技術與設計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素養。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例,力求能將這章節的內容講解做到深入淺出。考慮到“人機關系”這樣的專業理論知識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卻很少有人會去深入體驗思考,再加上學生的設計實踐需要用到畫圖等專業技能,為此,筆者在新課的教學中增加了一個小實踐:削鉛筆。通常在削鉛筆時學生都會用卷筆刀,很少會用刀直接削,這樣的小實踐可以讓學生去體驗使用不同刀具的感受,感受不同刀具設計所體現出來的人機關系的區別,由此可以進一步總結人機關系所要實現的目標。
在上述過程中,通過列舉學生感興趣又熟悉的具體實例,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操作,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從人機關系的角度對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思考和剖析,幫助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而且能讓學生受到技術思想和文化的熏陶,真正在課堂中有所收獲。
二、創設積極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高中通用技術兼具著實踐性、科學性與時代性的特點,與時俱進的情境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與興趣,營造出更好的教學氛圍,避免刻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下的照本宣科。為此在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思維、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融入課堂,促進師生間的良好交流。這樣的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書本知識的傳播,更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實踐能力的綜合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高中《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的第一節的教學中,課本上對都江堰水利博物館的介紹僅有200多字,意在使學生感受到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技術的偉大。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面對這些真實的資料時卻很難形成心理上的共鳴。為此在教學中,筆者進行如下教學設計:從李冰父子所處的朝代、都江堰所處的理理位置、為什么要修都江堰、都江堰的設計思想等進行層層分析,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都江堰的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使學生能夠從這些詳實的資料里了解都江堰的特點,知道技術產生的來龍去脈,從而理解自然是可以被人類改造和利用的,從內心產生自覺保護自然的意識。
再比如在《技術與設計》1的第三章的教學中,課本上的內容提出了設計小凳,顯然是從學生生活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戶外活動的需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小凳的設計并沒有太高的熱情,甚至有學生認為在戶外活動中小凳的必要性不大。為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上搜集了各種小凳的造型圖片,并為學生一 一呈現,在一張張奇異的造型圖片中學生逐漸開始感悟到:設計會因為人們生活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這些圖片不僅讓學生感嘆到驚、奇、喜,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頭腦中產生想要設計出一個更新、更奇、更多用的功能小凳的躍躍欲試的心理。可以說,這樣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設計學習自然也能順利完成。
在高中通用技術中,情境教學的運用極其靈活,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恰當的創設教學情境,在聯系實際、動手實踐、交流互動等情境氛圍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更樂于、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三、組建合理學習小組,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味強調了知識的移植和灌輸,剝奪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成功和快樂,客觀上造成了壓抑、沉悶的教學環境。在新課標的精神下,教師應重視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態度,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潛能,樹立起學生是班級一分子、學習小組一分子的意識,以“多樣性”、“互動性”構建通用技術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自主搭建起知識框架結構。
以《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與方式》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講到控制系統的分類時,筆者以紅外線自動門為案例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探討該系統是屬于閉環還是開環控制系統?為什么?在小組合作中,同學們畫出控制系統的方框圖,根據自己走過的賓館自動門的情形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資料整理,查閱紅外線自動門資料等,不僅圓滿解決了合作任務,也讓學生歸納出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二種系統的本質區別。
再比如在教學《技術試驗及其方法》時,我們安排了“紙張的結構造型與強度關系的試驗”,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動手探究紙張的結構造型與強度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對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及多邊形等多種造型的紙張進行重復試驗,很顯然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課堂時間內是很難去實現和完成的,為此,筆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一齊動手,從而能夠順利完成試驗目的,完成相關技術試驗報告。
小組合作教學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能給學生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分組分層有快有慢的教學節奏中促進學生在動中學、學中做,在實踐中掌握重難點,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放眼現代課堂,雖然課堂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每一種方式和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和作用的,教師應注意其相互結合和相互影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以設計與應用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林奇峰.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3):97
[2]韋龍.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科學,2016.6:12
[3]刁錚人,葛秀瑋.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設計[J].科學大眾,2015.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