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5年GDP增長6.9%,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6.4%,2015年,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
其中,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
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的大趨勢之下,制造業增長放緩,服務業增速加快,這種“背離”的現象被稱之為“雙速經濟”。
“雙速經濟”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經濟要在“新經濟”和服務業方面布局。另一方面,制造業杠桿率不斷升高、利潤率不斷下降,也讓政府不得不作出選擇。
一些制造業重型企業裁員的消息也在這一階段傳出,特別是鋼鐵和煤炭這兩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近期表示,煤炭系統大約裁員130萬人,鋼鐵系統是50萬人,大約共涉及到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
按以往的輿論慣例,國企裁員這樣的話題往往比較敏感,這些話題的提出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政府的一種政策傾向。
從宏觀角度來看,今年整體的改革主題是“供給側改革”,在供給端進行的這次改革,指的是“一升一降”,即產業要升級,但要降低過剩產能。事實上,這樣的改革早就應該進行,但在“保增長”的語境下,卻被一再推遲。
如今,整體經濟杠桿率和債務率不斷提升,其核心問題就在于傳統行業去杠桿的“虛與委蛇”,而這樣的狀況也造成了經濟整體面臨的下行壓力變大,外部觀察者們也因為政策導向的混亂而加深了對中國經濟的擔憂。
一旦去產能快速推進,大量人員下崗是目前最大的擔憂,而經歷過90年代末下崗潮的中國人對于“下崗”的記憶,也讓目前的去產能面臨一些來自民間的壓力。
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也在試圖緩解外界的憂慮,他表示,“我們也看到,的確產生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過剩產能,主要是在重化工領域,現在我們已經選擇了鋼鐵、煤炭這兩個領域在去產能上先行突破,與此同時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下崗潮。”

同時,李克強總理也談及了政策的平衡:“我們需要做到的是雙贏,在去產能、促發展、穩就業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多年的需求端刺激后,很多經濟領域的運行效率已經明顯降低,這是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注解。而服務行業對于就業的吸納能力,也有助于降低外界對于中國未來可能出現大規模下崗潮的擔憂。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刮骨療傷肯定是痛苦的。未來一段時間,我們也可能會聽到更多的“壞消息”,商業銀行的壞賬率也將會不可避免地提高。但正如李克強總理面對去產能問題時“讓我略有沉重”的表態,不斷將問題滯后,中國經濟的腳步只會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