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喲嗬嗬嘿!打起喲嗬嘍起風,細妹生來愛唱歌,唱歌就唱采茶歌,歌聲飄進牛角垅……”2016年3月27日,在江西“虔心小鎮”生態農業萬畝有機茶園里,一場還原宋代傳統的祭茶儀式和熱鬧的客家山歌會拉開了新茶開采的帷幕,幾百名身著客家服飾的采茶女唱著古老的客家采茶山歌走入茶園,采擷下今年的首片茶葉。
如遇細雨之時,這里云霧繚繞、宛若人間仙境。地處“客家搖籃”江西省贛州龍南縣臨塘鄉的虔心小鎮今年茶園里的春茶長勢喜人,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虔心小鎮里,有機茶園、制茶車間、虔茶文化館、虔工坊、觀光臺、茶園拾蛋、竹林艷遇、四閑山房、竹隱山居休閑區等等,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文化娛樂、體驗互動、休閑旅游等一應俱全。
文化先行深度挖掘傳統價值
在虔心小鎮的虔茶有機茶種植園看到,漫山種植的一壟壟茶樹蔥郁茂盛,竹林連接成片,滿山盡是翠綠。走進茶園,不少當地村民穿行在茶林中,他們提著統一的茶竹簍,唱著客家采茶山歌,手指上下翻飛忙著采新茶。在一條200米的觀光棧道上,參觀的人們被帶回到了古代:古典雅凈的茶席順著木棧道一字排開,穿著漢服的茶藝師從容地為賓客泡茶、奉茶,其中宋代點茶和傳統手工炒茶表演,古意盎然,傳承、詮釋了贛州的文化內涵。
虔心小鎮虔茶基地負責人廖承龍說,這是虔心小鎮有機茶品牌——“虔茶”的文化展示現場。據他介紹,“虔”是古贛州的稱謂,具有千年文明。在宋朝,虔州居全國十三大茶產區之首,其中“泥片”為貢茶,“芥香”曾被譽為全國第一香。如今,虔心小鎮在每年的虔茶開園這天都會舉辦一次復古的祭茶儀式,通過還原宋代茶禮展現中國茶文化的豐富文化內涵。而今年的開園在繼承以往傳統禮儀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客家人獨具特色的山歌對唱。
據當地民俗專家廖小鳳介紹,贛南是客家的搖籃。客家山歌是客家山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時,自動自發用當地方言吟唱的歌曲形式。它是中原移民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已成為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客家山歌上承《詩經》的傳統風格,繼受唐詩律絕及后世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廖小鳳說:“把原生態的客家山歌在廣寬茶園里演繹,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實現贛州古代茶文化的發掘與整理,讓它為現代產業增添文化價值。”
科技創新茶樹套種模式顯奇效
虔心小鎮地屬國家自然保護區九連山余脈,周圍幾十萬畝原生態森林環繞。基于其獨特的土壤、水源、氣候等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2016年2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虔心小鎮設立了研究示范基地,基地將主要研究亞熱帶生態農業資源植物篩選及試驗,為虔心小鎮的建設以及我國亞熱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和研發支撐。對此,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一位教授介紹說,虔心小鎮平均海拔600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云霧繚繞且土壤富含茶葉生長需要的有機質,這些自然條件與優質茶的種植條件非常吻合,目前整個茶園都采用了有機模式進行管理,這項為期3年的研究一定會取得突破性成果。
“其實,虔心小鎮的種植研發工作一開始就在進行。過去幾年的實踐及數據顯示,虔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綠茶的2至3倍,最高可達10%。”廖承龍稱。據了解,“伴紅豆杉而生”是虔心小鎮茶園的首創。在茶園里,記者發現茶樹中套種著大量紅豆杉。紅豆杉被稱為“天然造氧機”,具有極強的通透性,含有珍稀抗癌物質“紫杉醇”。植物研究業內人士認為,茶樹與紅豆杉套種,通過土壤接觸與空氣的流通,同生同息,就可能使茶葉含有獨特的保健功能。
“你聞一聞,是不是有股濃烈的姜香味。”廖承龍說,這是茶園植物驅蟲的秘密武器——山蒼籽,整個茶園有幾十萬株。它的神奇驅蟲功效來自農藝師的偶然發現。這種植物原本成片地長在兩片山包上,在茶園建設之初,為了保持茶苗喜陰的環境,它們被偶然保留下來。后來被農藝師發現,這種植物所在的片區茶苗蟲害非常少,2年樹齡的茶樹長勢與4年相當。山蒼籽是客家先民很早以前,用來驅蟲的一種神物,其果實熬的油亦具有很好的驅蚊效果,而樹枝、樹葉本身又是很好的綠肥。經過不斷研究實驗,農藝師如獲至寶,在茶園全面進行了推廣套種。如今,虔茶有機茶園的大部分驅蟲工作都由這種植物擔當,發明了植物“相生相克”防治模式,實現了有機驅蟲的良好效果。
茶園周圍間隔生長著幾萬畝郁郁蔥蔥毛竹林,“它們是虔茶生態環境的‘護衛者’。竹林對于維持茶葉生長小氣候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茶樹蟲害的隔離帶,而且毛竹本身具有很強的蓄水功能,這里的茶樹都是喝毛竹釋放出的竹根水長大的。《本草綱目》記載,竹根水具有清熱解毒,過濾毒素之能,被稱為神水。其水質柔軟甘甜,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被竹根水滋潤的茶樹,所產茶葉香氣高遠、口感甘甜。”廖承龍說。
致富百姓 “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在虔心小鎮,活蹦亂跳形似山中野雞的雞群也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這些雞個頭小,細腳趾,或三兩搏斗、或飛棲樹枝。據介紹,家禽養殖是虔心小鎮生態農業立體開發的一個項目。“我們農場自有10萬畝林地為土雞散養基地。基地為雞群提供廣闊的奔跑空間,純凈的空氣和水源,雞野外覓食性能強,主食山林間昆蟲及草籽、少量五谷雜糧補喂,渴飲竹根山泉、困棲樹枝。雞群報以肥沃的雞糞還給竹林,實現生物鏈的有機循環。同時在茶園休整期低密度地散養土雞,雞群覓食昆蟲、嫩草,給茶園松土,成為茶園天然‘義工’,雞糞還園,為茶樹提供優質的有機肥,實現了‘茶—雞’有機循環。”虔心小鎮農場場長王顯煥稱。
據了解,在7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經過幾年的開拓經營,才有了現在的萬畝茶園。如今,茶場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由企業提供茶苗、技術,對茶園進行統一管理,并與農戶簽訂鮮葉收購合同,統一加工銷售,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企業產業化發展,并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據廖承龍介紹,目前有700多人專職在虔心小鎮工作,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在采茶季節,茶場還要聘請2000多名臨時采茶工人。
近年來,虔心小鎮又規劃了萬畝油茶基地和萬畝臍橙基地,開發“贛南茶油”和“贛南臍橙”兩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虔心小鎮的油茶和臍橙基地也將采用有機管理模式并沿用虔茶“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當地農民增產致富。
轉型升級 打通休閑農業“最后一公里”
穿過一條幾百米長的花間道,是古色古香的虔工坊,古老的客家打茶油吸引了眾多游客的注意。走進油坊,濃濃的山茶油香氣撲面而來。一架水車、一個碾槽、一座灶臺、一段挖空的巨大木槽、一個懸空的石錘,幾個簡單的物件,串聯起了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法榨油印記。“我小時候是在油坊邊耍大的,幾十年沒看見這工藝了,今天在這里見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游客郭先生一邊忙著拍照一邊和孩子講解手工榨油的工序。而在不遠處的腐竹作坊里,不少游客在熱氣騰騰的土灶臺上,小心翼翼地揭著豆漿皮,體驗手工腐竹的生產全過程。
“虔工坊是休閑體驗農業的項目之一,我們正在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對虔心小鎮10萬畝的自有林地進行了總體規劃,以特有的茶、雞、油茶、臍橙等生態農業產業為基礎,以‘虔’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題,打造集自然風景、田園風光、客家民俗、虔茶文化為一體的家庭休閑度假體驗式基地。近兩年連續舉辦了免費的帳篷節、采茶體驗開放日、茶園拾蛋等活動,為市民提供了釋放身心、親近自然的好去處。”虔心小鎮休閑度假項目建設負責人胡蔚表示。
據了解,虔心小鎮用互聯網思維,采用“虔心小鎮+”的業態模式,即生態農業生產、體驗基地+家庭餐桌終端服務。基地建設方面,已完成“櫻花谷”、“鏡心湖”、“虔山寺”、“沐心谷”四大景區的總體規劃。目前已建成集茶葉采摘、觀光為一體的萬畝生態有機茶園,容量超百萬的土雞散養基地,一座傳統手工油坊、腐竹坊和竹文化主題餐廳,已建成“四閑山房”木結構村落、“竹隱山居”竹結構村落,可同時容納幾十戶“村民”(相當于會員)入住;終端服務方面,推行“村民制”,以虔心小鎮線上商城為中心,為“村民”提供多樣性的全生態農產品。“目前茶、雞、蛋、茶油、臍橙、筍、蜂蜜、土姜已實現自產。
“此外,我們也正在整合本地其它的特色生態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去中間環節方式,提供到村民的家庭餐桌,虔心呵護大家的健康。”虔心小鎮營銷總經理劉哲環說。
胡蔚說,“未來,虔心小鎮將深化運用互聯網思維,加速整合各方資源,與戰略伙伴建立生態農業產業聯盟,實踐現代生態農業3.0版發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