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畫和筆墨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筆墨作為我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元素,是我國書畫藝術中最為主要的文化元素,是國畫創作者十分注重的內容,通常被廣泛應用于國畫的創作中。筆墨塑造了我國國畫的氣韻和靈魂,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關鍵詞:筆墨文化;國畫創新;中國畫;傳承與發展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以鮮明的民族特征在世界藝術文化中標新立異。中國畫與西方畫具有一定的區別,中國畫講究畫面意境、筆墨以及神韻等,注重的是古詩與書畫的完美融合,強調的是中華文化的內斂氣息。創作者的自身修養,具體包括作者的品德以及文學素養等各個方面也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水準,這才在我國美術界出現了“詩書畫”三者結合的著名畫家。作為一名中國畫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繼續傳承和發展中國畫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本文對我國傳統的國畫筆墨、氣韻的發掘和創新進行深入的探究。
一、中國筆墨文化的優良傳統
中國畫之所以能夠長久地流傳下來,是由于其具備自身的獨特優勢,這些優勢具體包括很多,筆墨文化就是其中的精髓之一。筆墨文化是我國中國畫的藝術瑰寶和靈魂,我國清代著名某畫家曾經說過“有筆有墨才叫畫”。正如歷代畫論也對筆墨文化做出過一系列的闡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筆墨是中國畫的支撐媒介,是畫家表達自身內心思想的一種有效手段,是畫家的感情和語言的表達形式。與此同時,畫中意境以及氣韻也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因素,但是從另一方面客觀地對中國畫進行重新審視,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藝術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經過積淀下來的精髓,在一些作品中,其所表達出的技巧以及表現形式等其他方面并不適合當今的時代發展潮流。因此,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其對意境以及神韻的營造方式,在其國畫筆墨、神韻等方面發掘其本質的魅力。
筆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國書法和中國畫的主要表達形式,是國畫和書法的精神靈魂。筆墨文化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指筆和墨兩種書畫材料,更是指我國傳統藝術的一種文化積淀,一種文化思想的傳承。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藝術文化少之又少,只有筆墨在經過長久的流傳中得以不斷發展和創新,將其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完整地留給了后代子孫。
二、對中國畫進行不斷創新
近幾年來,由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這不僅表現在國家貿易的往來中,更多的是文化藝術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我國先后在俄羅斯和法國等國舉辦了“中國年”的活動,向一些國外地區展現我國的文化藝術。而俄羅斯和法國也在我國舉辦了同樣性質的文化活動。實際上,我國對外來文化是非常包容和接受的,這種引進外國文化在我國較為古老的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例如,在清朝時期的“嶺南畫派”,其在繼承傳統技術的文化形式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西洋水彩畫的畫法,使得其作品能夠變得更加豐富;還有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其在為20世紀中國畫的重大改造中做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在其作品《中國畫改良》中明確提出,西方的繪畫技巧可以融入到我國畫家的自身創作中,隨后他還提出了繪畫的七種新方法:位置適中、比例明確、動作自然、輕重適當、展現性格、專注傳神以及黑白分明。徐悲鴻是以畫馬而聞名的,在其畢生作品中,采取強而有勁的線條清晰地勾勒出馬的外形以及結構,在局部的畫面處理中,他吸取了西方明暗結合的繪畫技巧,中西結合的創作畫法,使得徐悲鴻筆下的馬更加真實化以及形象化,這就是一種通過對國外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過程,又是一種全新的創作形式。當代畫家中不缺少這樣的代表人物,例如筆者自身在創作過程中,主要的創作風格是對人物的寫實,而其中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山水畫不同,是對社會和人物自身的一種表達方式,其繪畫核心是堅持以傳統的審美觀念為主,并以筆墨為底線進行一種研究的創作,在對筆墨框架的大形勢下進一步作出研究和創新,畫風端莊而不失個性,在畫面意境上避免了社會中的負面情緒,注重生活中純真的東西,積極發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與此同時,還通過廣泛接觸和交流國外的不同現代藝術,并在自身的藝術創作中進行不斷地吸取和改進。然而,在現代發展趨勢下的國畫界,對于中西方相互融合的文化方式并不能積極地運用。一些作者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過于片面,只是一味地追捧和引進,這種盲目的追捧不能與徐悲鴻等著名畫家的觀點相吻合。中國畫目前處于急需突破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可以采取對國外文化的借鑒;另一方面,可以在我們自身的文化中尋求突破。這是一個長期而又繁雜的過程,是一個發掘原有文化內涵以及創新文化的過程,需要對其存在的弊端加以改進和創新,切實把握筆者自身的傳承方向。
三、追求內在本質,注重理性分析
中國畫最重要的是對意境以及神韻的勾勒,并將詩境與畫境進行完美結合。中國畫應該是我國“詩境”以及“意境”的結合體,其寫實畫面應該是意境合一、心手相應,想要表達出的情感應該是由作者內心出發,而不摻雜一絲俗氣,要具備一定的內在美。這就要求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內在美和理性思維的融合是延續我國筆墨文化神韻的重要條件。筆者自身在創作過程中,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作品為例,充分地描繪了年輕女子的嫵媚動人,從中體現出其內心的性情感情。正如魯迅老先生所言,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兩面人物,既是鐵骨錚錚的真漢子,同時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性情中人。在現代發展趨勢下,需要注重畫家自身繪畫技巧的同時,還需要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培養,需要將德與行相融合。由于內在的好壞均會在作者的創作作品中充分體現出來,這正像文學界所說的“文如其人”,因此,繪畫也具有同樣的特點,一幅作品同樣可以充分展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為。這其中具體包括對文化作品的涉獵,對古今中外歷史的了解,對音樂以及樂曲的傳唱,以及對當時局勢的認知等,可以清楚地看出內在修養是涉及各個方面的,其是一種生活以及學習經驗的積累和沉淀,個人的內在修養能夠提升和豐富我們的畫面。使其變得更加充實、富有內涵。經過研究和調查表明,我國歷代的著名畫家都是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甚至是飽讀詩書之人。一幅作品是畫家從理性到感性的內化和升華,因此,著名畫家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積累和知識沉淀的過程。我傳統的中國畫是注重內在表達的一種書畫形式,因此,需要現代畫家切實延續國畫筆墨、神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繼承這些傳統的內在美,把握好自身在創作中的方向和思路,在具體創作時,多一些理性思維,多一些內涵形式。
四、 追求自然生活,培養意境、神韻
后唐著名畫家張璪提出畫家在具體創作中,應該以自然環境為師,再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由此產生的作品才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主體對象,充分抒發出自己的主觀感情。在我國古代,畫家都非常注重觀察事物的具體細節,因此才會出現大量的以馬為師、以蝦為師的著名畫家,其經常出入深山中,對各類事物進行細致和長期的觀察,以達到在具體創作中事物形象的惟妙惟肖。筆者在創作《賽馬會上》作品的過程中,以藏族人民傳統賽馬節日為繪畫主題,但是并沒有通過傳統的描繪出藏族人民矯健的身姿以及飛奔的駿馬,而是將畫面的重點聚集在比賽觀眾席中的普通觀眾,整體畫面效果立刻呈現出別樣風格。通過整體而又細致的線條勾勒出正在喝彩的觀眾,以此將整體氛圍推向高潮。在這幅作品的創作中,筆者通過自身強大的寫實功力,重點強調在筆墨中積累的文化修養以及繪畫技巧,如筆線的蒼勁有力。色彩的濃淡變化以及實虛結合的處理,巧妙地將二者有機結合,塑造出生動的生活畫面和人物形象。再以當代著名畫家為例,其研究山水畫以及中國畫理論已經數十年,并制定十五年計劃,選定太行山為創作基地,曾經三十多次深入其中對生活和自然體驗,其繪畫方式逐漸形成幽靜神秘的山水畫風格。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和追求是值得我們當代藝術家學習的。作為當代中國畫的傳承者,需要靠我們自身的雙手和雙腳去實踐,而不是將一些圖片進行機械的拼接,或是將自己關在舒適的環境中“空想”,這些表面形式下的創作方式是不能夠創作出具有意境和神韻的作品的。在中國畫傳承和發展的今天,除了需要我們當代畫家在意境和神韻中進行傳承之外,還需要從前人的作品中學習和繼承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執著和追求,對自己抱有認真負責的積極態度,以及對自然生活的體驗和感悟。
五、結語
由此看來,處在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全新發展形勢下,需要認真對我國的文化遺產進行整理,特別是中國畫的豐厚價值的傳承,仍然是當今藝術工作者應當重視的任務。中國畫是我國文化的藝術瑰寶,不應該使其失去應有的光芒,與此同時,作為中華文化的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將中國畫繼續傳承下去,并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揚。
參考文獻:
[1]孫文忠.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及其當代傳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
[2]谷中魁,曹竑楠.青山綠水怡人情——淺析國畫的美感與欣賞[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8).
[3]楊浩峰.用國畫山水寫生實踐教學分析的方法開發學生筆墨創新潛能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1(03).
[4]郭勇健.讓書法的歸書法,繪畫的歸繪畫——論中國畫筆墨的終結[J].藝苑,2014(05).
[5]席景霞,汪秀霞.繪畫觀念的恰當存在及表達——也談繪畫中的觀念和技法[J].大眾文藝,2013(10).
[6]劉紅.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劉代明中國畫解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
[7]曾筱晶.從倡導“新中國畫”到“新國畫運動”——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畫筆墨特征簡論[J].新西部(理論版),2012(09).
[8]路露.文以載道畫以承道——新國畫藝術的筆墨意象之途[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作者單位:
海南省瓊臺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