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其詳盡地詮釋了中國畫所特有的透視方法并從繪畫實踐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繪畫透視特點的不同為起點,延伸至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三遠”透視,簡要介紹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對其的拓展與延伸。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透視;三遠法;意境
在中國畫的發展長河中產生了諸多與西方繪畫不同的繪畫特點,其中透視方法的不同是諸多差異中最為突出的部分之一。中國傳統繪畫在透視方法上應用的是有別于西方“焦點透視”的“散點透視”。這種透視方法的形成與出現與傳統中國畫獨有的多種繪畫形式不無關系。舉例來說,中國傳統繪畫形式中多見立軸與長卷,這兩類特殊表達方式的出現正是充分發揮了“散點透視”的所長。在立軸與長卷的創作形式上繪畫者將觀者融入畫面之中,仿佛觀眾走動于繪畫者所創造的場景布置之中,實現隨著所處畫面位置的不同所觀察的景物及視覺中心點亦有所變化。轉用當代人的認識與理解可以把這種創作中國畫與欣賞中國畫的方式理解成電影鏡頭的移動,如膠卷般將諸多畫面結合拼接呈現于紙上,從而使描繪的對象不再受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限制,大大地增強了傳統繪畫的敘事性,表達出更豐富的繪畫內容。
傳統中國畫共有三大類分科,即山水、花鳥、人物。但在這三類分科中,由以山水畫所見“散點透視”最為明顯。在山水畫當中,古往今來有諸多美術理論家將“散點透視”這一理論具體細化。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對“三遠法”的闡述,他在文中將“散點透視”分解為山水畫繪畫應用的“三遠”透視法,詳解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從文中可以看出,郭熙將“散點透視”概括為三種在自然狀態下觀者觀察事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平視、俯視。
舉例來說,“高遠”即仰視,由山腳望向山巔,山的形象由此而高大,視覺自然產生距離感,由此得出越高則越遠。在這一點上《萬壑松風圖》(李唐,南宋)就進行了很好的詮釋,畫面中山勢宏偉壯麗,瀑布飛流直下卻因山石對比僅成溪水狀。觀者如處其中,不禁產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由此完美地呈現了“高遠”所表達的視覺特點。“深遠”所指的是由山前望向山后,將畫面描繪出前后的縱深。在這處理方法上是將觀者模擬游于畫中,產生如蘇州園林般“移步換景”的視覺效果,從而打破空間的限制。在中國山水畫《青卞隱居圖》中,茂密樹蔭穿于山間,山坳處偶見數間茅屋,畫面中筆墨線條與著重表現的墨點組成山岡林木,山石植被前后堆疊互為襯托但氣脈貫通,充分表現“深遠”透視方法的特點。“平遠”表現的則為由近處望向遠處,山勢向左右分開,如《富春山居圖》中可見圖軸盡頭沙灘溪水交相輝映,遠處山巒起伏重重疊疊,給觀者山水無盡、海天一色的感受,這種表現手法就是郭熙所提及的“平遠”。
時至宋代,有善畫山水窠石者韓拙著《山水純全集》。韓拙在文中從郭熙“高遠、平遠、深遠”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展出了“闊遠、迷遠、幽遠”。韓拙在文中闡述:“有近岸廣水曠闊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暝漠,野水融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茫縹緲者,謂之幽遠”。其中韓拙所提出的“闊遠”理論概括來講是創作者與所觀察物象之間的廣闊空間,這個空間包括但不局限于諸如水域、草原、緩坡等,以此給予觀者廣闊的視覺感受。“幽遠”可以理解為當畫面所表達物象依次遠去直至看不清楚,這種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效果多被形容為“幽遠”。在對于中國山水畫的欣賞中可以發現韓拙提出的“幽遠”與郭熙所提出的“深遠”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有許多理論家也將其理解為是對于“深遠”的一種補充。“迷遠”所描述的景象可理解為是一種畫面感覺,在畫面“迷遠”的處理上,所表達的客觀景物多處于次要位置,例如米芾父子所管用的“米氏云山”就將這一處理方法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面多以虛化處理為主,意境深邃耐人尋味。
通過郭熙和韓拙對于不同“三遠”的描述與詮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指的“遠”包括但不局限于人視覺距離上的遠近。他們共同的指導意義在于,指導畫家觀察自然,在進一步描繪自然的同時通過主觀的畫面設置,將觀者引入畫面中,達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畫意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山水畫這一特殊的透視與欣賞方式與傳統中國畫一直強調的中國傳統文人思想與審美情趣不無關系。中國歷代山水畫名家以現實客觀的名山大川為表現對象,力求總結自然界中物象生長與構成的基本規律,在這基礎之上使自己成為“發現美的眼睛”,并有部分傳統中國畫家追求“物我兩忘”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這種思想環境以及山水畫創作技法的延伸影響下,山水畫創作者逐漸加強了意境在畫面表現中的重要性。在山水畫創作的虛實結合中,山水畫家力爭將客觀景物表現充分的同時也將對于景物的主觀感受完整地表達出來,使欣賞者同時受到感染,產生出“意在筆外”的中國傳統山水畫欣賞感受。在這些中國傳統山水畫意境論的前提下,中國傳統山水畫家們便有了“造境”與“寫境”的創作理念。這兩種創作思路固然有其不同,但其相同點都在于力求營造符合中國傳統山水畫透視特點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使觀者融入其中的中國傳統山水畫。
綜上所述,由古代的“三遠法”到近現代歸納總結的“散點透視”所呈現的透視特點多為中國山水畫的文人思想所服務,其所強調的是“人在畫中”與“移步換景”的文人畫內涵。也正是由于這種獨特透視方法的存在,才使中國畫長卷與立軸這種繪畫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在此基礎上輔以現今更加多種多樣的繪畫表達語言,中國山水畫創作必能在時代的藝術舞臺上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533-583.
[2]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100.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98
[4]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34-136.
[5]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03-308、313-448.
[6]宗白華.意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100.
作者簡介:
李英峰,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