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假若可以用人來比喻繪畫整體,那么構圖就是其中最關鍵的組成成分,它相當于一個人體骨架串接著各個機體部位,將其構架成為一個具有結構性的整體。構圖是造型藝術的形式結構。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其中包含著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作要點,通過將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整合而成為一個整體。而在這一過程中,構架也對整個創(chuàng)作作品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構圖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創(chuàng)作人的價值取向和藝術思想,將這些精神層面的思想轉化為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內容,從而創(chuàng)作出極具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因此,構圖過程為古今中外的繪畫大師所重視,但由于存在地域性差異,也使得西方畫家在構圖上與東方畫家有所不同。
關鍵詞:東西方繪畫;創(chuàng)作;差異;構圖;藝術
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其中蘊含著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作要點,通過將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元素進行整合而成為一個繪畫整體。而在這一過程中,構架也對整個創(chuàng)作作品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構圖在一定程度上傳達出創(chuàng)作人的價值取向和藝術思想,將這些精神層面的思想轉化為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內容,從而創(chuàng)作出極具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因此,構圖過程為古今中外的繪畫大師所重視。長久以來,無論是身處哪個時代的畫家都在積極探索著如何更好地構圖,去使畫面更具有藝術美感。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構圖能夠將畫面中的質理、色彩、形狀等基本元素進行良好的嫁接,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來形成與眾不同的構圖風格和布局,以此來達到不同的創(chuàng)作目的。所以說,繪畫構圖并不是雜亂無章、信手拈來的,而是有章可循的內化表現手法,其蘊含著無窮的奧妙。
假若可以用人來比喻繪畫整體,那么構圖就是其中最關鍵的組成成分,它相當于一個人體骨架串接著各個機體部位,將其構架成為一個具有結構性的整體。同時,它也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形式結構。創(chuàng)作者需要通過在限定的范圍之內,來將畫作所需的各種表達元素進行排列與組合,亦或是對這些元素進行拆分,放置到適宜的空間里。通常情況下,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構圖,第二個階段是設計造型,第三個階段就是上色。而在第一個階段中需要明確邊框、骨架、位置的設計,只有將這三個方面做到合理統(tǒng)一,才能夠形成一定的視覺空間去傳達藝術思想。而第二個階段的關鍵點就是對畫面造型的構思,需要對整個畫面具有一定的把控手段來進行適當的調配。再來基于這些已成形的構圖要素來進行用色,通過個人的色彩搭配能力來決定整個畫面的調性,借助用色過程來表達藝術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或者是揭示某種真理。所以說,無論是哪個過程都需要依附于構圖,只有確定好基本的框架結構,才能夠井然有序地開展下一步創(chuàng)作過程,從而提升畫作整體的協(xié)調性,不失格調。
上述內容都是對構圖這一內容作出的基本概述與總結。就實際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言,由于東西方地域文化的差異,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構圖上存在著較多的差異。
就構圖差異來說,東西方繪畫藝術在畫幅形式上就存在不同之處。東方繪畫藝術中大多數都是異形構圖,譬如說在畫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屏風形、圓形、扇形、不規(guī)則多邊形,一般運用這些形狀能夠體現出雅致的感覺。久而久之,這些構圖形式內化而逐漸成為了具有標識性的東方畫幅形式。我國畫家十分擅長于散點透視,充分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來改變焦點透視范圍去獵取事物,通過有效的透視方法來對事物進行空間表現。而在西方藝術繪畫領域中,其畫幅形式與東方有著顯著差異,西方大多數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按照黃金比例來設計構圖。最著名的《蒙娜·麗莎》就是充分運用了黃金分割原理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在這幅畫中,繪畫大家達·芬奇通過黃金比確定了畫幅中人物各個身體部位所在的空間位置,正是這一恰到好處的比例才使得畫中的人物展現出神秘的笑容。相比較而言,西方的繪畫創(chuàng)作在構圖把握上更加科學細致,而東方的繪畫創(chuàng)作在構圖把握上則更加注重“意”的表達。
除了畫幅形式外,東西方在構圖上的差異還主要表現在對畫面的虛實處理上。我國的畫家十分注重對“意”的表達,往往會在畫面中進行多處留白處理,甚至有些作品的留白空間遠遠大于畫面的主體,或是畫面九成空間都是留白部分。這種構圖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對畫面進行的虛實處理,所謂的虛實處理就是將畫面中的部分空間進行略化、虛化,通過留白部分來將欣賞者帶入到某種意境之中去感受作品的意義和內涵。所以說,虛化處理的留白部分并不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往往還會成為創(chuàng)作思想傳達的關鍵部分,讓欣賞者感受到更深層次的藝術思想。所謂的“白”也就是“無”,在無端中產生令人遐想的空間,往往還能夠得到無法預料的收效,讓畫幅達到“無中生有”的境界。而在西方藝術繪畫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留白這一說法,而是講究對圖和底的處理。就國畫的角度來看西方的圖和底的關系很容易混淆,實際上西方繪畫中的“圖”并不單單指的是畫面主體,也可能是主體的陪襯物。西方繪畫的“白”也并不是留白的意思,而是指的高光色彩,“虛”則是指畫面中與主體物象相呼應的內容。
綜上所述,東西方的構圖原則迥異,也使得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東方的繪畫藝術比較隨性,講求對“意”的傳達,而不會過于追求形式。相反西方的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比較注重技巧的表現,通過技巧的運用來達到科學構圖水平,保持畫面的穩(wěn)定協(xié)調。盡管存在差異,但兩者都能夠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藝術表現。
東西方繪畫構圖存在較大差異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地域文化差異而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盛行各種夫子之道,這些思想無疑對繪畫思想產生較大影響,而使得大多數創(chuàng)作者更加注重“意”的表達,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對技巧的表現。而相對來說,西方一直以來盛行各種科學精神觀念,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西方人,而使得西方畫家比較理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畫面的把握更加細致嚴謹、刻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東西方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繪畫出現了許多新的構圖方法,傳統(tǒng)的中國畫也學習了西方繪畫許多科學的構圖方法,分界正在漸漸被打破。新時代的繪畫藝術發(fā)展需要加強藝術交流,不斷地將各種繪畫藝術形式進行融會貫通,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為未來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意義的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鄧福星.美術概論[M].上海:上海人美,2009.
[2]劉曦林.二十世紀中國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張道森.中外美術對比發(fā)展史[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5.
[5]李龍生,劉超.中外美術簡史[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6]何平,孫莎嵐.中國藝術簡史[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廣西藝術學院現代插圖研究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