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代是我國歷史上較為混亂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時期中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使得這個時期充滿了矛盾和斗爭。雖然元代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苦難,但是這個時期也不乏較為出色的文學和藝術成就。使得元代成為了一個民族文化與政治以及藝術之間相互融合的一個時代。元代統治者推行的奴隸制和種族歧視的一系列政策嚴重扼殺了我國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可是統治者卻也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在統一之后,統治者開始逐漸重用各類種族的優秀人才,漢族文化也被統治者廣泛地應用到具體的治理國家中。與此同時,藝術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于元代的政權掌握者是善于騎射的蒙古族,這使得鞍馬畫在元代的藝術領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趙孟頫就是一位擅作鞍馬畫的文人,其在元代的文學藝術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趙孟頫不僅擁有較為復雜的身世和精湛的畫藝,還對后世的繪畫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正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以及自身的高超技藝下,才造就了一位影響中國繪畫史的人物。
關鍵詞:趙孟頫;鞍馬畫;藝術風格
從繪畫的風格上來講,趙孟頫鞍馬畫繪畫風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畫家李公麟的影響。趙孟頫在吸收借鑒前人的優秀繪畫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獨到見解和新思路,進行了相應的發展和創新,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鞍馬畫的繪畫風格就是趙孟頫的一個典型代表和重要成就。在我國古代的藝術領域中,趙孟頫是一位承前啟后的具備優秀創新意識的書畫家。但是擁有如此成就也是需要一定條件和基礎,趙孟頫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文學藝術氣息的熏陶下再加上其自身的領悟能力才造就了他集書畫、詩歌以及哲學于一身。在我國的繪畫發展史上,像趙孟頫一樣如此博學多才的畫家著實不多,他憑借著自身的繪畫能力和藝術成就在我國的藝術繪畫史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旨在通過對趙孟頫鞍馬畫的畫風進行研究,來探求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及其對后世繪畫的影響。
一、鞍馬畫的歷史沿革
鞍馬畫在我國的繪畫史上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古代社會,馬作為一種常規的快速交通工具和作戰設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而鞍馬畫正是基于人們對馬的喜愛和對馬審美情趣的發現才得以出現并發展起來的。自從鞍馬畫出現以來,馬就一直以視覺圖像的形式出現在中國造型藝術之中。從新石器的巖畫開始,馬就被眾多繪畫家當作繪畫的重要素材之一,例如新疆阿爾泰山巖畫上的馬科動物以及貴州的畫馬巖等,都是有關于鞍馬畫的繪畫作品。這些鞍馬畫在內容上都比較豐富,在繪畫手法上也比較成熟。除了巖石畫之外,在許多青銅器的紋飾和墓室壁畫上也能夠發現馬的形象。到了漢代之后,馬更是被廣泛地應用到玉石雕刻上。隨著玉石雕刻、銅雕以及畫像磚的發展,馬的形象也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機會,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鞍馬畫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使其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對象。其中西漢的白玉仙人奔馬以及霍去病目前的馬踏匈奴石雕等都是較為杰出的代表,是當時比較優秀的鞍馬畫作品。到了唐代,鞍馬畫受到了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以鞍馬為題材的繪畫也受到帝王的喜好,并開始獨力成科。由于得到了國家統治者的支持,使得鞍馬畫在此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在發展規模和程度上來說達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例如,漢王李元昌以及江都王李旭等都是較為知名的唐朝貴族畫馬高手。到了宋代,由于時代的氣息和審美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使得宋代人的繪畫特點發生了極大的轉變,畫家們講究骨肉勻稱、筆力勁健以及神完氣足,崇尚文人的儒雅和氣節。到了元代的時候,鞍馬畫得到了又一次較大的發展,該時期可以被定義為我國鞍馬畫的又一高峰。在這一時期出現的畫家有較為知名的趙孟頫,他強調觀察馬的生活,注重描繪馬的神情,以書入畫追求古意,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二、趙孟頫鞍馬畫藝術風格形成的時代背景
元朝是一個鞍馬畫盛行的朝代,這一時期畫家們可以通過繪畫技藝謀得官職,這在官僚制度上同其他朝代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也間接地說明了元代對于繪畫藝術的重視。公元1276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攻克南宋都城臨安后,建立了元朝。在之后的80年中,統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殘酷政策,并基本上廢除了科舉制度,堵塞了文人入仕的道路。這使得當時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乃至傳出了十丐九儒的說法。然而由于當時統治者出身于馬背,對于馬有著特殊的情感和喜愛,并且重視繪畫藝術,這使得當時的社會可以通過畫藝來獲得官職,如此一來激發了許多人對于繪畫的熱情,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鞍馬繪畫的發展。其中趙孟頫就是憑借自身的畫藝來獲得官職并一路升遷的。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等,南宋理宗寶佑二年生于浙江吳興。在趙氏23歲的時候經歷了宋元之變,他開始隱居在德清東衡山下苦學,并成為了吳興八俊之中的一員。由于當時的百姓反抗心理比較強,為了安撫民心,統治者開始尋覓前朝漢臣為官,企圖達到以漢治漢的目的。趙孟頫自幼就開始接觸詩書,名重才高,博學多才,在詩書、書畫以及音樂等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技藝和造詣。在元朝一開始請趙孟頫出山為官時,他還保存著文人的高傲,拒不從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怕自身的行為激怒統治者,引來殺身之禍,并且自身也存在報效國家的志向,因此最終選擇了出仕。
三、趙孟頫鞍馬畫的藝術風格特征
(一)元人冠冕,承前啟后
由于趙孟頫是吳興人,因此在畫史上被人稱為趙吳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于趙孟頫畫藝的一種肯定。雖然趙孟頫的繪畫技藝無可非議,并且其自身也位居高官,但是其處境卻十分尷尬,飽受爭議。這是由于趙孟頫原本是宋朝的皇室宗親,他卻以前朝遺逸的身份出山為元朝做事。這使得很多人都對趙孟頫的為人產生質疑,并且懷疑其畫作的水準,這從藝術和審美的角度上來看是十分不公平的。雖然趙孟頫的政治生涯較為波折,但是這并沒有抹殺掉其自身的博采多學,他能詩善文,又精通音律,是一個十分博學的文人。他的繪畫范圍十分廣博,不僅涉獵山水人物畫,更對花鳥以及鞍馬畫有著高深的掌控力,并且在技法上工寫和賦色以及水墨上樣樣精通。作為我國元朝畫壇新風的開山鼻祖,趙孟頫對于整個元朝的畫壇影響是巨大的,是元朝畫壇上的一個重要領導者和導師,為“元人冠冕”。而趙孟頫提倡的以唐為師,學習古意,借鑒前人的優秀素質也在其鞍馬畫中得以展現。
(二)質樸自然,提倡“古意”
趙孟頫在其鞍馬畫中勾勒出的馬的形象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這些形象的素材也大多來源于生活之中。他吸收了前人鞍馬畫的優秀傳統,深入到馬的生活習性,對其生活習性進行認真的觀察,以此在自身的作品中繪畫出更好的鞍馬。通過對趙孟頫鞍馬畫作品的欣賞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很強的復古之風,有很強的唐代鞍馬畫的意味。但是其中又不乏新的思路和味道,這說明趙孟頫很好地將傳統技巧運用到了自身的繪畫之中,并且還將其所擅長的書法運用到了鞍馬畫的創作之中,使得馬的線條更加工細勁健,又不乏飄逸和俊朗。他的人馬圖總能使人感覺到形神兼備,更加寫實。事實上,早在唐朝以前,鞍馬畫的創作就已經十分成熟,隋唐時期的張萱和曹霜等人在此方面都有著很高的造詣,到了后來,李公麟畫的馬更是堪稱一絕,在兩宋時期享有著獨特的地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真正能駕馭鞍馬畫的畫家數量則日益減少,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文人畫缺少“形”的風氣,更加注重韻味,這使得鞍馬畫不再具備往昔的風格和特點。直到元朝趙孟頫的出現,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局面。趙孟頫以云山為師,注重實踐和寫實,能夠克服其他畫家在繪畫過程中的弊病和陋習,將鞍馬畫的創作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與此同時,趙孟頫在集百家之所長的過程中,還在早期的創作中對李公麟的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練習,吸取了其中的優秀因素,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變和創新。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筆墨清淡,注重線條并且講究描繪和色彩的搭配,最終以墨代色加以清染。趙孟頫向來提倡古意,摒棄了當時人們的偏見和爭議,畫風純樸自然。
(三)追求唐風,書法入畫
此外,趙孟頫鞍馬畫的另一個創作風格就是追求唐風,書法入畫,講究以畫寓意,以寫遠愁。雖然趙孟頫的畫作崇尚古意,但又不拘泥于古意,作為書法家的趙孟頫提出了書畫本來同的口號,將書法和畫作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從而使畫出的作品更加具備文人的氣質而又耐人尋味。《人騎圖》是趙孟頫較為滿意的一幅畫作,在這篇作品中包含了繪畫者的意圖和思想,雖然沒有背景但是更能體現出相得益彰的美感。圖中所繪的是一唐裝文官,其神態和衣著被描寫得惟妙惟肖,所騎之馬也被繪畫得入木三分,整體的形象和氣質被完美地凸顯了出來,其中蘊含的濃厚唐風,對當時的鞍馬繪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結語
趙孟頫的博學多才對元朝的整個社會都起到了很大的帶動和促進作用,無論是在書法上,還是在鞍馬畫的風格創作上,都給當時的畫壇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突破。
參考文獻:
[1]王蓮.出仕元朝的畫家及其鞍馬畫藝術——以趙孟頫、任仁發家族為例[J].美與時代(中),2010,(09):62-64.
[2]耿青.趙孟頫鞍馬人物畫藝術特征探析[J].大眾文藝,2012,22:24-25.
[3]呂霞,李慧國.韓幹《照夜白圖》與趙孟頫《秋郊飲馬圖》中馬的形象比較[J].藝術探索,2012,(03):101-103.
[4]賀雯.學習風格和教學風格的理論研究及其實踐意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基礎教育版),2004,(03):6-9.
[5]賈銀花.試論趙孟頫的文人畫理論與實踐[D].山東大學,2005.
[6]翁佩群.論中國古代鞍馬畫的發展與特點[D].上海師范大學,2012.
[7]金曉楠.趙孟頫鞍馬畫藝術風格研究[D].渤海大學,2013.
[8]張在波.唐文化的胡化傾向與鞍馬繪畫的興盛[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2):72-74.
作者簡介:
王毅,玉溪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