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末的傳統中國畫壇并不清閑,。面對“中國畫末日論”和“西化論”,中國畫面臨發展至當代的一次重大懷疑與危機。而新文人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85新潮美術”中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是一種建立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對自我的反思。王孟奇便是新文人畫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畫家。他的作品以寫意人物畫為主,簡略的筆墨,無窮的韻味,深邃的意境。沒有宏大的歷史紀實與敘事,沒有當下激烈競爭的現實題材,也沒有迎合政治口號的討好工作,而是其自然而然的所思所想。在他的畫作中有一個最為有趣且獨特的標志,那便是題款。試圖分析這種題畫短詩在其繪畫作品中起到的獨特作用,并對其繪畫風格給予我們的啟發做一定的展望。
關鍵詞:王孟奇;新文人畫;題款;趣味
一、其人與其畫
王孟奇1947年生于江蘇無錫市,197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等,被美術界認為是“新文人畫”代表性畫家。作為一個同樣生活在無錫并且學習中國畫的學生來講,筆者認為王孟奇先生是一位有趣的畫家。
在王孟奇的大學時代,他的繪畫作品多數為連環畫,20世紀70年代初,他的《小哨兵》《京江怒濤》入選了全國美展。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連環畫的時代,王孟奇在此領域憑借連環畫的創作造就了扎實的造型能力。反之,連環畫這一特殊的繪畫形式也為他以后的繪畫風格和繪畫意趣種下了啟蒙的種子。他在南藝求學時的老師是大寫意畫家陳大羽先生,也許是受到了老師的影響,王孟奇開始拋棄一些西方繪畫所注重的精準解剖結構對其畫作的束縛,開始追求筆墨意趣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從以往的連環畫創作習慣中脫離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所追求的水墨造型開始慢慢趨近于一種“脫形”,從他早期的國畫作品中我們就能發現這種“脫形”的影子。1985年開始,他的繪畫作品開始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我們從他當時的畫作中可以發現,總是落款“畫于黃瓜園”。在這時題款的習慣已慢慢形成,但還沒有完全呈現出之后畫作中題款的趣味,當時的他追求著自然且天真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王孟奇離開了江南,到了廣州生活。也是從那時開始,嶺南的風土人情對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作品中的人物開始愈發變形得厲害。形象大多是小眼睛、塌鼻子、大手大腳、憨笑邋遢的老頭。他們或是山林中的隱士或是嬉笑怒罵的詩人,給人一種大大咧咧且沒有煩惱的感覺。而且他繪畫創作的圖式感越來越強,風格也越來越明顯,讓人感覺雖然草草幾筆,卻能體會到人物性情,越品越有趣味。這些畫作中穿著長袍的古人大嘴大耳小眼,通常會出現在樹林間又或是高山上,悠閑自得無拘無束。作品的內容也都幽默風趣,不是煲湯,便是下棋;不是讀書,便是酣睡;不是對詩,便是小酌。這種閑云野鶴的生活方式不僅讓作者自己陶醉于其中,更讓觀者產生出無盡的向往。而其中的題款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細細體會這些題款,不僅能明確地了解到畫面想要傳達出的故事意境,還能品味出畫面之外的另一番趣味與思想,總會讓人在看過之后默默地會心一笑。如今王孟奇一直在創作,我們也能從這些畫作中看到一個畫家老人的幽默風趣和他人生體悟中頗具趣味的一面。
二、其詩與其趣
題款,又被稱為題畫短詩,也是一幅畫的題目。錢杜在《松壺畫記》中寫道:“畫之款識唐人之小字藏樹根石隙,大約書不到工者多落紙背,至宋始有年月記,然猶是細楷一線,無書兩行者……”早期的題款有著嚴苛的規矩,要題在何處,字要寫到多大,內容是詩還是句,等等都有規范。直到蘇軾等人的出現才打破了上述這些題款的規矩,題款不再“藏匿”于邊角之中,可題詩題跋,也可以寫長文短句,隨感而發。這種“新型”的題款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內容,也給繪畫作品添加了一絲情趣。題畫短詩可以看作是畫面的“說明書”,錢祿在《履園詩譚》中寫道:“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黏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間。”如果一幅作品的題款品味起來好像離題千里,那與畫面的內容也就沒有了聯系。既要讓人能讀過之后產生聯想,又要使這種聯想產生趣味,這便是佳款。而且,題款的暗示作用也十分重要,畫面背后的隱含之意需要有心人去慢慢體會,這便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王孟奇寫意人物畫中的題畫短詩就是很有深意的題款,文字功底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與他的生活經歷和自我積累是分不開的。因為有在廣東生活過的經歷,所以王孟奇有很多描繪荔枝的作品。在這些畫作上我們會看到“大荔又一年”“與君閑話到嶺南”這樣的題款,這種題款也獨具一定的地域特色;因為廣東的民風極其注重飲食,特別是“煲湯文化”被廣東人看作是大補之道,于是畫上便有了“金羹玉膾不敵老火靚湯”這樣的句子,讓人讀起來便能體味到其中特殊的閑情逸趣;“夫子相聚一函書”是文化人聚會時的情景,茶在爐上,蒲扇幾把,對面而坐,各讀各書,別有一番文化人的氣息;“小飲亦能三百杯”寫出了豪放的酒量又不失謙虛的心態;“絕頂人來少”不僅補充了畫面中沒展示出的絕頂的風貌,而且更深化了人物內心喜悅的心境;“入口三日香”是品茶的繪畫創作,這種題材的繪畫作品有很多,但加上這樣的題款,觀者便可以發掘出畫面表層之內的深意,原來不僅是聚在一起喝茶啊,而是喝一壺“好茶”,這壺好茶還能口有余香留三日,真是妙哉;“狂歌五柳前”單看畫面只覺是兩個靠在一起的老頭大笑于柳樹林之中,加上題款之后,我們便能感受到此情此景原來還有著豪放的歌聲與一絲灑脫的心境;“世外無香”也是品茶,如果不看題款就將這幅畫作與之前的“入口三日香”放在一起,我們無法察覺哪一幅畫中的茶更勝一籌,也無非是兩幅不同的品茗之作而已。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題畫短詩,我們就能輕易地區分出在這個畫中的“桃花源”里,原來還有讓人可以感嘆出世間沒什么東西能比這更香的茶葉了;“太上老君養生訣”到了王孟奇的畫作中便成了在自然的山林間擺上一壺熱茶、一個硯臺,筆墨紙硯,再邀請一位友人,席地而坐,如此成了談天論地好不愜意的景象。
這些題畫短詩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使作品表現出具體物象之外的一種神情與情懷。通過松動的筆調、幽默的題款,表達自己的閑和之心,觀者欣賞的時候也會受到這種情緒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此一來便可怡悅性情、陶冶情操了。題款的趣味不僅表現在字面上的風趣感,更重要的來源于觀者讀過之后品味到的含義。它使畫面里的邋遢老頭都有了自己鮮明的個性,或坦蕩自在,或把酒吟詩,或大大咧咧,或善于思考。對于受眾來說,看一幅畫,品一句詩,可以讓人在繁忙壓抑的都市生活里尋出點悠閑自得的趣味便是很有價值的收獲了。
三、啟發與展望
題款的存在也受到過一定的質疑,一味提倡俚俗甚至惡俗且流于表面的題款不要也罷。題款須要有好句子,寫題款的人也需要有詩人的情懷。有時為了表達上的需求,文字需簡練,寓意需深刻,作者便會用典故、用事例,不過還需要行為自然,不刻意做作,做到“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如果一旦“打開天窗說亮話”,一切都一覽無余的時候,這種題款自然也就索然無味了,這也是中國畫寫意人物小品中題款所應具備的文化特質。
王孟奇在他的中國畫創作中切入了寫意畫“意”的本質,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品德追求都表現在他的創作中,以閑和的筆調畫人物,以閑和的心態寫文字,既有文人畫的意趣,又有現代藝術的追求。畫上的題句初讀有趣,細品有意,讓人產生出聯想,看后會心一笑,這些畫中表現出的趣味是十分難得的。
新文人畫發展至當代存在諸多問題,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傳統的現代演繹到底還有多少文人含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批判的聲音也有很多,例如: 創作內容空洞、散淡;傳統文人畫的避世情懷嚴重,日漸諂媚;呆板、程式化、市場化、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時代被迫做出的回應等。新文人畫今后的創作道路到底應該走向哪里,其實對于題款趣味性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種借鑒。
在舊文人畫的層面里,創作題材是有局限性的。我們今天來看蘇軾、王維等人的畫作,取材多數為花鳥山水,畫面內帶有文人情趣,畫面外透露著文人思想,只有透過這些靜物意象才能直抒胸臆,借物抒情。而新文人畫不同于舊文人畫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取材方面更多偏向于人物畫。之所以畫人物,可看作是對心中理想世界或理想生活的一種構思,作者向往的不僅是壯闊的大好河山、悠然自得的桃花源,而是更追求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因為有了這樣的構思,才有了創作出的這些憨笑瞌睡的人物形象,而題款便在這樣的人物畫中產生了。因為有故事性、有情節、有對生活方式的思考,所以題款趣味的重要性也彰顯了出來。
好的題款能具體地解釋畫面所要表達的含義,不會直白的平鋪直敘出來,帶著一絲風趣的口吻,又讓人倍感親切,注重言下之意,注重思想上的留白,給人充分想象的空間。正因為趣味性題款的出現,新文人畫較之舊文人畫就又多了一個具有“親和力”的優點。傳統的士夫畫讓外行人覺得高深莫測,也是中國畫到達一定文化高度的標尺,想要看得透徹還需有一定的思想底蘊和文化積累。而新文人畫更加深入生活,看懂的門檻并沒有降低,只是多了一種輔助的道具——題款。這也是新文人畫面臨發展困境的緣由之一,是新文人畫到底還有沒有文人含量的問題。既然已有文人畫的標尺高懸在上,新文人畫想要超越舊文人畫就比較困難。在文化層面的超越只是表面,內在的思想表達才是關鍵的所在,若不談超越,是否可以選擇另一條曲徑通幽的道路,發展自己的藝術特色。這不僅要靠畫家們一起努力,還需要提升作者個人的文化修養。新文人畫可以開辟新的創作方向,一味地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已經到達一定飽和的階段了。轉向對社會的關注,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是讓新文人畫擺脫“避世情懷”這一標簽的好方法。而重要的是不要丟掉原有的探索成果,重新從題款的趣味出發,也許能對當今國畫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創新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宏印.畫語錄注釋與石濤畫論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2]蘇薈敏.石濤畫語錄美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