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件藝術作品最終將會被人們所欣賞,純粹的辨別和欣賞并不能使我們真正理解大師繪畫。為什么我們看到一幅作品卻不能將其描寫和表述出來,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不會描述,而是因為我們的視覺思維不能抓住作品的特征。以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風景油畫為例,分析其畫面的視覺特征,希望對藝術賞析有所幫助。
關鍵詞:克里姆特;風景油畫;視覺特征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奧地利維也納最重要的分離派大師,他的繪畫具有豐富的象征主義的內涵和裝飾意味。其女性題材的表現以及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的主題,使他成為20世紀頗受關注的藝術家。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于人物題材的表現,其風景畫也讓人耳目一新。克里姆特的后半生成為了一位自然派的畫家,他的風景畫是純粹的,幾乎沒有人物角色的出現,即使有,那也是本不起眼的極其渺小的角色。他專注于表現大自然的風光,繪畫的語言風格也不受傳統的限制,其傳達的視覺特征也值得研究。
一、構圖的平衡性
克里姆特的風景油畫大多數為1米多的正方形。正方形的構圖在視覺上并沒有像長方形那樣有垂直或者延展的效果,它是一個給人感覺平衡穩定又有點板正的圖形,克里姆特卻在這種圖形上勾畫出了精妙絕倫的構圖形式。
克里姆特的構圖拋開了傳統三分之一水平線的構圖。如《櫸樹林》《罌粟花田》《公園》《有樺樹的農家房屋》等,以《有樺樹的農家房屋》(圖1)為例,這幅畫的地平線非常高,自上而下一覽無余。那么怎么樣使這種極度不平衡的構圖在視覺效果上達到平衡呢?第一運用重力,“重力是由構圖的位置決定的,一個位于構圖上方的事物其重力要比位于構圖下方的事物大一些,一個位于構圖右方的事物其重力要比位于構圖左方的重力大一些[1]。”在這幅畫下方,草地的面積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地平線上的樹林只有一小部分,在畫面中的比例大約7:1,同樣左邊的兩棵樹一前一后與右邊的一棵樹在重力上也達到了平衡。地平線與右邊的樹形成的十字型將畫面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看上去充滿了生命力,左邊的兩棵樹也豐富了左下方最大的那塊區域(圖2)。但這幅畫橫向的分割線似乎過于高以至于下方的重力大于上方,克里姆特運用了色彩面積的大小來平衡了這一問題。我們知道明亮色比灰暗色重,所以在遠處的綠棕色的樹林中,透出了明亮的天空和房屋,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很好地平衡了畫面下方的重力。其二運用方向,這幅畫很明顯在視覺上給人由下向上的縱深感,第一棵樹從畫面底部右起約1/4的位置一直向上到畫面的頂端,第二棵樹從畫面縱向約1/2處和橫向左起約1/3處延伸到畫面頂端,第三棵樹從左邊第二棵樹的右上方起延伸到畫面的頂端,畫面的最左邊還有一棵若隱若現的小樹。從圖中可見第三棵樹的位置尤其重要,它既平衡了左右的重力也加大了畫面的縱深感,不自覺地將欣賞者的視線引向了遠處的樹林,我們假設第三棵樹的位置在第一第二棵的中間(圖3),那么右邊的重力會明顯大于左邊,或者假設在畫面1/2的位置,那么將會堵住人們的視線,打破畫面的透視感。這種模糊的透視傳達出的不平衡的含義也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第三課樹位置的精妙和對方向的重要影響就在于此。
克里姆特在正方形畫面上的構圖充滿了矛盾和沖突,但這并沒有使欣賞者感到模糊,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畫面分割的精妙,以及可以身臨其境地踏入那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步入遠處神秘的樹林。雖然畫面的主體只有三棵樹,但如此新穎的構圖讓人百看不厭。
二、 色彩的和諧性
色彩對于一幅風景油畫視覺特征的影響不言而喻。“嚴格說來,一切視覺表象都是有色彩和亮度產生的。色彩能夠表現感情,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克里姆特風景油畫的色彩表達不僅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心情,而且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大面積綠色的運用既營造了畫面寧靜之美,也反映了他對色彩表現的熟練程度。
那么克里姆特是如何在大面積的綠色中使畫面達到和諧之美的呢?第一考慮色彩之間的相互配合。如果一幅構圖的所有顏色要成為互相關聯的,他們就必須在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配合起來[2]。在《有樺樹的農家房屋》這幅畫中,出現了大面積的綠色,克里姆特高明地運用了色彩的色相、亮度和飽和度,在綠色中創造出了豐富的變化。我們知道在色輪中綠色是黃色和藍色的混合色,當在黃色和藍色中黃色作為主導色即黃藍就產生了黃綠,相反當藍色作為主導色即藍黃就產生了藍綠。實驗證明,這種“結構顛倒”式是一種和諧的關系[3]。在這幅畫中以柔和的純度較低的黃綠色做了背景,運用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線條勾畫了藍綠色和黃綠色的草地,即使欣賞者看清了草地的筆觸,也不顯突兀。第二考慮色彩間的相互完結,想讓一幅作品豐富、清晰和整體,色彩間的相互完結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聯系到互補色的運用。克里姆特在這幅畫中降低了紅色的純度并以細微的形式繪制在畫面中,同時也勾畫出了黃色、白色、藍色的小花,那豐富多樣的生命力通過無數的玲瓏剔透的細節展現出來,三棵年幼的樺樹扎根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草地上,使畫面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三、 線條的靈動性
克里姆特的風景畫受印象派的影響很深,尤其是修拉、梵高等人。縱觀他的風景油畫的畫面線條筆觸,很容易就聯想到修拉的點彩畫,可是克里姆特對那種依據色彩科學的理論而來的點彩手法并不感興趣,而是將其轉化成不規則的破裂的線條和筆觸來創造出豐富的肌理,又帶有一種平面裝飾的藝術效果。通過畫面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可以看出克里姆特對于繪畫的嚴謹和一絲不茍的精神。點和線構成的畫面豐富多彩,那一筆一筆的色彩音符構成了一首充滿激情的樂曲,沁人心脾,使人神游其中。
四、 結語
一件藝術品的實體,就是他的視覺外觀形式。他的視覺特征所傳遞給欣賞者的視覺信息,就構成了欣賞者對這件藝術作品的心理體會。例如上文分析的《有樺樹的農家房屋》作品中的樺樹,它看上去之所以有活力,并不是因為它看上去像一個有活力的人,而是因為克里姆特對它的形態色彩的描繪讓它看起來挺拔向上。對藝術作品視覺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藝術品,并且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的外部和藝術家。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0.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475.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488.
[4]何政廣.克里姆特[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黃燕玲,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