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美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顯得愈加重要。從總體上講,美術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素描、色彩和速寫。這三個部分直接影響著美術基礎教學的主要方向,也使學生有了對基礎性美術學習的認識。在這些美術教學課程中,對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但無論是哪一種教學策略,都對畫面深度、藝術層次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整體意識的思想內涵、常見問題、培養策略進行探究,供同行業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美術基礎教學;學生整體意識;造型基礎;色彩認知
隨著美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顯得愈加重要。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在《美術課程標準》中,著重說明了培養“學生整體意識”的思想性和重要性,突出了“倡導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顧全大局、進行畫面的多角度、全方位繪制”。著重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善于動手的能力,以及獲取美術知識、技能的綜合能力。這也要求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鼓勵他們大膽創新,不斷豐富他們的綜合素養和整體意識。
從總體上講,美術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素描、色彩和速寫。這三個部分直接影響著美術基礎教學的主要方向,也使學生有了對基礎性美術學習的認識。在這些美術教學課程中,學生整體意識表現在不同的方面,例如畫面黑白灰調子、色彩主體色調、速寫線條特性,但都對畫面深度、藝術層次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美術基礎教學中,要求學生時刻注意的“整體意識”究竟表現在哪方面呢?
一、美術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意識的思想內涵
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學的專業性越來越強。與陳舊的美術教育觀念不同,現在對美術基礎教育學的培養顯示出了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發展思想。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整體意識的培養具有統籌畫面的作用。在學生進行美術繪畫的活動中,對畫面推進程度和繪畫感覺的統一應當有所把控。
顧名思義,“整體意識”區別于“局部意識”,它更加強調對“大畫面”的掌握。例如,在素描靜物的繪畫過程中,無論是從最初的構圖、上調子還是到最后的深化,整個畫畫的流程都必須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整體化推進方案,這樣才能確保素描畫面的協調。如果在最開始上調子的時候,就過于針對其中的一個蘋果或圓柱體,進行精細化的素描,那最后畫面的感覺很容易變得死板、呆滯,嚴重缺少畫面的和諧性。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加涅對學習做出的階段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美術的學習可以分為擁有繪畫動機、獲得靜物信息、保持繪畫感覺、頭腦加工整合、整體階段推進、展開效果深入六個部分。這六個部分都是以畫面的繪制作為發展依據,使學生產生想象、欣賞、延伸等多項活動,從而按照畫面的造型規律,延續這種美術藝術的積累和傳承。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新的指導理念作為教育發展方向,通過研究美術教育成果,了解“整體意識”的教學目的,增進教學視野,使學生更加了解當前美術知識的發展現狀,從而按照由淺到深、由大到小、由實到虛的藝術發展規律,找到適合自身藝術發展的最佳方式。
二、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整體意識的欠缺部分
從宏觀上說,“整體意識”對中學生的思維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讓學生有規律可循,在繪畫過程中融入專業探討和創造意識;另一方,整體意識的融入也針對學生的一些發展問題起到了具體作用。筆者根據自身經驗,從學生在“整體意識”方面中常見的問題進行探討,具體分析如下:
(一)在繪畫活動中缺乏對“整體意識”的了解
由于學生的性格特點比較明顯,在美術課程中十分活潑,而美術課程是一項需要潛心創作的過程,因此都普遍呈現出了缺乏“整體意識”的現象。很多學生對畫面感覺的維系時間較短,有的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急于求成,特別是在繪畫時間較長的素描、色彩等方面,很容易就出現了“坐不住”的情況。
美術基礎的一個共性就是比較枯燥,都是需要學生強化練習的技術性課程,這樣的急躁心理會直接表現在畫面上。有的學生常常在素描的過程中過于刻畫局部細節,有的學生容易在色彩中將某一靜物刻骨得過于死板,還有的學生在速寫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透視問題都渾然不覺,這些都是整體意識缺乏的表現。
(二)在繪畫層次中忽視了“整體意識”的推進
眾所周知,美術基礎課程中包涵的幾大類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有章法、有依據的過程。但是在實際的課程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按照這種“整體性”的層次推動方式,而是過于注重畫面各個階段的精細型,例如構圖的精細、大調子的精細和局部明暗關系的對比。很多學生常常在構圖的時候就將畫面的結構線變得非常清晰,在某一項局部變得十分突出的時候,其他的部分甚至還處于一個空白的階段,這使學生更難把把握畫面中的明暗色調和細節關系。而正確的方式方法卻尤其要注意投影之間的色調、局部之間的明暗,更注重整體意識問題。
(三)在繪畫虛實中要把握“整體意識”的構建
虛實對繪畫來說十分重要,很多學生在面對明暗關系的時候,容易出現“虛實不分”“強弱不明”的情況,因此教師要不斷強化整體意識中虛實問題的表現,使學生更加注意畫面的空間和虛實關系,將影響人們視線的虛實關系變得更加清晰。而在美術的基礎畫面中,實、虛之間的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減弱畫面的空間效果。教師要始終督促學生看待整體,通過強化畫面虛實,來表現繪畫對象的屬性和質感。
三、美術基礎教學中強化學生整體意識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刻畫學生的整體意識
在美術基礎課程中,素描、色彩、速寫相互統一又相互獨立,都是具有一定藝術特性的美術課程。學生整體意識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其他類型的藝術課程,使其失去原有的藝術探究規律。而學生對整體意識的而不了解,也會使他迷失在畫面中,找不到突破自己的有效路徑。
為了改變學生“整體意識”不強的情況,在美術基礎知識、技能的塑造中,教師首先要融入“整體性”的創作內涵,改變學生的“局部”思維,讓學生學會“瞇起眼來”進行美術繪畫、臨摹。和平常的繪畫過程不同的是,教師要在基礎課程中,學會通過各種手法強化學生的“整體意識”。在觀察上,讓學生養成不受細節干擾的觀察方法。在繪畫上,強調學生養成不過度刻畫局部的創作習慣。在最終效果上,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深入手法,防止他們出現細節性過強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畫面,使學生在形體塑造中更加飽滿和整體。
例如,在常見的素描景物寫生課中,畫面上有一個圓錐體、一把香蕉、幾個蘋果和一個帶著花紋的粗陶罐。很多學生在鋪完了大調子以后,就將主體定在了陶罐的身上,甚至在明暗關系剛分出的時候,就將陶罐上花紋、香蕉等細節繪畫部分表現得十分清晰。教師為了著重培養學生對素描景物中的整體觀念,要鼓勵學生用“綜合性”的繪畫思維來表達和看待景物。首先要讓學生用可塑橡皮擦去這些細節部分,然后讓他們進行大面積的明暗深入,特別是在最后的深入部分,將繪制活動限定在深化空間、組織結構、區分明暗等活動上,讓學生放棄面面俱到的精細,從而塑造出更為和諧、統一的畫面。
(二)鼓勵學生提煉畫面的關鍵
鼓勵學生提煉畫面的關鍵目的在于提高他們的畫面歸納能力。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整體意識并不是說,畫面上的任何東西都要表達的“粗略”“泛泛”,而是要在畫面中有所選擇和提煉。
為此,想要讓一幅美術作品“活”起來、“動”起來,取舍關系是學生最難掌握的。為此,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改變“不和諧”的畫面結構,分清主次,有選擇地進行畫面層次的推進。
例如,在素描頭像的訓練課上,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素描課程的基礎,所以在色彩的構建上,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用“單色”繪制素描頭像。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骨骼、肌肉、明暗等畫面的構成元素,教師要充分融入整體亮度、整體色調等教育元素,促使學生學會“去繁就簡”。通過整體的畫面構成,搭建一個堅實的基礎,然后再進行細節、眼、鼻、唇等畫面的細節,使彩色頭像的訓練課程能夠更加流暢地進行,從而更好地處理繪畫物體的主要結構,特別是要通過虛實關系,構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畫面藝術風格。
(三)在畫面調整中融入整體意識
對于廣大具有教學經驗的美術工作者來說,有一句行業俗語,叫做“改畫要比畫畫難”,也就是說,在畫面完成的最后過程中,教師要在這一個“改”字上下足功夫。鼓勵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并在最后的調整階段也要有融入整體的意識。
例如,在素描頭像的繪制尾聲,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好“質感”“造型”“明暗”三個常見的繪畫要素,要求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依照這三項特點進行更改。首先要讓學生將畫板放遠一些,觀看畫面是否足夠整體、充實,造型是否足夠準確、穩定,明暗關系是否清晰、準確,通過這樣的方法,促使學生減弱那些不必要的畫面細節;其次,要讓學生運用橡皮、擦紙等繪畫技法,用這些工具適當輔助他們分清明暗,從而達到畫面更概括、更集中的效果;最后,在限定十分或二十分鐘的時間內,讓學生表現出具體的畫面特征,使畫面更加生動鮮活,不斷強化畫面活動的空間感,防止出現呆板、死板的畫面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基礎課程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始終學會從整體出發,不斷弱化畫面細節對他們所形成的干擾作用。同時,強化學生在繪制過程中,對進度、色調、空間等畫面元素的把握,使學生養成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再到整體的良性循環,借此來指導學生進行創作和實踐,不斷提高基礎性教學畫面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尹小寧.藝術設計專業專升本素描課程教學之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6).
[2]馬平.設計素描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12).
[3]潘慧錦,侯寧,尹小寧.建筑學(等)專業素描課程教學的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06).
[4]呂軼人.手藝與觀念的合一[J].上海工藝美術,2010,(02).
[5]馬平.設計素描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11).
作者單位: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