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王羲之行草書法帖種類與版本紛繁,且各有優劣。王羲之行草書法帖的選擇應結合書法的三要素和不同法帖的特點,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側重,有目的。一是用摹本法帖通過分析解讀來側重學習和掌握王字行草書用筆的筆法;二是用多字數刻本法帖通過多臨帖和強記憶來熟諳字法結構;三是用風格各異、特點獨具的尺牘,側重章法的臨習和掌握。
關鍵詞:王羲之;行草書;法帖;選擇
一談到書法,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書圣王羲之。一談到王羲之,人們就會想到他的行書代表作品——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和《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的草書代表作品——《十七帖》等。一談到以上王羲之名帖的臨摹和創作,常聽到有人說王字不好寫,初學不易臨習《蘭亭序》,更有人稱初學不宜學王羲之書法,等等。這是為何?那又該如何學習和選擇呢?
一、王羲之生平及其書法特點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王羲之的生平。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瑯琊(今屬山東臨沂)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右將軍。
其次,我們對王羲之書法特點做以介紹。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法,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孫過庭云:“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尤其行草書對后世影響更大。
二、王羲之行草書法帖之分類
由于王羲之與我們時代過于久遠,其書法真跡唐朝以后基本佚散殆盡。流傳下來的有關王羲之的行草書書法字帖,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唐代摹本,如馮承素摹蘭亭序神龍本,尺牘類摹本帖有姨母帖、遠宦帖、喪亂帖、得示帖、二謝帖、哀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游目帖、上虞帖、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等等。這類摹本法帖通過響搨(“響搨法”,即“向搨”,在暗室開向陽小窗,置真跡于小窗上,搨書人用透明紙覆于真跡之上,雙鉤臨摹,然后根據筆墨濃淡填墨,氣韻逼真,稱“下真跡一等”)的方法雙鉤填墨制作而來,基本上忠實了原作,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可謂是下真跡一等。由于采用了響搨雙鉤填墨法,失去了墨法的自然書寫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字法結構得到了準確的繼承,筆法基本上得到了體現,喪失了墨法,沒有墨段的自然書寫性。第二類是刻帖拓本,刻帖拓可分兩種,一種是石刻拓本,如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興福寺碑、歐陽詢臨而后人上石的定武本蘭亭序,等等;另一種是木刻拓本,如十七帖、淳化閣帖(法帖第六、第七、第八)、大觀帖(第六、七、八卷),等等。第三類是唐人臨王羲之法帖本,如禇遂良臨蘭亭序、唐人臨王羲之殘紙等等。
三、王羲之行草書法帖之比較與介紹
王羲之行草書法帖都是在王羲之墨跡原作之基礎上派生而來的,由于派生的手段、方法、材質的不同,造成了與王羲之原作的接近程度亦不相同,加上派生者書法水平高低差異,優劣也尤為明顯。下面,筆者以對比的方法將以上法帖做以比較和介紹。
(一)同一法帖內容在不同類法帖中的對比
1.《蘭亭序》摹本、臨本、刻本的對比
通過對《蘭亭序》摹本、臨本、刻本三個不同版本的蘭亭序法帖分析,我們從書法的三大要素筆法、字法、章法來比較,馮承素神龍摹本基本上勾勒出了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三個環節,字法結構和章法結構盡可能地忠實了原作,字法結構和章法結構精準,惟妙惟肖。由于采用了填墨,筆法的書寫性弱化了,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不是很明顯,不過由于勾勒得比較精細,用筆依稀可見,遺憾的只是墨法未能得以體現。褚遂良臨本與摹本相比,強化了書寫性,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清晰可見,字法結構與章法結構與原作有了一些出入,由于是墨跡本,墨法得以體現。定武蘭亭的不足就更加明顯了,《定武蘭亭序》因北宋時發現于定武(今河北真定縣),故而得名。傳唐歐陽詢據右軍真跡臨摹上石。此刻帖拓本渾樸、敦厚。由于是經過了臨摹和鍥刻上石兩個環節,字法、筆法、章法與原作的出入已格外明顯,更談不上墨法的體現了。
2.尺牘內容在摹本、刻本中的對比
以現存世的《遠宦帖》尺牘響榻摹本與宋刻本為例進行對比。《遠宦帖》響榻摹本與宋刻拓本內容完全相同,草書6行,共53字。宋刻《遠宦帖》也稱《省別帖》,為《十七帖》叢帖之第十五通尺牘。《中國書法全集》對其書風評價為“偏鋒側鋒甚明顯,體勢多有章草意味”。
以《遠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部分字做對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轉折微妙,提按變化大,但宋刻本就比較直接。如“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轉之勢,刻本則直接連下來。將《十七帖》宋刻本反白處理后,能看出尚有連帶關系,但與唐摹本相比,這種連帶關系就相對減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許多逆勢的連帶改成了順勢的,刻本中同時將筆畫簡化,變為中鋒。再如第一、二行的“足下”二字,第三行的“子亦”二字連帶形態,第四行下端之“篤”字等則差別更加明顯。雖然從流暢角度講,刻本大多變成順連,在視覺走向上更直接,更顯流暢。但唐摹本空間變化多,順勢、逆勢交匯變化,勢的走向更寬遠。另外,淳化閣帖中的《遠宦帖》則與前兩種相去甚遠,連章法都不同了。由此可見,唐人響搨摹本比宋人木刻本更加忠實或靠近原作,可信度更高。
(二)同一法帖內容在同類法帖中不同版本的對比
比如同類法帖同一內容在不同版本中的對比。同為刻帖的大觀帖和淳化閣帖,對同一內容由于刻帖者的書法等綜合水平的不同,出現了同一內容的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
從同一內容的《淳化閣帖》(法帖第六)第一帖與《大觀帖》(第六卷)第一帖相比,兩個刻帖版本章法不同,字與字之間的連帶也不盡相同。將《淳化閣帖》與《大觀帖》相比,《大觀帖》更加靠近王羲之書風,明顯優于《淳化閣帖》。
還有如《十七帖》不同版本之間,各有優劣。館本《十七帖》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風貌。其一是上海圖書館藏張正蒙受跋本、開封博物館藏馮銓舊本、美國安思遠藏文征明朱書釋文本。點畫厚重,氣勢充沛,有金石氣息。其二是姜辰英舊藏本,也稱“上野本”、王文治舊藏本,也稱“江川本”、王穉登舊藏本,這三個版本現都藏于日本。追求細節,線條稍有細弱感,缺乏雄強之勢,與王字尚有距離。其三是祁豸佳舊藏本,也稱“三井本”,字口清晰,斬釘截鐵,有雄強之勢,微傷含蓄。
(三)同類法帖中不同內容的法帖比較
由于這類比較的可比性相對低一些,就以同為行書石刻的《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和大雅集王羲之書《興福寺碑》作以簡要介紹。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是長安弘福寺僧人懷仁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行書遺墨中集字,將唐太宗為玄奘法師取經之事所作《圣教序》、太子李治所作《圣教記》、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以及太宗答、太子箋答等五部分內容集字而成,全文共1904字,懷仁經長達二十四年之久,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足見《圣教序》乃集王羲之書法之大成也。此碑廣采王字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也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圣教序》是從王羲之書跡中遴選合成的,亦可代表王羲之書法的精華,可稱王字石刻中的典范。明代王世貞評說:“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
唐開元九年,繼懷仁集《圣教序》后,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書刻成《興福寺碑》,滄海桑田,歷經八百多年后,《興福寺碑》又于明代出土,但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俗稱《半截碑》。清代楊賓謂:“推《圣教序》為第一,《興福寺碑》僅次于《圣教序》。”此碑字行流暢,頗具古淡之趣,因而被歷代書家所推崇和重視。
四、結 語
綜上所述,王羲之行草書法帖種類與版本紛繁,且各有優劣。學習王羲之行草書法時,法帖的選擇應從學書者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分析自身所需或不足,結合各個法帖的特點,定位學習的階段,明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即結合書法的三要素——筆法、字法、章法和不同法帖(摹本、臨本、刻本)的特點來選擇,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側重,有目的。具體地講,一是用摹本法帖通過分析解讀來側重學習和掌握王字行草書用筆的筆法,用《蘭亭序》摹本、尺牘摹本來提高用筆技巧。二是用多字數刻本法帖通過多臨帖和強記憶來熟諳字法結構,結合《圣教序》字數多、結構規律多變等特點來熟記字法結構。三是用風格各異、特點獨具的尺牘,側重章法的臨習和掌握,用《十七帖》和尺牘的一帖一章法這種豐富多變的章法,來學習和掌握章法。
參考文獻:
[1]孫寶文. 《王羲之蘭亭序三種》、《集字圣教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孫寶文.《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墨跡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孫寶文.大觀帖(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4]孫寶文.興福寺碑[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5]王著.淳化閣帖(上、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6] 曹大民.王羲之十七帖解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付海昌,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美術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