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中國重點美術院校2015屆優秀畢業生作品展中社會類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解讀和闡釋,運用案例分析法來反映當下美術學院學生們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反思。通過每一位設計者對其作品細膩情感的闡述來了解這一代人對社會問題關注的方式,以及他們會采用何種材料和設計手法來詮釋他們的思考。由此看到藝術作品中溫存的人情味,真實而不做作。
關鍵詞:千里之行;社會問題;藝術作品;人情味
2010年8月起,由中央美術學院及全國九大美院聯合發起名為“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優秀畢業生作品展”每年巡回在一個院校做集中展覽。2015年在四川美術學院新落成的羅中立美術館展出。
這屆展出的作品,體現了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如何通過自己的藝術方式與這個世界、歷史、現實生活發生關系。視角多元、觀念和藝術形式多樣,架上作品、裝置、影像豐富地表現了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對新型課題的態度和語言探索。
從這一屆優秀畢業生作品中,我們會驚喜地發現,越來越多年青一代的藝術家開始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而并非一味地探索自己的個人情愫進行藝術抽象化的表達。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藝術或設計作品如何與這個時代和社會發生聯系,如何讓自己的作品不再冷冰,通過自己細膩的情感表達其中傳遞出的人情味。這代人對社會問題關注的方式,并非通過對社會、政治問題的直接探討,而是更多地通過個人與社會空間的關系、與父母、朋友、個人生活空間以及數字虛擬空間的關系,表達自己的思考[1]。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生活經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思考及文化背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自己要做的事情,從這次展覽里,我們開始關注到作品中想傳遞出的人情味。
一、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
(一)對殘疾人的關注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們,開始將自己創作的語境對準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采用自己擅長的藝術創作形式來表達心中對弱勢群體人們的關注。在本次展覽中,廣州美院的影像作品對筆者的觸動頗深。紀錄片名為《風箏結》(圖1),記錄了一個殘疾人追夢的故事,真實而有力地記錄和表現了殘疾人的生活狀態,他們追求夢想時展現出的努力和堅持。鏡頭對準了這位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青年人,盡管他自己的肢體不利索,但依然追尋著自己心中小小的風箏結。這種對夢想執著追求的情結,感染著觀眾心中那炙熱的憐憫關愛之情。該藝術作品像一記重拳重重地捶打著在對于現代生活中逐漸麻木、逐漸失去生活目標的人們。
(二)對兒童群體的情感設計
情感設計是指以人與物的情感交流為目的的創作行為活動,旨在引起用戶注意、誘發情感反應以提高執行特定行為的可能性的設計[2],如四川美術學院何永善同學的作品《FONT-字體動物》兒童益智產品形象設計(圖2)。隨著社會物質化的進步,人們的物質需求日益增強,兒童作為一個龐大而備受關愛的群體,需求正逐步旺盛起來,該作者以兒童玩具概念作為創意點,利用26個英文字母和26種動物的單詞首字母為切合點,采用識別性很強的扁平化圖案將單詞視覺圖形化、趣味化,讓兒童在認知英文單詞的時候從圖形入手,增強印象,而且該作品還延展到了視頻動畫設計、產品衍生設計、包裝設計、海報設計、裝置設計,是一套完整且功能性極強的平面設計作品。通過對兒童的關注,可愛的圖形化設計,感受到作者在這套作品中注入的細膩情感。通過設計或是藝術作品的表達,能喚醒人們心中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
現在的設計也面臨著相當多的新課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如生態、綠色、低碳、人文與社會等。而年輕設計師們已經開始關注社會上的這類問題,通過自己的設計去解決一些問題或者用自己的設計去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因此,在設計之前,要充分考慮設計是否對社會有益。正如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主席彼得所言:“設計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除可能成為人類自我毀滅的絕路,也可能成為人類達到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捷徑。[3]”
(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如何讓年輕一代了解到各種飲料、包裝食品中的添加劑和有害物質對身體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一個非常有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如廣州美術學院何俊良、吳敏豫同學的作品《審食官》,該作品通過對市面上大量食品和飲料中所含的添加劑以及有害物質進行信息分類,總結出這些添加劑和有害物質對人體各個部分的影響。并針對年輕人信息接收的特點,運用夸張幽默的表達方式,對信息進行可視化設計,還自行編寫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程序APP,讓觀眾掃一掃商品上的條碼就能輕松了解各種垃圾食品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作者通過這種輕松幽默的形式,引起年輕人的注意,以達到傳播的情感交互的目的,情感交互是一種以信息為媒介來融合設計者、產品與用戶之間情感的設計方式。它以滿足用戶情感需求為基礎,使用戶在操作過程中得到情感滿足[4]。運用新潮的交互信息設計,也體現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人機交互設計技術必將在未來人類活動中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發揮其更為強大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大眾,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快捷[5]。作者打破常規的圖形設計元素,采用古代中國中的審案元素,幫助人們以嚴苛的審案方式去審視生活中的食物。設計師們對周圍事物的細微觀察和溫柔感情,正是他們所獨具的。只有建立在這樣的情感之上,才會出現對人類充滿關懷的設計。
(二)對生態環境的關注
圖3:黃林宇、武昌靈/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生魚”計劃》綜合材料
西安美術學院這組裝置作品《生魚》(如圖3),在展覽過程中,引起強烈的震撼,許多觀眾都停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離去。該作者在超市購物時被海鮮托盤吸引,進而引起了作者對魚類生物的關注,這使得作者反思現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將被污染而死的魚、吃剩的魚骨頭、仿制的魚類化石等形態與現代工業化的生鮮托盤組成了一系列的裝置作品。整個創作反映了現在海洋資源的興衰規律,警示著人們需開始關注魚類生存的現狀,喚醒現代人們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意識。環境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對綠色生態設計的關注是這個時代設計的發展趨勢。如何保護生態,解決環境問題,使人們建立綠色環保的意識,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生態環保的理念應該是每個設計師都應具備的,同時還要將其理念賦予到自己的設計中[6]。
(三)對政治熱點問題的關注
來自西安美術學院娜蘭等同學創作的《這個世界會好么》,以全球恐怖主義的流動作為出發點,借用按鍵紅外線掃描的特點、玻璃材料的脆弱性,設計了一系列攜帶在日常物中的危險品,它們隱藏在人們私欲的罪惡動機中,并隨著各種旅行箱的移動散播到世界不同的地方。一個外表溫柔面善的女人有可能是攜帶炸藥的蛇蝎美人,一個有著天真無邪面容的孩童有可能是暴力毒品的運輸者……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作者想通過這組作品傳遞出在X光射線的照射下,沒有誰的秘密可以隱藏,在美麗的外表下的危險,最終還是會被揭露。該件作品并沒有直接討論敏感性話題,而是利用材料的特性將作者想傳遞的思考隱晦地表達出來。
三、結語
通過千里之行這種形式的展覽,將優秀的畢業生作品進行集中展示,它已經脫離了曾經在學院內部的教學檢查和質量監控的一種形式。而是一群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輕藝術家和設計師,將自己四年中的思考、疑惑、興趣、夢想進行整理,做出他們自己希望的設計。因為畢業創作是他們最真誠、最動人、最用心的作品,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對大學美好生活即將結束時上交的最完美的答卷。
參考文獻:
[1]徐冰,于世宏主編.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2011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11,12
[2]顧蓉,穆寶寧,王剛,楊延璞,李珂,古玉峰.情感設計中本能-行為-反思的解析與表達[J].包裝工程,2015,36(16):88.
[3]王娜.旅游產品包裝的綠色生態設計[J].包裝工程,2014,35(4):117.
[4]孫辛欣,靳文奎.移動應用中的情感交互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14):52.
[5]劉娟.人機交互設計在科技產品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4,35(18):64.
[6]李潔,王勇.綠色生態設計在包裝設計中的作用[J].包裝工程,2014.35(4):8.
作者簡介:
趙吉亮,四川美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