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帶動的信息化電子設備蓬勃發展了幾十年,MP3、數碼相機、智能手機這樣的產品都至少曾經獲得廣泛的成功和普遍的應用,為什么可穿戴設備會遇到瓶頸呢?
Apple Watch的發布讓不少人認為2015年代表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的全面啟動,在市場上我們也能看到從幾十元的國產便宜手環,到幾千塊的高端產品(蘋果那些所謂的高端款式請忽略吧,我反正沒看見過誰買)。但是在我們已經進入2016的時候,你看看身邊的人,能把一個可穿戴設備堅持使用三個月的有多少?
帶上一個手環就能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睡眠時間以及睡眠質量,看起來是很有意義的應用,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愿意花錢的重要原因。但是據我觀察,手環帶上一陣之后,大家就會發現這些數據其實并不需要每天關注。如果沒有決心改變生活方式的話,每天看著不合格的數據可能還會很鬧心。
我跟同事開玩笑說過,手環產品的目標用戶是兩類:運動員和病人。熱愛運動的人如果能有適用的可穿戴設備幫助他們收集數據,顯然對提升訓練質量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如果是身體有問題需要實時監測健康狀況的人,手環也是有幫助的。對更多的普通人來說,花錢買來的手環可能過幾個月就成了雞肋,還好它們不算貴。
PC帶動的信息化電子設備蓬勃發展了幾十年,MP3、數碼相機、智能手機這樣的產品都至少曾經獲得廣泛的成功和普遍的應用,為什么可穿戴設備會遇到瓶頸呢?或許這是因為前面列出的產品應用核心都是信息的處理和互動。而可穿戴設備正在把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間聯系起來,這并不容易。
信息化設備蓬勃發展的一個關鍵原因是軟件功能可以快速演進,軟件的更新和迭代遠比硬件容易。而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價值目前大多體現在硬件傳感器的集成和整合上,在軟件應用層面并沒有快速進化。
到現在,大多數智能手環還是只能監測一下運動狀態,高級一點的增加心率檢測,它們基本上只是智能手機的一個外置傳感器。高級一些的智能手表可以實現簡單的信息互動,但是如果離開智能手機,它們也沒有什么大用。
所以,對有專業應用需求的運動員來說,可穿戴設備的意義很大。但對廣大消費用戶來說,這個設備并沒有在智能手機的基礎上提供更多應用價值。一個專注于與真實世界互動的設備,對它的使用者狀態收集只限于運動情況,維度還是有點兒少。
如果一個設備能知道是誰在使用它(性別、年齡、社會身份)、在哪里使用(家里、室外、辦公室還是體育館)、在干什么(散步還是遛狗、打架還是跳韻律操),它能體現的價值自然會更大。再進一步,它是不是知道使用者的更豐富生理指標甚至心情狀態,能不能根據既往歷史和未來日程提供更深度的服務呢?
而這些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只依靠一個手環產品顯然是不夠的。要做到能“理解”用戶的行為,顯然需要大數據平臺的支持。而大多數智能穿戴設備都是創業型的小公司,希望他們自力更生顯然太難了。其實有機會的是谷歌蘋果這樣的巨無霸企業,它們如果能夠在自己的海量用戶群中,結合時間、空間收集數據,提供平臺化的智能支持,或許是可穿戴硬件智能化的春天吧。
但是到那時,大家是不是又該擔心自己的隱私被太多設備盯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