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美軍聲稱是要炸ISIS,結果轟炸了敘利亞政府軍,造成62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說好的“共同甄別恐怖組織、并分區域對其進行打擊”呢?哦,按照協議,這是9月19日美俄雙方要進行的合作內容——還沒等到這一天,“誤炸”就發生了。
不覺間,敘利亞內戰已經進入第6個年頭。
當地時間9月17日,是敘利亞新一輪停火協議生效的第5天。墨跡未干,紛爭又起。
“道歉”
起因是9月17日,敘利亞軍方的一則聲明:美國領導的聯軍轟炸了敘利亞東部城鎮代爾阿祖爾。隨后,奧巴馬政府的一名高級官員聲明,對于空襲造成的死難者表示“遺憾”。
轟炸死了人,怎么還表示“遺憾”?俄羅斯軍方給了答案:美軍聲稱是要炸ISIS,結果轟炸了敘利亞政府軍,造成62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
但美方不認可。他們表示事前不知道有敘利亞政府軍在場,而且在被通知到有敘利亞政府軍之后,他們中斷了空襲行動,這是一次“誤炸”。
于是,美俄就撕起來了。
站在敘利亞政府軍一邊的俄羅斯,立刻呼吁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則拒絕聽俄羅斯代表團的陳述并中途離席……

“誤炸”
來給大家截取翻譯下鮑爾女士的發言:
“如果真的空襲的是敘政府軍,那么我們不是故意的,當然我們也還對逝去的生命表示歉意……這次空襲,我們一聽說錯了就立馬停了而且開始調查,俄羅斯他們炸了平民后可是從來都沒有這么負責態度……”
這次“誤炸”更堅定了敘利亞政府的立場。他們聲稱,美國的空襲,是其與盟友支持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確鑿證據”——這不由讓人聯想到前一陣美國民主黨的又一次維基解密,郵件中顯示,美國政客承認本國在資助ISIS。毫無意外,這一消息再次被西方大眾媒體所“忽略”。
俄羅斯外長則表示,美國為首的聯軍對敘利亞政府軍實施的4次空襲,已危及美俄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協議。
真是一份脆弱的停火協議。
協議
9月10日,美俄在日內瓦談判決定,從當地時間12日起開始停火,這是敘利亞危機后,美俄第一次簽署相關和平協議。大體說來,這一協議決定,敘利亞政府軍和溫和反對派之間停火,俄羅斯也停止轟炸溫和反對派;基地組織分支“支持陣線”和ISIS不包括在內。
看起來很簡單,操作起來卻沒消停過。
比如,美國第一批痛快地向俄羅斯通報了庫爾德方面的陣地消息;但是溫和反對派的信息,美國卻始終諱莫如深。俄羅斯也差不多。
在美俄之間根深蒂固的戰略不互信下,停戰協議就非常脆弱。
按照俄羅斯駐聯合國大使丘爾金的說法,溫和反對派的20個派別,不包括“支持陣線”恐怖分子在內,大約70%表示將不會遵守停火協議。
俄羅斯甚至列舉數字稱,在這次“誤炸”前的停火5天內,“溫和反對派”共199次違反該協議,24小時內有55起沖突事件發生,12名平民喪生,“停火瀕臨崩潰邊緣,美國必須為此負責”。
說好的“共同甄別恐怖組織、并分區域對其進行打擊”呢?哦,按照協議,這是9月19日美俄雙方要進行的合作內容——還沒等到這一天,“誤炸”就發生了。
為什么美國會跑去“誤炸”這一地區?
軍事
從軍事角度分析,這次“誤炸”,似乎動機沒那么單純。
代爾阿祖爾是敘利亞東部的交通要道,扼守數條公路和幼發拉底河航路。由于敘利亞東部存在大片荒無人煙的沙漠,因此沿河地帶人口密集。如果控制了這座城市,就基本等于控制了敘利亞東部大片地區,并且可以利用方便的水運調動兵力。
這一城鎮的重要性也被各方看重。
比如,內戰爆發后,阿薩德政府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放棄了許多城鎮,卻不惜派出最為精銳的共和國衛隊104旅,殊死爭奪這個戰略要點。盡管該城周邊許多地段幾經易手,政府軍最后還是保住了這一位于IS占領區、深陷敵后的孤城。
同樣,IS也對這座城市不死心,幾次調集重兵進攻,即便是俄羅斯大規模介入、開始扭轉戰局之后依然如此。從他們的角度看,如果拿下這座城,一方面方便自己在占領區內調兵遣將前往各處,二則防止未來在遭到大規模地面進攻的時候,這座城市中的政府軍利用機場迅速增兵。
美軍的“誤炸”,也差點改變了當地的局勢:本來,政府軍和俄羅斯空天軍一起占據了上風;但美國一炸,IS則利用政府軍損失嚴重的機會發動新的攻勢,占據了若干地方,但隨后俄羅斯掩護政府軍反攻,又穩定了局面。
美國為首的聯軍為什么要去轟炸這一地區?答案或許出人意料。
推演
如果真的“不憚以最壞的心思揣測”美國的意圖,我們可以這樣推演:他們大可以放手讓IS占領頗具戰略性的代爾阿祖爾,將來再支持“自由軍”勢力前來收復。這樣一來,在未來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框架下,無論是巴沙爾政府,還是后繼者阿拉維派親俄政權,其實際控制的地區,都將被壓縮到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帶。
但如果巴沙爾政府如愿守住此地?抱歉,未來敘利亞自由軍即使打垮IS,在搶地盤的過程中依然注定處于不利地位。
換句話說,無論現在這個地方是否由IS控制,美澳聯軍去炸一通,總歸是有好處的。用一次“誤炸”攪亂局勢,看上去更有利于美國重奪對敘利亞問題的主導權。
畢竟,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占得先機贏得主動,美國暫時沒有什么好辦法。但是俄羅斯受困于經濟不景氣,難以在這里無限投入資源,美國可以利用時間和消耗,迫使俄羅斯作出更多妥協,日后自己可以大展拳腳,指揮“自由軍”去攻城略地——那樣,在未來的敘利亞,自己的話語權就會更大。
不過,美國的打算似乎也沒那么容易成真。比如前幾天,在敘利亞一個名為Al Rai(土耳其軍控制)的小鎮上,一群土軍庇護下的“自由軍”,居然跟受邀跟著土軍一起行動的美軍特種部隊發生了群毆——這些“自由軍”高喊著各種反美口號,把山姆大叔趕出去了。還好,這場群毆還算克制,沒有互相開槍火拼,不然真的好奇該如何收場。
事后,這個自稱“自由軍”最大派別的“Ahrar al Shariyah”還意猶未盡,發表了一個聲明,說“絕對不歡迎美軍參與進來”。據說,是因為美軍支持了庫爾德武裝,可能有損未來敘利亞的統一。
這么看起來,美國的“越反越恐”,也不是沒有緣由。美國在國際上現在遇到的棘手問題,也都與此有關。如果每一次的動作都夾帶私貨,確實難以讓人相信誠意,反而留下亂局。前有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后有TPP、TTIP的舉步維艱。
但在各方角力、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只可能“亡,百姓苦”——在這場已經持續6年的敘利亞內戰中,據信已有超過2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在政府軍與反對派爭奪的核心地區阿勒頗,仍有數十萬人被圍困,基本生活無法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