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散文的外延極其廣泛,對知識經驗、人生經驗淺薄的初中學生來講是閱讀難點。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建議,通過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散文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突破散文教學的難點。
【關鍵詞】合作學習;散文教學;閱讀目標
散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極其重要但又難以教好的任務。細觀平時的隨堂課,一些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字詞教學和內容分析上,不重視散文閱讀方法的指導和實踐,也沒有從散文的角度來審視文本,關注文中的人事景情。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讓學生應付考試,但著眼遠景,卻大大損害了學生對散文的閱讀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自我校要求運用合作學習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后,筆者也在多篇散文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收獲頗多,現舉隅如下:
一、合作任務緊扣散文的目標要求
小組合作飽受詬病的地方不外乎為合作而合作,脫離了文章內容,延誤了教學時間等方面。筆者竊以為這不是合作學習的錯,而是授課教師未能設計出緊扣文本,激發學生合作熱情的合作任務。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詠物抒懷的散文,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從枝葉到花朵再到果實的順序來描寫石榴的特征,對于剛接觸托物言志的初二學生而言,憑個人之力找齊石榴的特征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在這部分教學時設計了三個任務,小組隨機抽取任務,每個任務下面都給予了詳細的活動建議,便于小組合作。(如下圖)
散文的內涵極其豐富,要完全讀懂作者在特定環境下反應出來的心境是很難的,更何況是知識經驗、人生經驗尚且淺薄的初中生,因此,教師給予學生品讀散文的方法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三個任務不僅便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充分欣賞石榴的形態美和精神美,而且還把聽說讀寫的閱讀要求做了具體展現。
二、合作釋疑突破散文教學的難點
散文教學要因文而異,教出新意。而要教出新意,就要選準選巧散文的突破口。選準選巧即就是教師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作者創作意圖、最利于表現文章內容和寫作特點的切入口。這樣,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扣一點而領全篇。
在批閱《老山界》的學案時,發現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于是,筆者斷然放棄了現成的教案,重新調整教學流程,設計活動要求。活動一:自由朗讀課文,自主展現讀到的感受;活動二:板書質疑問難,再讀課文,自主解決問題;活動三:小組合作討論,著重解決學習難點。
前兩個活動是學生個人的自主展示,最終黑板上剩下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寫兩次‘之’路和火把呢”,對于這種學生憑個人之力無法解決的難點自然需要采用小組合作,通過爭議討論,學生讀出了“連到天上的火把”有光明的象征意義,體現了工農紅軍的樂觀和自信,兩處段落雖然有相同的景致,但觀察的角度不同,13節在山腳,19節已到了半山腰。
這樣的生成是教參上沒有的,也是老師無法預設的,正如某同學在調查問卷中所寫的那樣“合作學習讓一個人的思想變成大家的思想,讓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變成完整的答案,讓一個人一個答案變成一個人多個答案”。
三、合作體驗加深散文朗讀的情感
朗讀是散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環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散文教學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散文教學要以生動的情境與形象和精準的語言為抓手,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情感,進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熟悉《背影》的老師都知道第6小節中的那段“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是教學重點,但如何讓現在的00后能夠明白這段樸實描寫背后的父子深情卻是教學難點。對此,筆者設計了“身臨其境體真情”這一活動,要求小組中選派一位同學扮演父親,模仿文中的那幾個動作,其他成員通過觀摩來體會動詞背后的深意。很快相繼有學生站出來說“月臺很高,父親因肥胖、年老、動作不靈便,攀爬月臺很困難”。
如果課只上到此處,那學生對情感的把握還只停留在淺層面。所以筆者又把一位微胖矮小的學生請上講臺,讓他想象父親“微傾”之后的動作并做出來,原來是:“整個身子趴在了地上,等左腳也到了月臺上,然后跪在地上,再慢慢地艱難地直起身子”。隨著這個學生的動作,教室里原先的笑聲霎時褪去,代之的是沉默,當那個學生起身打了個踉蹌時,有些學生都用手捂住了嘴,眼眶一下就紅了。明確了朱自清不把后續動作寫下來的原因后,配以《殤》為背景音樂,要求學生再讀這段文字時,很多學生如朱自清一樣,眼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散文是初中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難點所在,更是學生閱讀的難點所在。但合作學習利于合理設置閱讀階梯,將閱讀分解為幾步,并且可以明確每步閱讀的目標,更便于了解或檢驗目標的達成情況,構成閱讀的層層推進。這樣,學生的散文閱讀便會呈現一個階梯式的循序漸進的科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