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不僅能夠輔助文章的閱讀,還能鋪墊語言的溝通,新課改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讓語言積累更加的豐富、具體,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語言理解的培養,還要重視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積累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言積累
引言
初中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一個及其重要的階段,而語言的學習又是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語言不僅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自我修養的手段之一,更是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載體。豐富的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1.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重要性
(1)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我國古代私塾非常重視朗誦的記憶,認為只要多多的朗誦就會積累文字、句子,就能熟能生巧的應用這些文字、句子,因此,那時采用的是經驗式語文教學方式,并要求學生記住所學的知識。比如,我國古代的學生在熟練記憶、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目后能熟練將之應用到文章的寫作中。因此,我國古代對語言積累的重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2)當前語言教學的重要課題是語言積累
初中語文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語言積累的教學任務,這就說明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語言積累,這就要求各初中院校需增加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量,這樣初中教師不僅能夠從繁瑣的語文課程中解脫出來,還能達到新課標規定的課堂閱讀量。
2.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途徑
(1)加強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實現語言積累
朗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朗讀,學生通過朗讀文章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詞語,還能夠積累優美的句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聲的將課文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品味出文章中蘊含的趣味,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語言素材。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時,教師要校正學生的發音、咬字,在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后讓學生大聲的朗讀出來,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形式,比如根據文章的內容可以組織分角色進行朗讀或齊讀、范讀,也可以采取朗讀比賽的形式組織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朗讀既可以讓學生積累語言,又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情趣。
(2)強調背誦,讓學生在背誦中實現語言積累
與朗讀一樣,背誦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人的大腦中知識的儲備與治療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才干,這主要是由于人在思考和表達時都要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素材。而背誦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學生的讀、誦、悟是一個連續過程,如果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沒有誦,那么學生的理解、感悟將失去意義,語言積累將失去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激發學生背誦的熱情,同時為學生做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激發學生朗誦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背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教師現引導學生縷清文章的含義,在理解每個段落的含義,然后在進行背誦。這樣學生能夠更好記憶背誦的文章,而且不容易以往背誦的文章,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背誦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加強對復述的重視和語言的積累
復述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口頭訓練中的重要手段,復述能使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更加的規范、準確,能讓學生將書面化的語言轉變為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語言。在復述時,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語言材料,然后加工、轉換有用的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學生理解和記憶文章,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句子、詞語的理解與掌握。因此,通過規范化的復述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在復述的過程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選擇復述的教材時,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師生合作復述或表演復述的方式對段落、圖文結合的文章進行復述;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的結構調整方式或人稱轉換方式將長篇幅文章的重點、難點復述出來。在當前提倡開放性學習的階段,教師需不斷引入新的復述方式,不斷改進復述方式,以便讓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
課外閱讀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培養夘自身的文化素養,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同時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語文知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各個領域的課外圖書,引導學生閱讀積極向上、語言清新、簡單明了的圖書,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外圖書帶到課堂上來,與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分享圖書中的凈化,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從而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3.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不僅要靠學生不斷的朗讀文章、背誦文章,還要靠提高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語言積累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美麗,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敏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積累語言的途徑[J].語文學刊,2015.12:149-150+152
[2]張文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積累[J].新課程(中學),201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