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新教材中,不管是必修章節,還是選修部分,所選文言文的篇目有所增加,文言文教學成為新課改中重點和難點。本文作者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暢談了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熟讀背誦;情感共鳴;自主研究;高中語文;課堂效率
文言文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結晶,是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沃土。在高中語文新教材中,不管是必修章節,還是選修部分,所選文言文的篇目有所增加,文言文教學成為新課改中重點和難點。考查文言文知識在我省最近幾年高考試卷中所占的分值也比較大,但考生的得分率遠遠低于現代文閱讀的考查,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肩負著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重任,在摸索高中語文文言文高效課堂的革新中大刀闊斧地前進,現就如何淺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效率淺談點滴體會,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熟讀背誦,培養語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高度概括了誦讀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有熟讀背誦,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文意,體味意境,領會情感。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熟讀,能增強語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熟讀的基礎上的背誦,能使學生融匯所學的詞匯、句法、和翻譯等知識,逐步掌握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從熟讀到背誦,主要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課前自主熟讀。預習是五步學習法的首要環節,只有充分的預習,才能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譬如:學生在學習左丘明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必須認真閱讀,并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理解每個字和每句話的意思,疏通文意。但是,難免會遇到以下難懂的問題:秦晉為何圍鄭?雙方的戰局到底處于什么狀態?為什么單獨請燭之武當說客而不請其他人?他在說服秦師過程中的說詞有什么高妙之處?晉國君臣的反應又說明了什么?當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參與課堂學習時,有利于師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造了前提條件。
第二階段是課堂引導朗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范讀時不僅要讀出文章應有的本色,還要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以利學生讀出文章的抑揚頓挫,讀出文中蘊含的作者個性,讀出文本的意蘊。譬如,我在執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先自己范讀,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變換語調和情態,讀出其客之諂,其妾之畏,其妻之愛,讀出主人公兩次對鏡自視的得意、失落以及為國分憂的正直情懷,讀出威王虛心聽取大臣建議時一個“諾”字的得體與大方。由于點撥恰到好處,學生的朗讀卓有成效。
第三階段是課后朗讀背誦。凡是要求背誦的篇目,一定要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背誦時,既要聯系自己預習時的困惑和課堂疑惑的解決程度,又要進一步反思,不斷提高自我審美的體驗。再拿《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中的朗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朗誦節奏和對問題的獨特見解;同時,通過課后朗讀背誦,能進一步錘煉鑒賞文言文的能力,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深層次體會文中伏筆暗示、處處照應和環環相扣等寫作手法之妙用。
二、心里相約,情感共鳴
有些教師常常把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定位在疏通文言字詞上,導致文言文課堂教學變成識字課和古漢語知識的研討課,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涵的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在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務必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能夠以一種主動積極的姿態進入達到師生互動中去,深挖文本蘊含的情感,并突破教材和教師的束縛,拓寬自己的情感空間,達到情感共鳴。譬如,我在執教李密的《陳情表》一課時,逐步讓學生感悟作者自述成長的艱辛、家境的困難,了解祖孫兩人相依為命的深情,體驗祖母臥病在床的困苦與凄涼,體會作者對祖母的真摯情懷;循循善誘的讓學生了解新王朝對他征召的急切,感知作者對英明武帝的忠誠之心,進一步明白作者“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心情;至于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也可以讓學生在體會人世無常之感、家道敗落之痛、內心負疚之情的基礎上,再體驗陰陽兩相隔無限思念的痛苦之情,從而讓學生叩響語言之門,喚醒沉睡在文本中的情感樂園,這才是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核心所在。
三、自主研究,合作共享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生為本”,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激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真正凸顯學生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把文言文翻譯、理解的主動權徹底交還給學生,由“授之以魚”質變為“授之以漁”。而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由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勇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并在師生互動合作中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問題是探究學習的先導,不同的內容和體裁,預設的探究問題也有所側重:敘事類的作品側重對細節的探究和事情的看法,議論類的文本側重對于觀點的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人物類的文章側重于人物形象的探究。譬如,我在執教《鴻門宴》時,先設置了如下問題:“根據項羽在鴻門宴中的表現,請你說說項羽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叱咤風云的人物?”學生在自主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總結,最后得出了相應的結論。接著,我再展示如下探究性問題:“從文本中你可以判斷劉邦屬于怎樣的人物?結果得天下者不是項羽,而是劉邦;如果項羽卷土重來,你覺得那段歷史會改寫嗎?”學生針對劉邦和項羽的對比性提問,學習興趣倍增,并且張開想象的翅膀假設和探究人物的命運的不確定性。可見,探究性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見解,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課堂改革多路徑,以生為本主義真,師生互動求高效,攜手合作共奮進。但愿大家群策群力,勇于創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進一步探尋高效課堂模式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