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知識的根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明確閱讀目標,指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內容編排結構、養成提問的能力和批注材料的良好習慣,最終掌握閱讀能力,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閱讀能力;比較;鴉片戰爭
《歷史與社會》學科與語文學科有相似之處,都有大量文字資料需要學生去閱讀理解。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各種信息,從材料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實現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目標。本文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鴉片戰爭的烽煙》(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為例,淺談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尋找關聯邏輯構建閱讀結構
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之間一般具有一定關聯性,抓住歷史事件之間聯系是學生系統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這種關聯性可以圍繞時間順序慢慢展開;可以圍繞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影響娓娓道來;也可以圍繞歷史基本規律逐漸深化。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全局領會歷史知識和掌握歷史規律,明確每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全過程中的特定地位。學生只有掌握歷史知識框架的閱讀,才能實現“有意義學習”,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成效。
以《鴉片戰爭的烽煙》為例,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解讀標題,確定該課的主旨內容是“鴉片戰爭”。其次要有把握好知識整體結構的意識。本課可以按“1839年虎門銷煙——1840-1842年鴉片戰爭——1842年南京條約”時間順序進行排序。或從鴉片戰爭的“背景、經過、結果、影響”角度進行分析。或從“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這一抽象概念角度進行深化。這樣學生學得知識就會是一個線索清晰、結構嚴密的歷史知識體系了。最后,圍繞課文邏輯主干不斷進行知識擴充,由點及面,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實現所有內容的掌握。
二、采用比較教學加深閱讀理解
比較是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法是歷史教學基本的常用的方法。比較教學可以把握歷史事件的特殊性和本質特征;可以建立起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也可以將矛盾的兩個歷史事實進行比較,深化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因此,老師要有意識的把兩個或多個歷史事件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對比閱讀。通過對比、分析理解,化零碎的知識系統化,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形成大局觀。為了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指導學生閱讀下列史料:
材料一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
材料二 (虎門銷煙)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
——英國外相巴麥尊
通過閱讀上述材料,對比中英兩國對待鴉片貿易不同態度,深刻感受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英國要打開中國市場,而虎門銷煙恰好提供了一個戰爭借口。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深化歷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完善提問環節提升閱讀深度
提出問題是一門學問、一項能力,甚至比回答問題更有挑戰性。倘若學生對課本材料沒有讀懂,又如何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發揮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閱讀思考,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閱讀。而老師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并在課前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思考題。如果學生在提問階段沒有想到一些重要問題,老師就有必要做到查漏補缺。設置問題如:“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英《南京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與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在南方和沿海地區開放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有什么本質區別?”幫助學生深化問題,使得問題更加有深度,更有內涵。使學生在尋疑中促進閱讀,真正讀透問題、理解內容。
四、實行批注方式鞏固閱讀成果
好記憶不如爛筆頭,閱讀課本同時進行重點批注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閱讀教材時,應把內容的要點、重點標示出來。使得學生在閱讀時能分清內容的主次,學會抓關鍵,學會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使學生在閱讀中養成仔細推敲詞句的良好習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內容要點也不鼓勵全劃出來,而是用①、②、③等序列號表示出來結構會更清晰。在對《南京條約》教學時,可以進行如下標注,做到內容主次分明,角度明確:
根據《南京條約》,①領土 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②賠款 賠款2100萬元,③通商口岸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處通商口岸,④關稅協定 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等。地位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總之,《歷史與社會》學科倡導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老師要認識到發展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強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學習歷史、感悟歷史、體驗歷史。學生在堅持中自覺形成這種習慣,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獨特科學的批注風格。在此基礎上,逐步學會把閱讀與思考相結合,使閱讀能力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書林.歷史課本的閱讀[J].中學歷史教學,2006.03
[2]朱麗昕.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J].科教園地,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