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度管理
冬季制約作物生長最顯著的因子就是環境溫度。通常情況下,果菜類生長的溫度白天25~30 ℃,夜間16~10 ℃;葉菜類白天20~25 ℃,夜間13~8 ℃。這段時期,外界空氣溫度處于一年中的最低時期,因此栽培中既要最大限度地采集光能(提高光照強度、增加透光率,延長有效光照時間等),又要千方百計地保住所采熱能(覆蓋地膜、草簾、防寒膜,采用厚墻體、半地下栽植等)來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
管理措施為:中午通小風,下午早收風,蓋簾前根據溫度可小通風。提倡早揭晚蓋,延長作物見光時間,目的是拉大晝夜溫差,促進干物質的積累,增強植株的抗逆性,調節棚內濕度。以揭簾后棚內溫度下降2~4 ℃,蓋簾時溫度回升2~4 ℃為宜。夜溫過高,易使作物葉片黃化、幼嫩徒長;過低時,植株葉片墨綠,變厚變小變硬。
2 濕度管理
日光溫室的良好氣密性在為蔬菜生長提供適宜溫度的同時,也提供了高濕的環境。高濕度是一切作物真菌性病害發作的前提。這里所說的濕度是指空氣的相對濕度,是指在同一溫度條件下溫室內即時空氣濕度占飽和空氣濕度的百分比。它是隨著空氣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密閉空間內,空氣的相對濕度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著環境溫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溫室中地面通過裸露部分、地膜入水口和作物定植孔(作物蒸騰作用呼出的水汽除外)不間斷地蒸發水分,直至室內空間的水汽在下午2:30左右溫度最高時達到飽和狀態。若此時未達到飽和狀態,隨著后半天溫度的降低極易達到飽和狀態,特別是夜間。室內空氣濕度一旦達到飽和狀態后就會在蔬菜植株體表,尤其葉片表面形成水膜(因為植株的體溫沒有室內空氣溫度高)。水膜的出現為病菌孢子的萌發提供了天然的水分條件。
管理措施以控制溫室內空氣中的水量為中心。棚內暗管供水、小水膜下灌溉,少澆勤澆,室內地膜全覆蓋,及時封堵定植孔、地膜入水口,室內溫度升高后通風排濕,必要時蓋簾前短時間通頂風等.
3 疏花疏果
果菜類蔬菜,是以果實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經濟作物。為了保證果菜(以番茄為例)的可持續生產,提高總體經濟效益,必須進行嚴格的疏花疏果。
在番茄植株健壯的情況下第一層留1~2個果,第二層留2個,以后每層各留3個。每層留果時要選同時坐住的2~3個,掐掉最大的和最小的,避免養分競爭消耗。定植后若植株矮小,第一層花序可留可不留,必要時可采用“選杈留兩片葉去頂”的方式來增加葉面積,提高葉面指數。在第一層果子處于白熟期時,所留杈葉隨底層老葉一起去除。
4 病蟲防治
選擇優質抗病品種,重施腐熟有機肥,清潔田園,深耕土壤,夏季暴曬,高溫悶棚,輪作倒茬(調節土壤的營養均衡,降低棚內病蟲數量),摘除病葉、病枝、病果,整枝打杈(通風、透光)等。在上下通風口增設防蟲網,阻止外界害蟲進入棚內。利用黃板誘殺有害成蟲。施用粉塵劑、煙劑等不增加室內濕度的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