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新鮮根莖兼有食用和藥用功效,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目前南方各省區栽培廣泛,北方栽培主要集中在山東省。生姜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土壤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為宜。
陜西省渭南市位于關中平原東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 ℃,降水量514 mm,無霜期214天。渭河、洛河流域的沙苑地區具有大面積砂質土壤,水資源充足,非常適合生姜生長。陜西金果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從山東引種“大黃姜”,試種于大荔縣沙底鄉,平均長勢良好,11月上旬收獲期測產,畝產在2 000 kg以上,并總結出適應當地特點的生姜栽培技術。
1 姜種準備
外地購買姜種第一步需清理消毒、除雜除劣,能有效避免后期土傳真菌病害和線蟲危害。選擇健壯飽滿的姜塊作種,用80%多菌靈100 g對水20 kg將種姜消毒后,將種姜在25 ℃、70%~80%濕度下催芽25天,待芽長1 cm左右可切塊播種,每小塊60~80 g,保留1~2個壯芽,其余小芽去掉。切塊后可適當晾曬或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后再播,防止切面感染。
2 整地施肥
整地時每畝施入商品有機肥800 kg,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另外,在播種后及時覆膜提溫可將播期提前至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用壟溝栽培,機械化開溝,人工播種于溝內,50 cm×30 cm寬窄行種植,株距30 cm,每畝播種量400~500 kg為宜。為縮短出苗時間而延長塊莖生育期,播種時注意人為將種芽方向朝上,并添加適當濃度的ABT生根粉促進生根,效果 明顯。
3 水肥管理
播種30日后幼苗出土。生姜苗期需水很關鍵,若苗期受旱對地上地下部分生長都有嚴重影響,造成減產并推遲收獲期。灌溉方式選用噴灌,砂質土蓄水固肥能力弱,應采取小水勤澆,苗期每5天澆1次水,每次噴灌時間15~20分鐘即可,水量太大導致濕度過高會引發姜瘟病。后期隨植株需水量提高,并且夏季蒸發量大,每3天澆1次水。待地上部分長至30 cm時每畝追施1次三元素復合肥50 kg(氮磷鉀各含15%),至立秋前后生長旺盛期再追施1次,也可根據植株生長單獨追施鉀肥2~3次。同時,整個生育期追施4~5次微量元素復合肥,每畝施用量10 kg,可將肥料溶于水后沖施或將肥料撒施后噴灌 澆水。
4 遮陰培土
生姜喜陰,不耐高溫強光,待地上部分長至30 cm需及時搭建黑色遮陽網,避免強光照射,直至生姜收獲,遮陰網要注意連接處的閉合,經觀察,少量陽光直射植株也會引發葉片泛黃干枯。可與高稈玉米進行間作,或結合沙苑當地特色與桃樹間作,能確保生姜健康生長并同時提升經濟效益。在生姜的生長過程中,地下根莖不斷膨大會露出土面,此時需及時培土以保證生姜品質。每次覆土2~3 cm 即可,可在施肥澆水后進行覆土,全生育期需培土3~4次。最終,栽植生姜的溝變壟,壟變溝。
5 病蟲防治
生姜主要病蟲害有細菌性軟腐病(姜瘟病)、白星病、根結線蟲等,主要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真菌性、細菌性病害注意做好姜種消毒、控水排澇、及時清除病株、避免偏施氮肥。軟腐病發生初期用20%噻菌銅500~700倍液每隔7~10天連續灌根噴霧2~3次。白星病(斑點病)發病初期可選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隔7~8天噴1次,連續噴3次。另外夏季沙苑生姜有一定的蚜蟲危害,應在發生初期噴施5%吡蟲啉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或用草木灰和水按1∶5來泡制,噴灑到有蚜蟲的地方即可,比較方便。而且可以補充鉀肥。同時生姜忌連作,連作會導致真菌性土傳病害爆發,若發現根結線蟲有加重發生趨勢,應及時與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進行3~4年合理輪作。目前沙苑地區首年引種病害發生較輕,但應注意加強病蟲的綜合防治,包括輪作 倒茬。
6 采收
北方地區生姜于10月下旬霜降前后收獲,沙苑地區與當地胡蘿卜采收時間相近。新姜出土后清理表面泥沙即可裝箱儲存。沙苑地區的砂質土較壤土相比更易清理,無需水洗,能保持姜塊完整性,可顯著延長貯存期并提升商品性。